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看见闽南,看见宝岛 在厦台青坐上当代“厦门号”

来源: 2022-07-11 15:53

对台胞来说,“厦门号”最能吸引他们的地方,除了这一事迹本身的传奇性之外,更重要的是这一符号背后两岸同根同源的闽南海洋文化。

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一水相连。受长期海上生活的浸润,两岸海洋文化散发着同样的“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精神特质。“厦门号”以古法打造的福船完成壮举,是闽南海洋文化向外延伸的标志。世界通过一扇海上的窗看见中国,这扇名为“闽南”的窗内,当然包括台湾。正如台胞符坤龙所说:“我们研究闽南海洋文化时,一定要把台湾包括进来。”


海沧区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符坤龙:

做闽南文化研究一定要把台湾纳进来


在了解“厦门号”的故事之前,海沧区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符坤龙就很喜欢台湾著名闽南文化研究学者汤锦台所著的《闽南海上帝国》。书中用丰富的故事讲述闽南人向外拓展的足迹,以此论证闽南奠定了今日东亚贸易的基础。此书的内容简介上这样写道:“这是属于闽南人的故事,也是关于台湾的故事。闽南人的海上活动,不仅引领东亚进入世界,更是大航海时代的先声。”

所以,第一次通过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林晓峰了解到“厦门号”的故事时,符坤龙便想起了这本曾经读过的书。“闽南与台湾都是海洋文化很浓厚的地方。我读到这个故事时,我最先想到的是,如何透过‘厦门号’这一缩影,了解闽南海洋文化的发展脉络。”符坤龙表示。

在海沧区闽南文化研究会的会议室内,摆放着长约4米的四层书架,上面满满当当、整整齐齐地罗列着各类闽台历史文化书籍,囊括了各个领域。“这一故事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沃德船长与沃德太太二者的‘中西结合’,打破了当年从厦门港驶出的船大多向南走、下南洋的风向,向北而行开启冒险旅程,这份勇气实在难能可贵。据我的研究,当时不管在闽南还是台湾,往北走的船几乎没有。”符会长补充说道,“如果没有一位外国船长的出现,这样的走法应该是不可能的。”

看着一百年前扬帆踏浪的“厦门号”老照片,符会长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海沧区金沙书院的大型漆画《搏浪闯海》,这幅画由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漆画系主任苏国伟担任创作,书法家唐翼明题画名,描绘了明清时期海沧人下南洋、赴台湾的场景。与“厦门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地方在于,这艘象征着勇气的船,也是一艘福船。画面采用从尾部仰视的视角,左边远景是鼓浪屿,右边是圭屿岛。天上飞着几只白鹭,增强整个画面的动感,右侧两只帆船影像表示海上活动的规模。

作为一名台胞,同时又是厦门市海沧区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符坤龙在研究“厦门号”时最深的感悟便是:“‘厦门号’是闽南海洋文化的象征性符号,台海两岸都是闽南文化的区域,台湾也继承了闽南海洋文化。所以,我们研究闽南文化时一定要把台湾包含进来,形成闽南文化圈。”


集美大学船舶助航技术研究所教授柯冉绚:

研究中国传统航海技术在“厦门号”上的应用


为什么这艘船跨越太平洋是一个壮举?集美大学船舶助航技术研究所的台湾教授柯冉绚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有了进一步的猜测。“在做船舶的航行计划时,必须考虑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沿途的补给,尤其是这艘大概21米的小船,载重非常有限。如果一艘船前往东非,沿途经过南亚次大陆,那么它在相隔较近的航程中可以靠岸,这样航行的生命所需相对有保障些。”柯教授补充道:“所以,这艘船最了不起的地方是它跨越了太平洋,靠近北纬40度以上,沿着阿留申群岛被风吹向北边,人迹罕至之处,补给也很困难,最终平安抵达了北美西岸。”除了大圆航线,需要淡水的补给也是“厦门号”往北走的原因之一,从日本函馆到阿留申群岛及阿拉斯加的荷兰港,能够给予厦门号中途停靠的港湾。

