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莫让两岸亲人隔绝的悲剧重演

来源: 2022-03-02 10:43

两岸直邮寄家书第一人郑坚书写家庭悲欢骨肉离聚

讲述/郑坚 整理/《台海》杂志记者  张铮

20081215日,海峡两岸直接“三通”直邮仪式在北京航空邮件交换站举行。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原副会长、台胞郑坚作为代表,在两岸直接通邮启动仪式上投下第一封直邮台湾的家书。这封家书再也不用经第三地中转而直邮至台北亲人的手中,大大节省了邮寄时间。这一年,郑坚已经81岁了。为这一天的到来,他整整等待了60年。

第一封从北京直邮台北的家书,郑坚寄台北的二妹郑卿玲:

卿妹:

今天终于迎来了海峡两岸直接三通。特寄去直接通邮的纪念封。提前向你们拜年!

再过十天,就是孟弘、雅惠喜结良缘15周年的喜庆日子。新年一到,彦辰就10周岁了。可算是三喜临门,可庆可贺!

附上夏日在太申祥和山庄摄的近照,再附上打油诗,以表欢悦之情。


“台翁晚居京城北,

静心湖畔好颐年。

喜闻两岸真三通,

终见亲人皆开颜!


英超他们亦请代为问候!


大哥

2008年12月15日于北京


1940年,郑坚(右一)与家人的全家福。1949年起,郑坚的父母各带三名子女,被分隔在大陆和台湾。


郑坚随信还附寄了“海峡两岸直接通航、通邮纪念封”和贺年卡,祝福二妹一家乙丑年新春快乐。他感慨地说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我们一家被分隔在台湾两岸几十年,才能通上家书,其价该值多少万金?”如今,这封家书与连同台北二妹郑卿玲的家书一同被国家博物馆收藏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馆展出。

“我代表大陆一方投下寄往台湾的直邮家书,是代表千万个妻离子散分隔两岸的乡亲投下的,意义重大。我想,这便是国家博物馆收藏并展出我投下通邮第一封家书的意义所在吧。”郑坚表示。

 

2008年,在海峡两岸直接“三通”直邮仪式上,郑坚给台湾二妹寄去的家书,下图为二妹的回信。这两封信现被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静候祖国统一的春雷响

1927年,郑坚出生于台湾彰化,1946年考上台湾省政府举办的公费生被保送入读厦门大学。1948年,回乡刚过完暑假,彼时已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他为了能让母亲放心,对母亲说:“阿母,等明年暑假我再回来。”郑坚看着故乡越离越远,从未想过,这一走,就是半个世纪。

郑坚因参加中共地下党,领导学生运动而回不到台湾。而他的父亲也在1949年中秋之夜,蒋介石带着百万人从大陆逃往台湾之时,只身从台湾弃家潜回大陆,想亲自参加解放台湾的工作。原以为一年内就能解放台湾,没想到被台湾海峡一隔就是几十年,再也回不去。

1949年后的数十年间,海峡两岸长期对峙,被迫分隔两岸的一家人音信不通近三十年。家乡的地址铭记在郑坚心中,但却不敢写信。“当年,我们一家8口人,父亲和我们三个大的姐弟在大陆,母亲带着三个小的弟妹在台湾老家。犹如台湾高雄那座半屏山,一半在大陆,一半在台湾,齐刷刷地被人为切开隔绝。”时至今日,那份分别的苦楚依旧萦绕在郑坚的心头。

20世纪70年代后期,郑坚任福建前线广播电台副总编辑时,他的大姐曾通过电台向台湾的母亲报了一声平安,这封口头的“家书”通过电波,跨越海峡,却无法得到回音。后来郑坚才得知,一位亲戚听到广播后赶忙告诉了母亲,这给了她继续坚持的勇气。

直到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首次提出两岸“双方尽快实现通邮、通航”,郑家人终于感受到了“曙光”。1987年,台湾开放民众回大陆探亲,此后又允许间接通信。离家40年,郑坚终于寄出了第一封家书,一张薄薄的贺年卡片,需中转香港,辗转两个星期这份新年祝福才被带到了母亲手中。

时隔20年,在海峡两岸直接“三通”直邮仪式上,郑坚再次向台湾的亲人们寄去了新年祝福。不同的是,这份祝福再也不用历经辗转了。

在2008年12月15日的两岸直接通邮仪式上,台胞郑坚寄出了第一封从北京直邮台北的家书,受到了各大媒体的广泛报道。图为郑坚之子徐波手拿通邮仪式报纸与展板合影。


“台当局‘倚美谋独’造成两岸关系紧张,此乃天地不容。我这个老台湾人的祖国派,还信心满满地等着亲自听见祖国统一的春雷响呢!”现年95岁的郑坚,对祖国统一充满期待。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