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你我未来命运相与共

来源: 2022-02-18 09:57

两岸小学生共同参加研学活动。


与台湾一水相连的厦门,在两岸民间的交往中具有独特的“五缘”优势。在一场又一场的青少年活动中,一批又一批的新生代往返穿越台湾海峡,怀揣美好的祝愿,播撒和平的种子,传递民间情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两岸青少年的成长,甚至奠定了他们一生的人生轨迹。

 

两岸民间交流从娃娃抓起

“我和妹妹都是第一次参加,过程中认识了很多新朋友。我和朋友们约好了,下次还要一起来!”“科技润童心·携手创未来”2021年海峡两岸和平小天使交流活动在12月5日落下了帷幕,就读于厦门侨英小学的台湾小朋友颜承旭仍然意犹未尽,他与妹妹颜承琳是一对龙凤胎兄妹,在开营仪式上,他们还一起表演了街舞。

而对于大陆小朋友刘辰微来说,这已经不是她第一次参加两岸青少年交流的活动了。这次她与同班台胞同学吴敏宣一起相约报名,结成对子,与另外14对大陆和台湾的四至六年级小学生一同前往诚毅科技探索中心、厦门灵玲国际马戏城、正新文化中心等基地交流学习。

今年九岁半的刘辰微,已经参加两岸青少年交流活动4年了。2017年,读幼儿园大班的她就报名了首届“中华六艺·两岸青少年知行合一研学营”,“当时我和一位台湾小朋友成为了很好的朋友,结营后她就回到了台湾。我们很舍不得对方,经常用电话手表联系。不过现在她家已经搬到厦门来了,我们经常一起参加类似的活动!”刘辰微告诉记者,她与许许多多台胞小伙伴的深厚友谊,都是缘起于一场场两岸青少年交流活动。

在诸多活动中,坚持数十年并形成品牌的“两岸和平小天使互访交流活动”就是其中之一。作为全国台联的品牌项目之一,海峡两岸和平小天使互访交流活动已经成功举办了近30年。自1992年以来,共举办了16届。直接参与其中的两岸小天使超过了2300人,涉及2000多个家庭。许多小朋友在结营之后依旧保持着联系,成为一生见证成长的好朋友。

事实上,厦门与研学的缘分,从百年前就开始了。1923年,陈嘉庚先生及其教研队伍开始了游学教育的突破性尝试,在集美学校水产科创办了全国首支“海童子军”,扬起了研学的风帆。据史料记载,海童子军结合水产专业,进行海事方面的训练,海洋与自然成为课程学堂,理论和实践统一。

历经百年,厦门市集美区继承了研学基因,怀抱着学村情怀,架起了一座座两岸青少年交流往来的桥梁。2016年6月,来自台湾的刘柏萱创立的“厦门北站台湾青年双创基地”正式对外运营。两个月后,集美区出台了《进一步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扶持奖励办法》,对在集美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机构和旅行社给予奖励。刘柏萱表示,之所以在集美扎根研学行业,看中的便是集美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浓厚的文化氛围,以及政府对于研学和文创产业的扶持与帮助。

2017年,首届“中华六艺·两岸青少年知行合一研学营”顺利举办,吸引了来自台湾的70多对亲子参与活动,台胞詹淑芳与儿子、女儿便是其中一对。在此后的每一年,他们都会积极报名。“孩子在研学交流活动中学习到了很多东西,我们家长之间也会分享教育经验。平时工作忙,亲子研学营让我与孩子有了更多的相处时间,一起作画、上台表演、参观集美塔,每一个活动都有趣且有意义。每年我们都盼着活动什么时候开始,每次结束都恋恋不舍。”詹淑芳笑着说,研学营不仅是两岸青少年交流的平台,也是亲子关系的润滑剂。

“我交到了很多好朋友,我们一起玩、分享美食,还会一起吃宵夜,开心极了!”11岁的游柏腾小朋友是研学营的“忠实粉丝”,如今的他甚至可以不需要妈妈的陪同,也能带着妹妹詹芷安一起参与研学营,“和小伙伴们住在一起,一点儿也不害怕!”年仅9岁的詹芷安脸上充满自豪。

自2017年两岸青少年研学体验活动作为海峡论坛配套活动在集美区举办以来,“两岸研学在集美”已形成品牌效应,成为两岸青少年沟通的重要通道,用实践证明了“两岸一家亲从小心连心”不是一句口号而已。

 

2021年12月5日,“科技润童心·携手创未来”2021年海峡两岸和平小天使交流活动在厦门市顺利结束。


青少年孵化梦想的起点

作为一个专门为台青在厦就业创业提供服务的孵化平台,厦门北站台湾青年双创基地在对台研学的奖励政策中受益颇多。“一些台湾青年通过研学旅行发现了将来就业、创业的方向,有些青年看到了自己从事研学方面工作的潜力。”刘柏萱表示。

