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让老建筑“活”起来

来源: 2022-11-24 11:02

文/《台海》杂志记者 郑雯馨  


青普梧林文化行馆正是由晋江梧林古村落内的几栋闽南红砖古厝和南洋风格洋楼改造而来。图/青普文化行馆提供


由明清古厝改造成的民宿、餐厅、咖啡馆,在旧领事馆、洋楼内享受阅读、欣赏不同主题的展览,以及在延续淳朴风貌的古村落内,聆听一场现代音乐会,这样的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场景在闽台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对所在区域内的老建筑物进行创新活化,使其重新回到大众视野,不仅让人们重新认识到它的价值,同时也是城市更新和乡村建设过程中尤为重要的一项工作。

和人一样,建筑物也有一条从诞生到青春、成熟、衰老、最终消逝的生命线。尤其在现代城乡建设的浪潮中,许多建筑物更容易遭受外力的影响,尤其是那些已经失去原有功用的传统古建筑以及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历史风貌建筑。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挂上“文物保护”的牌子后任其闲置,并不能真正起到保护的作用,尤其是那些研究价值不算太高,又缺乏足够的旅游吸引力的老建筑,经年累月,终将走向倒塌。如何对老建筑进行修缮及活化利用,成为许多城市和乡村必然要面对的课题。


修缮的原则

建筑不仅仅是一栋房子,它往往代表了一个区域的历史变迁,同时也是在地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闽台两地至今依然保留着数量众多的老建筑,从颇具地域特色的红砖大厝、蔚然大观的土楼土堡,到体现近代文化交流的骑楼、番仔楼及西式洋楼,以及建设于20世纪50-90年代的楼房、工业厂房等,在城市扩张及乡村建设的背景下,出于用地需求及经济发展的考量,一些从事城市更新及乡村振兴的建筑设计团队,承接来自政府、企业甚至个人的委托,对老建筑进行保护性开发。

开发的首要前提是,对建筑物及其周边环境进行研判,包括所在区域的地理、文化,建筑风格、技法、功能属性等,从而制定修缮的方式和活化的方向。针对传统古建筑,“修旧如旧”是最获认可的一种方式,同时更加考验建筑团队及施工团队的专业能力。厦门海沧莲塘别墅曾因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的原因,致使其部分建筑结构出现残损,还有部分构件被盗或缺失,为此修缮团队调查了海沧周边年代相近、规格相似的古建筑,推断出原梁架的形制,继而采用传统营造技艺进行修补,还根据考证出来的形制,补上漆金木雕寿梁和两端雀替及垂莲柱。

修缮闽南传统古建筑的过程,其实也是对闽南传统营造技艺的传承及保护,由于闽南匠人之间的传承,通常是以师徒的身份,通过口授以及实地操作的经验累积,往往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总结,故而有些技艺伴随传承的断代而消失。随着对传统老建筑的保护力度加大,老匠人重返现场,指导年轻的建筑师,同时探讨新旧材料如何进行结合,才能达到整体上的协调统一。

此外,针对传统古建筑的修缮,还应该秉持尽可能少干预的原则,即:除非原构件确实残损不堪,甚至威胁到整座建筑的安全,才允许用全新构件原位替换;因为有些材料不易再造,加上传承技艺的不稳定性,今人已经很难完全掌握传统的营造技艺,这些老构件就具有了唯一性。至于那些承载了特殊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对其建筑内部的布局应秉持不改变原状的原则,因其原来所处的位置,自然带有特定的历史信息,若是一味为了日后的开发利用而随意挪动,对古建筑本身也是一种无形的破坏,令它失去了对观者讲述历史的基础。

 

青普团队在闽南古厝和华侨洋楼原有的基础上,注入了现代简约的设计表达,同时为入住青普梧林文化行馆的住客规划了全维度的闽南文化体验。图/青普文化行馆提供



住客可在青普梧林文化行馆体验包括水印木版雕刻技艺在内的闽南传统手艺课程。图/青普文化行馆提供


活化的样本

面对修缮后的老建筑,应该在保持其自身特色的前提下,从内容和形式上思考如何进行活化,使其重新焕发光彩,实现自身价值。毕竟长期维护的费用不能仅靠政策性的补贴,另一方面,倘若无法回归大众的生活中,亦不利于传承发扬。

目前关于老建筑活化的案例,可简要概括为两种,一是包含商业性质的业态,二是转变为体验性质的公共空间,二者同样丰富了大众生活。前者的类型包括民宿、书店、文创贩售空间、咖啡馆、剧场等,青普文化行馆将晋江梧林古村落内的6栋闽南红砖古厝和2栋归国华侨修建的南洋风格洋楼改造为旅宿空间,除了建筑内部融入现代设计之外,住客还能体验到闽南文化及华侨文化相关的丰富多样的艺文体验。这种通过整合区域文化及自然、人文景观资源,对老建筑进行商业开发的乡建模式,为村集体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凸显了以活化传承促进共赢。