漂泊在茫茫大海中,四周都是海。一艘船如果找不到自己前进的方向,很容易陷入凶险的境地。作为航海学院教师,柯教授不禁对厦门号所使用的航海技术展开了联想:“尽管沃德船长是个外国人,但沃德太太是中国疍民,我猜测,‘厦门号’在前行的过程中很可能也使用了牵星术、偏激风等中国传统的航海技术以及潮汐观测等方法。牵星术这种古老的天文航海在北宋指南针被发明之前就有了,它利用天上星宿的位置及其与海平面的角高度来确定航海中船舶所走位置及航行方向。1922年,GPS等先进的导航技术还未出现,尽管有六分仪,但想必掌舵者优秀的方向判断能力,也是他们能够跨越太平洋的重要原因之一。

交流是融合的基础,正如沃德船长与沃德太太二者的“中西结合”,实现了跨越太平洋的壮举一般,柯教授相信,交流能够推动进步,两岸交流也是如此。“两岸海洋文化有许多共通的地方,从颜思齐开台,到郑成功复台,再到施琅平台,促使了大量闽南人移居台湾,两岸文化在彼此影响下充满了相似性。这种相似性推动着我们拉近海峡两岸的距离,不管是海洋文化、交通运输还是其他学科,都大有可为。”


厦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黄裕峯:

探究“厦门号”的影视剧可行性


除了挖掘“厦门号”曾经的事迹,续写它的故事又何尝不可?厦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台湾教师黄裕峯尝试以“厦门号”这艘木质无动力帆船远航美洲的故事为蓝本,从人物、情节、叙事等多方面将“厦门号”进行创造和重写,以文创的方式,让这一故事成为兼具漫画、动画、剧本、广播剧及影视作品的全新文本。

“‘厦门号’壮举包含了当代闽南文化内涵、蕴含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且兼具了弘扬海洋文化精神及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可行性,是值得分享、挖掘及研讨的历史故事,可以将这项开拓创新的壮举转换成民族记忆。”黄教授表示。

作为文化创意的互文已经能见诸许多作品。原创作品经过不同时期、不同作者、不同媒介形式的诠释,能够具有新的意义与内涵。因此,黄教授认为,传播是当代“厦门号”工作的重点。

在漫画与影视作品互文的作品《长歌行》的基础上,黄教授试图探究“厦门号”的影视剧可行性,并得出了结论:“‘厦门号’的主旨是海洋文化、人生梦想。这是一场伟大的海上之旅,也是一个富有文化的海洋故事。与《长歌行》的家国情怀、理想信念的故事主线又不谋而合。”

在此基础上,黄教授建议,将“厦门号”与《长歌行》互文组织成作品,将主角们在经历一系列事件之后得到的成长,以及心态、行为上的转变串联成一个关于海洋的故事,这样既能让“厦门号”的故事易于理解和阅读,又有助于读者增强对海洋文化的感知与理解。

对于“厦门号”的人物设定,黄教授提出了有趣的畅想:“沃德船长是经验丰富,具有海洋脾气的爸爸;沃德太太是在惊涛骇浪中温柔似水的坚强妈妈;儿子鲍勃则是对身边的事物充满了兴趣并勇于探索的好奇宝宝……”这样趣味改编,将“厦门号”的故事通过作品融入当代人的记忆,成为集体记忆的一部分,能够赋予这一故事全新的生命力。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12月29日在厦门召开的中国首届“闽派电影论坛”中,著名闽籍导演江小鱼已将视角对准了“厦门号”,提出将在2022年积极谋划这一阐述人与海洋和谐共生的传奇故事。我们期待“厦门号”的传奇故事以崭新面貌回归大众的视野,续写下一个百年的浪漫诗篇。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