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族谱与墓志:郑成功家族的来龙去脉

来源: 2022-03-28 16:28

文/《台海》杂志记者  郑雯馨   图/厦门郑成功纪念馆提供


因为郑成功在明清史中的重要性,让人们对他的家族亦充满了兴趣,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家世,成就了这位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通过存世的族谱文本,以及几方记载家族谱系的墓志拓本,可以尝试着揭开南安石井郑氏家族的神秘面纱。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郑成功的长子郑经趁“三藩之乱”率军夺回了漳州、泉州,他返回故乡的祖坟祭拜并于次年撰写了《乐斋郑公暨妣郭氏志铭》。虽然原志铭已佚失,所幸在厦门市郑成功纪念馆还存有墨拓拓片,志铭有言:“乐斋公,经七世祖也,暨妣郭氏,葬在南邑康店乡柑榄之原,坐巳向亥。……玄祖于野公暨祖妣许氏、玄叔祖深江公暨妣郭氏俱袝葬于前。五传而生大父,大父以翊戴进爵平国公,世称人杰者,咸羡地灵。” 馆内收藏的另一方墓志,即郑成功之孙郑克塽撰写的《郑氏附葬祖父墓志》亦提及“始祖隐石公,乃移居于泉之南安县杨子山下石井山,遂世为南安人。数传至八世祖乐斋公。乐斋公传于野公,于野公传西庭公,西庭公传象庭公。象庭公传曾大父飞黄公,实生王父。”这两方墓志虽大致描述了郑成功一脉自七世祖以下的传衍情况,但当中仍有不少疑问有待考证,而四本与郑成功相关的家谱陆续被发现,为人们探究郑成功的家世提供了更有力的证据。

郑氏族谱,厘清世系

家谱记载了一个家族从古至今的世系繁衍,这种特殊的文献发展至明清,甚至出现了“会千万人于一家,统千百世于一人”的大规模统谱,且不限于名门望族,寻常百姓所修撰的家谱也可能采用“大宗之法”,即从上古开始追溯其姓氏的世系传衍,连起一条不断分支、延长的“血缘线”。故而在研究郑成功的家族史时,族谱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材料,其往往由家族后人所珍藏。2002年,家住厦门海沧的郑小健从家中老房子翻出了一本斑驳的手抄族谱,当中提到了郑成功的相关事迹,他托人将此书送到南安石井的延平郡王祠。这一年恰是郑成功收复台湾340周年,这份珍贵的《石井郑氏族谱》立即引发众多郑成功研究专家的讨论,族谱中“西亭分九世至十三世宗支易见图”中有关郑成功的记述如下:飞黄公第一子,讳森,字明严,号长公。邑庠生,加例入国子监太学,应袭锦衣卫副□□(按《郑成功族谱四种》备注:所缺二字疑系“千户”)。     这条记录仅提到郑成功入太学,不见任何有关抗清、收复台湾的事迹,可以推测这本族谱大致的成书时间:据史书记载,崇祯十七年(1644年),郑森(即郑成功)前往南京的国子监求学,师从名儒钱谦益,老师赠他“大木”之表字以勉励他成材。因此有些研究学者判定,这本《石井郑氏族谱》大致成书于1644年左右,应该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关于郑成功家族谱系最早的一份文献资料。至于族谱的编撰者,学界有一种说法是郑芝龙主持修撰的,不过这一论点有待更确凿的证据证实。

发现这本《石井郑氏族谱》(明末本)之前,研究郑成功家族史的专家学者们,主要参考另外三本相关家谱。曾任厦门市郑成功纪念馆副馆长的张宗洽著有《郑成功族谱三种》,当中就收辑了《石井本宗族族谱》《郑氏宗谱》和《郑氏家谱》,以及三篇郑氏相关的墓志铭,其中《郑氏宗谱》和《郑氏家谱》正是郑氏后人郑玉海及其子郑沂、郑泽于1920年左右主持重修的。

