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这里春常在

来源: 2022-02-18 10:03

厦门与台湾一水相连,自然气候、作物品种、耕作方式基本相同,厦台农业融合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广阔的前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有这样一群台胞,他们从台湾跨海来厦门创业,与这里的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集美区灌口镇的双岭村就是一个典型,那里的十多家台资农业都是邻居,有养鹅的、养蜂的、培植花卉的、种释迦水果的。“筑梦”在乡间的台农们,大都来自台湾中南部,他们扎根田野,与当地农民分享农业技术,在厦门这座繁华都市中开辟出一方悠然的田园之地。有的从过客变成常客,有的单枪匹马到现在全家齐上阵,有的从台湾“小农”发展成为知名台企。

“看中厦门的人文、地理、气候优势,20世纪90年代,许多台农登陆的第一站首选厦门,美格农艺是最早的一批,扎根厦门将近30年。厦门市台商协会会长吴家莹表示,厦台农业交流合作是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台湾农民兄弟看中了大陆的市场,厦门则是他们来到祖国大陆投资的首选地之一,而后一些台资农产品加工企业也陆续落户厦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吃下“定心丸” 搭上发展快车

厦门的冬天暖意融融,此时正值杨桃的采收期,在同安区的竹坝芳都观光果园里,一颗颗硕大的杨桃挂在枝头,等待采摘。竹坝芳都杨桃园现任的负责人是谢硕章,他也是果园的第二代主人,“我的父亲是台湾第一个批量种杨桃的人,如今我是在踩着他的足迹继续走下去。”谢硕章的父亲谢水雄在台湾被称作“杨桃大王”,于2001年来到厦门同安,承包下100多亩土地,种植了几千株黄金杨桃。

“以前是通过合约承租土地,但合约里没有谈到后续使用。政府出台的这个政策,第1条就明文规定我们可以继续承租这个土地,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鼓励。”谢硕章表示,“农林22条措施”针对性强,为台胞台企在大陆发展提供更多机遇和更广阔空间,过去自己曾担心合约到期后,能否继续租赁,现在第1条明确台胞台企通过流转取得的“农村土地经营权受国家法律保护”,且在流转合同到期后,可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续租,保障其有稳定经营预期,让他吃了“定心丸”。

为了让台胞台企更安心地发展事业,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落实台农台企“同等待遇”,近年来,大陆出台多项惠台利民政策,从“31条措施”“26条措施”“11条措施”到2021年新出炉的“农林22条措施”,政策越来越多样和细致。厦门市委台港澳办主任刘金柱表示,“农林22条措施”是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的有力举措,与之前的“31条措施”“26条措施”一脉相承,全市对台系统将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不折不扣推动“农林22条措施”在厦门尽快落地见效。

记者走访在厦台农,他们纷纷给予肯定,“农林22条措施”在农地林地使用、融资便利和资金支持、投资经营、研发创新、开拓内销市场等方面精准施策,打通“堵点”、补上“断点”、解决“难点”,厦门市多部门联合推动政策尽快落地,让他们对未来更加信心满满。

对于“农林22条措施”释放的红利,台湾媒体密切关注、相继报道,认为这将进一步促进两岸交流合作。台湾《中国时报》发表题为《“农林22条措施”是台湾农业转型的契机》的评论文章,台湾《旺报》发表了题为《搭上大陆农林发展快车》的社论文章,表示大陆农业农村市场一片蓝海,台企在新政策下将大有可为。两篇社论都特别提到,台湾地区地狭人稠,农业发展腹地极小,成长空间有限,故建议台湾同胞善加利用,将可在大陆乡村振兴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搞农业没有种植都是空谈,要种植,必须得有土地。”台湾安全无毒农渔业生物科技交流协会大陆总会常务副会长、永丽益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何伟俊呼应道。自2003年起,何伟俊就在厦门从事农业,在同安汀溪种过柠檬,5年前与台湾朋友在集美灌口合作小番茄种植,面积近100亩,每年9月到次年5月最为忙碌,但很快乐,因为订单纷至沓来。

“‘玉女’小番茄是台湾特有的品种,目前我们这边的品质不会输台湾,甚至售价已经有一点超越台湾。我们生产的小番茄专供高端商超销售,产量方面供不应求,零库存,不用担心订单问题,可能要再扩张好几倍,才能够暂时缓解目前脱销的情况。”何伟俊的欣喜溢于言表,他笑着告诉记者,不少企业在参观种植基地后,对有机无毒的技术和产品很感兴趣,积极与他们对接,而今新政策出台,助力台农发展,他们决定大展拳脚,准备增资扩产,目前正在选址中。

