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台湾两岸家书收藏家许伯夷: 家书背后的历史文化,更值得研究

来源: 2022-03-02 11:21

判断一类物件是否具有收藏的意义,不仅关乎物件本身所蕴含的价值,有时还与收藏家个人的追求与喜爱相关。对台湾收藏家许伯夷而言,两岸家书是一段特殊历史的证物之一,见证了在两岸隔绝时期,分隔两地的亲人如何通过书写来传递情感,继而感受到两岸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

讲述/图片 许伯夷  整理/《台海》杂志记者 郑雯馨  图/受访者提供

早在四五十年前,收藏这件事在台湾还是比较稀奇的,当时一般人生活都比较拮据,自然没有多余的钱去收藏一些比较有意义的物件。我因为在生意场上多年,也算小有成就,有一定的积蓄后,自然会希望能了解更多的历史文化,因为对文物这方面尤为感兴趣,于是开始了收藏。在我所收藏的众多物件中,两岸家书的数量虽算不上最多,却是特别有意义的,从中我能感受到两岸之间真挚的情感互动。我收集到的两岸家书大部分存放在我的伯夷山庄内的清欢书院,后来我了解到,福州的闽台历史文化研究院正准备举办“两岸家书暨连横文化展”,便决定将收藏的福州人孙上捷与他在台湾的儿子孙世杭长达近30年、97封往来书信,捐赠给闽台历史文化研究院。


父子的呼应

“杭儿知悉,汝动身后,连拨三电尽悉……”这是孙上捷写给儿子孙世杭的第一封信,1946年,孙世杭前往台湾工作,当时他们父子俩应该还以为这只是短暂的离别,不承想到后来两岸进入隔绝时期,在停航和停邮的情况下,连最简单的问候都成了奢望。那个年代想寄信就必须先经过香港,再转到台湾,整个过程这么麻烦,他们父子俩还能保持了近30年的书信往来,虽然都是写家长里短、家庭开支等生活汇报,依然让人深受感动。

当我翻看这些家书时,真的感受到这位爸爸很关心儿子,字里行间都透露出温馨,比如一封信中写道:“至汝工作为何,使我日夕不安,光阴易逝,家景如斯,特希注意至幸。由台湾六、十三所发航空快于古历六月应收到。父字,古历六月十四日。”还有一封应该是太久没收到儿子回信而写的,信中说:“杭儿知悉,从正月至今已经有数月之久未得只字寄回家中,人日盼一日……汝母之胃病为今已成痼疾,逐日尚须闷痛三四次,时痛时止,使人无可为何……学叔近来稍健,爵弟工作以常,家中平安勿挂……”寥寥数语,让人为孙家的际遇唏嘘,面对家中的困难,远在台湾的儿子却束手无策,只能隔海祝祷对方平安顺遂。

虽然父子俩分隔两岸,但从这些家书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心一直连在一起,而且从当中的几封信可以知道,孙上捷也很关心儿子的财务问题,应该有给儿子汇过钱之类的。父子俩最后的通信大约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不知道他们是否还有再见面,因为这批家书也是经过多方渠道才到我手中的,所以我对孙家后来的故事就不太清楚了。将这些家书捐给闽台历史文化研究院,我认为是非常有意义的,通过研究,研究院的工作人员能告诉大家更多有关孙家家书背后的故事,同时在展览上展示这些家书,或许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鸣。


传信亦传情

除了这批家书,多年来我陆续收藏了来自大陆不同地区寄往台湾的信件,大部分来自北京、上海,比较稀少的还有从新疆、内蒙古寄出的。这样的地域分布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当年,大部分随着蒋介石到台湾的军官祖籍都在大陆,两岸隔绝之后,他们跟大陆的亲人就失去了联系,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两岸开放探亲、通邮之后,很多在台湾的老兵就写信回大陆找亲人。

这部分的家书数量虽然不少,但过程基本都大同小异,主要都是台湾这边的人寄信回故乡寻亲,而且因为分隔太多年了,他们都不太确定家人是否还健在;也有一些顺利找到亲人后,除了寄信还会附上小礼物。我收藏过一封台湾老兵的家书,他在信中提到,自己在台湾存了一些钱,于是在寻到亲人后,就把这笔钱寄回去了;在两岸开放探亲后,他还亲自回乡和亲人团聚,并且在家乡盖了房子,这也算是比较好的一个结局了。

此外,我收藏比较多的,还有台湾老兵写给在大陆的妻子的家书。他们当中很多人到了台湾后,因为没办法回大陆,最终选择在台湾又娶妻生子,然而他们和大陆的妻子的往来信件里,我读到更多的是温馨和理解:一般情况下,这种行为肯定是不被认同的,但是设身处地想想,一个人最多也就活到一百多岁,而两岸隔绝了五六十年,人生一大半的时间都被迫中断了联系,虽然无奈和遗憾,可是生活还要继续。所以我看到有些老兵会在信里跟大陆的妻子汇报自己结婚的情况,还告诉她,如果有合适的人可以再嫁;而妻子的回信中既有怀念,也有释怀后真挚的祝福。这些复杂的情绪只有通过书信才能不断回味,虽然两岸隔绝了这么多年,但是两岸的心、两岸的情依然通过这些方式被连起来。


书信的温情

我所收藏的两岸家书主要集中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也就是从两岸开放探亲之后,书信互动比较多;还有一些就是像福州孙上捷那样,需要通过第三地转运,这种渠道比较困难,一般人可能也没有这个条件,所以这部分的家书比较珍贵。

在我看来,所谓家书,就是当亲人无法相见时所选择的交流方式,两岸家书作为体现特殊时代的一个见证,所以具有收藏和研究的价值。当我在收藏两岸家书时,除了被字里行间的骨肉亲情所打动,还深深感受到,那个时代的人普遍较好的文学修养:遣词造句都十分恰当,洋洋洒洒写满两三张信纸,写出来的词句既有文采,又饱含深情。

正是因此,我才决定尽可能收藏那些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收藏两岸家书的初衷也是如此。而且我收藏两岸家书并不是为了去拍卖,我希望能尽自己所能,将这些珍贵的信件保存起来,遇到对这部分历史感兴趣的博物馆或是像闽台历史文化研究院这样的单位,我很乐意将自己收藏的家书捐赠出去,因为在他们的平台上,两岸家书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能够得到更好的呈现,如果能因此引发对家书背后的历史文化的研究兴趣,那意义就更大了,这也是我一直坚持收藏的理由。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