张宗洽在论文《郑成功家世资料<郑氏宗谱>》和<郑氏家谱>的新发现》以及《郑成功族谱三种》前言中都提到获阅这两部抄本的细节:当时是通过中国历史博物馆资料室的帮助,他见到了《郑氏宗谱》和《郑氏家谱》两部抄本,其中“《郑氏宗谱》首页有‘中华民国九年阳历十二月十四日,即庚申年阴历十一月初五日,二十世孙玉海、二十一世孙沂、泽重修’字样,《郑氏家谱》无重修年月及修谱者姓名,但笔迹与《宗谱》极为相似,系同时重修的。”

通过比照这两本家谱以及更早得到的《石井本宗族族谱》,他得以厘清郑成功一脉的世系,即:一世隐石公——二世隐泉公——三世砥石公——四世纯玉公——五世井居公——六世确斋公——七世乐斋公——八世于野公——九世西庭公——十世象庭公——十一世飞黄公(郑芝龙)——十二世大木公(郑成功)。在他看来,这两本家谱不仅补全了郑成功先世的世系,且对研究郑成功家族的发迹以及家族中较为重要的成员事迹提供了更翔实的依据。

 

跋山涉海,以武立业

世系图犹如抽象的“树”,通过“主干”与“分支”预示着一个家族的繁衍与兴衰,那些名字下的寥寥数言,概括了一段段或沉寂或耀眼的人生,亦详细记录了一个家族的迁徙轨迹。《郑氏附葬祖父墓志》中提到,郑氏先祖“自光州固始县入闽,由莆居漳居粤之潮”,结合其他史料可知,郑氏先祖大约在东晋永嘉年间入闽,同那个时代大多数为避战乱而南渡的中原族裔无二,而后又因为宋靖康之难,族中兄弟四散,其中一支选择留在漳州,即今龙海一带,直到隐石公迁居南安县杨子山下石井乡,“遂世为南安人”。

开基的一世祖隐石公为何迁居石井乡,《郑氏家谱》给出了解答:“五郎公由闽侯官来居泉郡之武荣,筑室家居,卜地筑坟,日事耕稼业。值岁不登,厥食维艰,闻海滨利薮,日易以给,乃因懿表相依,迁杨子山下石井居焉。”从中可知,隐石公一族原本以务农为生,或许是遭遇了灾年,才决定举家迁入石井,在海滨之地谋求新的出路。然而这里的生活也并非一帆风顺,因为《郑氏家谱》接着记载了六世祖确斋公的结局是“避倭难,走杨子山下,被害”,可知当时沿海一带已有倭寇踪迹,为了躲避倭乱,族人迁入安平地区(即今安海一带)。

从山林迁往海滨,郑成功的家族自此与海产生了联结,当中“乘风破浪”的佼佼者非郑芝龙、郑成功父子莫属。不过《郑氏宗谱》与《郑氏家谱》中对郑芝龙的描述大同小异,仅将他的结局一笔带过,“妣颜氏,诰封镇国夫人。葬安定门外土城关北白草洼。”反而在《石井本宗谱》里描述更详细:“崇祯间以军功授前军都督;收刘香,改袭锦衣卫副千户,旋[□]漳州等处总兵官。十二年,[□]荷兰。弘光封南安伯,隆武封平西侯,后进太师平国公。投诚,封同安侯。……先崇祯元年间,现(按《郑成功族谱四种》备注:现字疑衍)授海防游击,实授左都督。子孙散处京都汉军旗下,以名为姓者众。”

 虽然这三份族谱关于郑芝龙是如何发迹显达的细节着墨不多,但依然向人们透露了一些情况。张宗洽在《郑成功家世资料<郑氏宗谱>》和<郑氏家谱>的新发现》一文就郑芝龙究竟有几位兄弟进行了一番考证:首先《台湾外纪》所记录的“十八芝”显然较为牵强,若是根据两谱所记载,象庭公膝下共五子,长子郑芝龙、次子郑芝虎、四子郑芝凤、五子郑芝豹,其中三子不见记录。对此张宗洽结合其他史料推断,“三弟芝麟早死,不为人所知,所以被误为四人。”至于兄弟五人的亲疏关系,他写道:“现据《宗谱》和《家谱》,知道芝龙与芝虎、芝麟、芝凤四人是同父同母兄弟,与芝豹是同父异母兄弟。”