“我们还有一个计划——技术输出,教农民种植,如果他愿意的话,到时候也可以把东西卖给我们,我们负责销售。”何伟俊期盼越来越多的台农登鹭发展,尤其是台农新生代,一起在这座与台湾气候相似、距离最近的城市辛勤耕耘,开花结果。他希望政府未来可以出台新的政策,鼓励大陆年轻人跟台湾年轻人一起从事农业,他相信,这不仅会带来实实在在的福利,也为两岸进一步融合发展带来机遇。他也欢迎大陆高校的学生到他的农场实习,他愿意无私分享技术。

 

厦门市海沧区青礁村院前社,是两岸乡村振兴合作的典范。图为院前社乡村振兴团队。


继续前进的信心更加笃定

时值冬月,北辰山下的厦门同安闽台农业融合发展(种子种苗)产业园一派火热,来自台湾的农业专家正在育苗棚里与厦门的专家讨论着育苗的工艺。农产品的竞争,在一定意义上是种子的竞争。厦门市农业农村部门以贯彻落实“农林22条措施”为契机,以厦门同安闽台农业融合发展(种子种苗)产业园为载体,积极探索海峡两岸农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推动厦台现代农业合作高质量发展。

1989年就在厦门投资的农友种苗有限公司的发展之路也证明了这一论断。作为一家台资种子企业,农友致力于蔬菜、花卉、草坪等产品的优良品种的研究与推广,千禧小番茄、黑美人西瓜、黄肉西瓜、紫峰甘蓝、世珍超甜玉米……这些畅销市场的名优蔬果都源自农友。目前,农友公司研发的优良品种已逾800个,种苗年营销额超过1亿元,被列入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农作物种子企业。

而今,厦门都市农业突破土地资源制约,改变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走出一条现代化发展之路。2020年,厦门市新制定出台《都市现代设施农业建设的实施办法》,从7个方面对扶持现代都市农业设施建设做了详细的说明和要求。

在大都市中,人们想要有自己一处田地种菜,谈何容易。这让台二代陈岱明看到了水耕种植的无限前景,自2017起,陈岱明便开始推广移动式智慧菜园:利用LED灯代替太阳,自动水循环系统加上营养液代替土壤与肥料,让各种蔬菜在室内也能够郁郁葱葱地生长。陈岱明感言,一项项政策的出台、一条条措施的实施,让他看到了政府支持产业发展的决心,继续前进的信心也更加笃定,“不见得一定要拿到补贴、租金减免,反而是因为这个政策的出台,让我们比较清楚地看到市场走向。”疫情之后,陈岱明尝试将智慧菜园与熟食文化、户外活动绑在一起,智慧菜园变成旅游乐园、烧烤乐园,这一模式深受年轻人喜爱。

陈岱明同时也是台企厦门美格农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从1993年进入厦门至今,美格农艺已经完完全全融入了厦门爱花人的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美格农艺不断探索休闲农业与节能环保产业的可能。与此同时,政府也在不断发力,助力相关企业高质量发展。2019年8月,厦门市市政园林局与市财政局共同制定了《厦门市扶持花卉林业发展若干措施》,从总部经济发展、土地流转、种子种苗补助等多个方面对花卉林业企业进行扶持。2021年,厦门市又出台《厦门市市级林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落实扶持政策,进一步为台胞台企提供同等待遇。

厦门市资源规划局围绕台胞台企在农业林业领域发展涉及的农地林地使用、乡村产业、生态保护修复、设立海峡两岸乡村振兴合作基地、鼓励台湾乡村建设规划设计师到大陆从事规划设计工作等方面拿出有力举措,做好资源规划要素保障。在乡建的路上,台湾乡村建设规划设计师是其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据了解,目前,福建省已有80多支台湾建筑师团队、300多名台湾青年,在福建170多个村庄参与乡村规划设计工作,其中,台湾社区规划师李佩珍的故事广为人们知晓。早在2014年,来自台湾大学城乡所的李佩珍团队来到厦门市海沧区青礁村院前社,参与社区规划、建设工作,以指导的名义来,以陪伴的名义留下,最终实现了一个拆迁村的华丽转变。他们探索出的经验,成功输出到大陆其他省市地区。

在厦台青黄伟伦也带领团队积极投入到乡村振兴的大浪潮,他们与本地的团队结合,因地制宜,互补长短,2021年下半年,团队刚刚与海沧区东孚街道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陪伴式运营的方式从“顶层规划”和“落地实践”两方面协助开展乡村振兴的各项工作。黄伟伦告诉记者,目前他们承接了厦门市60多个自然村的项目,涵盖了海沧区、集美区、翔安区,未来在同安区也会落地;在福建省内的南安、南平、永春等地均有项目对接。

同心追梦正当时!厦门市通过持续落实“农林22条措施”等系列政策措施,用心用情留住台企台胞,细化深化支持举措,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政府重视,政策加持,多年来,厦台两岸农业林业领域融合发展成效显著,台湾精致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创意农业及发展民宿经济的人才,在这里有了用武之地,成为一扇展现两岸融合发展的窗口。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