在漳州古城内也不乏将老建筑活化利用的样本,原址在芗城区台湾路128号的捷泰布行,被改造为公益性质的漳州灯谜艺术博物馆,在这座中西合璧风格的两层老建筑内,设置了灯谜文物展区、灯谜史展区以及互动猜谜区,将漳州灯谜文化呈现在大众面前。此外,漳州灯谜艺术博物馆还时常举办猜灯谜活动,并与台湾灯谜协会保持密切联系,作为闽台灯谜文化交流的一个平台。古城内的向阳剧场也改造为漳州古城文艺交流中心,通过展览、论坛沙龙等形式,积极推广漳州在地文化,这些艺文活动对提升漳州古城的人气起到积极作用,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台北同样在多年的古建筑保护过程中,摸索了一条“民间团队+原味修复+活化利用”的道路,对于一些年久失修的老建筑,当地政府用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经验丰富的运营团队,他们必须提出对老建筑修缮和管理的详细计划,在完成修缮后可获得建筑的经营权,由此将其改造为博物馆、餐厅、展览空间、青年旅社等满足现代生活的新空间,比如台湾曾经的第一座眷村“四四南村”被改造为文创基地;台北市杭州南路二段的“乐埔町”,曾是日据时代的宿舍群,活化之后变成餐饮、手工艺教室等,为游客提供休憩、体验的处所。这些改造案例都是站在对在地文化的传承上,通过形式的创新挖掘出老建筑新的价值。

 

打开联合设计团队在规划松口气客栈的住宿空间时,充分考虑了老房子原有的布局,同时从镇上人家收集而来的旧门窗、木箱等老物件装点客房。图/吴俞晨



松口气客栈年轻的运营者们时常结合嵩口当地特色,策划与众不同的乡村文化体验课程,吸引了众多游客参与。图/吴俞晨


两岸携手共建

经过长期的实践,闽台两地都总结出一些活化的路径,在福建一些城镇及古村落,渐渐出现了台湾建筑师及设计团队的身影,他们带着在台湾实践项目后的经验及做法,助力福建各地区的城市更新及乡村振兴。当中最知名的非“打开联合”团队莫属,这个致力于乡村振兴的台湾团队,与福建嵩口镇政府及当地年轻人合作,在嵩口这座古村落尝试进行一场古镇复兴的活化试验。

打开联合团队进驻嵩口,他们与当地人沟通交流,梳理当地的历史文化以及风土民俗,同当地政府沟通规划设计理念,即不要大拆大建,而是对古村落现有的资源善加利用,尤其是那些闲置的空房子,可以用来打造成新空间,培育新业态。其中松口气客栈就是由嵩口的一栋老房子改造而成,不仅外观保留了原来的风貌,客栈二楼及三楼的住宿区域同样延续旧的布局。客栈内的旧家具及各类摆件,几乎都是客栈的运营团队从村子里收集而来,怀旧的气息扑面而来,成员们还根据嵩口的地域文化,不定期举办各类体验课程,包括邀请当地的老工匠前来,教住客有关夯土、木构、竹编等传统技艺。除了来自台湾的建筑团队,还有不少大陆的90后加入项目中,他们当中不仅有嵩口的返乡青年,也有曾经参加过乡村建设项目或运营文创项目的年轻人,两岸青年共同投入到乡村共建的事业中。

近年来,在福建各地陆续出现诸如这样两岸建筑设计团队合作驻村、携手乡村建设的模式。初期,由来自台湾的建筑设计团队负责提供规划思路,包括对建筑物甚至是整个区域的规划设计、构思文创等;大陆团队主要对规划进行解读,继而开展施工及资源对接,还有后续的管理运营。随着双方合作默契加深,台湾团队也会尝试培养福建在地的青年,他们将台湾社区营造理念在新的项目当中实践,同时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从中总结出更多的经验及教训。对台湾那些有志于乡村建设及社区营造的年轻人来说,福建拥有广阔的实践平台,伴随在乡建乡创方面出台的惠台政策,为他们实现梦想提供了诸多助力,由此吸引了一批批台湾建筑师团队及乡建乡创人才投身福建乡建乡创的浪潮。

台湾打开联合团队在针对嵩口进行活化营造期间,成员将办公室搬进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嵩口古镇,真正扎根当地开展工作。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