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不是为了获奖,而是为了推动问题解决

来源: 2022-05-07 20:51

/《台海》杂志记者 张铮






《台海》:介绍下这组作品的拍摄背景。

苏巧将:温州市苍南县是全国再生棉回收和加工基地,再生棉产业曾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是苍南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由于该产业投入少、技术门槛低、市场需求广泛,加上缺乏监管和必要的审批,简陋的家庭式棉纺厂就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在周边小镇涌现。

然而,由于早年的粗放无序发展,当地再生棉生产造成了违章厂房滋生、生态环境污染等突出问题,起步较早的望里镇、宜山等镇,有90%以上的农业和非农业人员从事纺织业,密密麻麻的工厂慢慢“蚕食”生活住宅区,行业整治迫在眉睫。

《台海》:您从什么时候开始拍摄这组专题?

苏巧将:我从2011年开始拍摄这一专题,到2021年刚好十年,其间不断整理并完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曾经走过的每一个地方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河岸变美了、房屋变高了、道路变宽了……一幕幕场景与曾经的脏乱差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些改变都被我用相机记录了下来。

尽管这种前后对比的拍摄手法并非多么新颖的做法,但我想将手头新旧场景的对比,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反差,展现行业整治、生态建设的明显成效,让人们感受到当地转型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新气象。

《台海》:这组作品中您总共拍摄了多少张?最终的选取思路是怎样的?

苏巧将:这是一组当年获得过中国新闻奖的照片,没想到它让我坚持了这么多年时间去关注它。重新拍摄这组对比照,也经过了一番遴选。这些地方大多是当年的污染“重灾区”,我一共挑选了85张照片,冲洗出来后,按图索骥找到那个地方,再对着原图进行对比拍摄。这些照片,大多是当年参加中国新闻奖评比的“班底”照片,当然,在拍摄过程中部分照片也做了一些取舍。

《台海》:在拍摄过程中,您印象最深的是哪个场景?哪一处的变化最大?

苏巧将:在回访过程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工人的工作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以前的小棚屋作坊到现在的小微企业创业园,各种防护措施更加到位了,且生产规范、有序。

《台海》:是否有遗憾某一处场景没有拍到呢?

苏巧将:遗憾的是,没有找到曾经在画面中的人物,如果再现当年的人物,或许照片会更有“味道”。

《台海》:作为摄影记者,您的摄影作品应该有很多,为什么拿这一组参加台赛?

苏巧将:参加台赛是我历年的一种规定“动作”,这是一年对自己成果的检验。但获奖不是终点,推动问题解决,还家乡以青山绿水,才是我的目标。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