子孙传衍,终归故乡

生于明清交际,郑芝龙兄弟几人凭武功建功立业,除了郑芝龙外,次子郑芝虎“叙闽功钦授南日寨守备,奉旨追刘香,至广东大星外洋,舟覆没,赠参将,荫袭总旗,续奉旨准增镇国将军,署都指挥同知。”四子郑芝凤“庚午举人,袭锦衣卫副千户,中庚辰科进士六十七名,殿试三甲三十七名,奉旨照例加升三级,授锦衣卫指挥同知。”这样的家庭背景对郑成功的成长必然是有所影响的,《台湾外纪》记载,回到故乡安平的郑成功“性喜春秋,兼爱孙吴,制艺之外,则午剑驰射,章句特余事耳。”同时郑芝龙还聘请教师对他悉心教导,从《石井本宗族谱》可知,他“年十五补弟子员,旋食饩”,即通过考试成了南安县二十位“廩膳生”之一,对原先世代务农的郑氏家族而言,这无疑是莫大的荣耀。

此外《郑氏宗谱》与《郑氏家谱》对郑成功的记述,还特别提到了“国姓爷”的来历:明朝隆武元年,其父郑芝龙带子谒见隆武帝,奉旨赐国姓朱,改名成功。《石井本宗族谱》里还有更细节的补充,当郑成功父子面见隆武帝时,“隆武抚其背曰:‘惜无一女配卿,卿当尽忠吾家,无相忘也。’”以此表明隆武帝对郑成功的器重,这也是郑成功人生中颇为重要的一段经历。除了郑成功,两谱中还提到了郑芝龙另外四子,即三子郑恩、四子郑荫及五子郑袭,次子郑渡则记在郑芝虎名下,“渡,系飞黄公次子,官名焱,应袭。”    

不过这样的记录依然有疑点,张宗洽在《郑成功家世资料<郑氏宗谱>》和<郑氏家谱>的新发现》一文指出,“郑克塽所撰《郑氏附葬祖父墓志》云:‘曾大父丈夫子六,王父居长’。这里明言郑成功有兄弟六人。郑克塽是郑成功之孙,其言必非无据。”他还提到,有些人认为第六子应该是指郑成功在日本的兄弟七左卫门,可是通过比对几份宗谱和《清实录》所记载随郑芝龙在京的有“次子世忠,世恩、世荫、世脉(或世默)诸人”,加上“郑芝龙在顺治九年揭帖称世默年八岁,比郑成功小了二十一岁”,由此他认为“世脉应实有其人”,除却七左卫门,郑芝龙共有六子。

比起前几代世系的复杂,郑成功以下的子孙传衍在两谱中更加清晰,只是大多数都是寥寥几笔,简述名讳及母亲姓氏。其中子孙两代的际遇与时局紧密相连,“康熙二十二年归诚,奉旨授为四品官”这几个字,频繁地出现在郑成功的儿子与孙子记录的前半部分,成为他们人生的注脚。正是在这一年,施琅率师于澎湖击败了明郑军主力,郑克塽降清,两谱记载他的结局是“奉旨奉为公爵,拨入正黄旗汉军,后于雍正四年移入正红旗汉军。合葬于卢沟桥西东王左。”

令居住在北京城的郑克塽颇为挂念的,还有远葬台湾的先祖,据他撰写的《郑氏附葬祖父墓志》所言:念台湾远隔溟海,祭扫维艰,具疏陈请乞迁葬内地,……以康熙三十八年五月廿二日卯时,附葬于南安县康店乡乐斋公茔内,并曾大父灵主、曾祖母翁、祖母董、母唐柩袝焉。随着郑成功、郑经父子灵柩迁葬南安,郑氏家族最为浓墨重彩的一段就此落下了帷幕。

参考文献:

1、张宗洽《郑成功丛谈》

2、厦门郑成功纪念馆编《郑成功族谱四种》

       3、泉州市郑成功学术研究会编《郑成功研究》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