台青郑孟桓便是其中一位。2018年,郑孟桓与几位好友来到厦门,理工科背景的他无意中接触到了研学旅行,成为一名课程导师。如今的他已是研学部门的训练长,负责研学课程“中华传统六艺”中“数”的部分。郑孟桓告诉记者,“研学剧创作”是颇受孩子喜爱的一种教学方式。“以《如果我是陈嘉庚》《花木兰替父从军》这两个研学剧话题的创作来说,我们发现,大陆的孩子似乎会比较遵循剧本,而台湾的孩子会比较天马行空。孩子们的思维在不断碰撞,在碰撞中互相学习,加深沟通。”研学导师郑孟桓表示,尽管只有短短不到一周的时间,孩子们之间的友谊依然很深,以至于在研学营结束后常常会有学员“哭鼻子”。

郭达文是厦门北站台湾青年双创基地教育长兼总导师,他的工作之一是为研学营的导师们培训。“自2017年第一届两岸亲子研学营开始,我们就会有意识地在活动中植入传统文化。在培训导师的过程中,我们会结合他的个人优势、性格等挖掘适合他的教学方式。”郭达文表示,这样一来,不仅青年导师们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模式,参与研学的孩子们也能接触到各种各样风格的老师,增添了研学活动的趣味性。

2018年6月,第十届海峡论坛·两岸特色庙会期间,集美区率先发布区级对台研学政策。《集美区关于鼓励对台青少年来集研学旅行奖励办法》以奖代补,对开展对台研学旅行的两岸旅行社及有关研学旅行机构和组织,以及承接研学交流活动的院校或基地(景区、景点)进行大幅度的奖励,鼓励市场化。奖励办法中放宽了组团人数、年龄范围,行程要求也更加灵活。

2018年举办的第二届“中华六艺·知行合一两岸青少年研学营”是首批享受这一政策的研学团之一,共有200多名来自台湾的青少年及家长参加。在2017年的基础上,增加了高中生和大学生人群,组织三个学龄段的研学营,安排不同的课程与行程,同时有来自台湾的大学生组成研学助教团体,带领小朋友共同学习、共同成长。三天行程中,两岸青少年同吃、同住、同行、同乐,在游乐中学习知识,在学习中相互交流。

“从2017年的纯台胞家庭,到2018年的台胞家庭与大陆家庭各半,参与研学营的对象不仅在数量上不断增长,构成上也愈加丰富了。”郭达文表示。

有了2018年实践经验,2019年的“两岸一家亲·从小心连心”研学营,不仅总人数比去年增长60%,还增加了高中职中考察体验群体和偏乡青少年群体。00后大陆青年方志远是研学营团队中的一名大学生助教,短短4天3夜的行程,却让方志远印象深刻。

“我们与台湾来的大学生助教一起同吃、同住、同玩,结下了很深的友谊。在此之前我没有接触过台胞,记得他们来的第一天有些腼腆,但很快大家就打成一片了。其实我们对彼此充满好奇,在相处中也发现了许多有趣的差异,比如不同东西的叫法、不同的生活习惯等。我们还给他们当导游,带他们感受厦门的人文环境,品尝特色美食。”方志远回忆道,研学营结束的那天,看着小伙伴们即将回到台湾,那份离别的伤感令他至今记忆犹新。

 

研学体验中,两青年一起同吃、同住、同玩,结下了很深的友谊。


探索两岸青少年交流新模式

“在研学活动中,所有人都会收获成长,不管是孩子、家长、还是导师。”作为研学课程的主要设计者之一,郭达华见证了几年来研学营的成长与变化。

围绕两岸青少年和家长关心的热点话题,2020年的两岸亲子研学营还新增了“一人一城一故事”暨两岸青少年城市代言人活动、“她说”两岸女性线上新媒体交流活动、“Hey!去哪玩”栏目、“亲子脚丫计划”两岸亲子家庭互助交流等四大主题活动。当孩子们在懵懂中研习两岸传统文化,在体验中一次次走进彼此的故事,家长们也在记录、聆听、分享,同期参加了关于亲子教育、女性话题分享论坛活动。

2021年4月,厦门北站台湾青年双创基地搬迁至集美研学总部大楼,并改名为“聚融壹家台湾青年双创基地”,以更好地整合研学资源。

在2021年8月落幕的第二届“手创青村”两岸青年乡村研学工作营中,63位两岸青年以打造“海峡两岸乡村振兴合作基地”为目的,在两岸青年导师的带领下,深入后溪镇后溪村了解村容风貌、民俗风情,对后溪村城内社城隍庙周边的5个标的物进行设计创作,提出乡村振兴改造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不只集美区,厦门市各区的两岸青少年交流活动各有精彩,诸如湖里区举办的在厦台胞台商子女青少年诗词夏令营、思明区举办的海峡两岸大学生儒学研究夏令营、翔安区举办的大规模两岸青少年棒球交流等,纷纷通过挖掘自身特色开展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两岸青少年交流活动,拉近两岸青少年之间的心灵距离。

从在“玩中学,学中玩”的两岸亲子研学营,到“交流共创,合作共赢”两岸青年研学营,共通的是两岸青少年的美好友谊和共同心愿。相信未来厦门市会继续发挥闽台交流的优势,大胆创新,构建全产业链研学旅行产业,成为具备国际视野的特色旅游IP,吸引更多学子登“鹭”。

我们憧憬着在未来的某一历史时刻,曾经参加过交流活动的青少年能够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参与者。正如两岸小天使活动的小领唱员刘辰微对记者所唱:“一样的大地,一样的天空,你我未来命运相与共;一样的皮肤,一样的脸孔,心中拥有同是一个梦……”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