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鼓浪屿当代艺术中心: 架一座艺术之桥

来源: 2022-11-24 11:12

文/《台海》杂志记者 郑雯馨  图/鼓浪屿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鼓浪屿当代艺术中心的白色主展厅,这里将是鼓浪屿新的艺术地标。图/曾天培


在鼓浪屿这座世遗之岛上对老建筑进行改造,对建筑师来说是一个特别的课题。作为鹭潮·鼓浪屿美院重生计划中的启动项目,鼓浪屿当代艺术中心的改造包含了建筑师对老建筑价值的审视,以及运营团队对新空间的企望,在各种需求碰撞下,诞生了这个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文化场域。

当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被邀请参与原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位于鼓浪屿老校区的改造设计,这里已经在联发集团主持下完成基础工程的整治,并准备打造一个由联发集团和凤凰艺术共同运营的鼓浪屿当代艺术中心。改造艺术中心的第一步是选址,URBANUS都市实践团队一眼就相中了校区里的食堂和礼堂,这两处除了是校园里最大的建筑,在鼓浪屿岛上能有这么大面积的公共空间也是比较罕见的,将来能够更好地开展各种文化活动。

 

为将来做加法

以建筑师之眼看建筑,更关注的是一些本质性的东西。选址确定后,URBANUS都市实践主持建筑师王辉首先注意到一楼食堂的内部存在结构梁板参差不齐,同时局部楼板较低,甚至还有夹层等问题,“为此我们需要尽可能将可以提高的空间提高,并将原先不同尺寸的梁和柱统一比例,从而形成视觉上较为整齐的一个艺术空间。”

二楼礼堂原来的设计是传统礼堂的模式,地面有连续的起坡,考虑到艺术中心未来可能需要大空间的表演活动,王辉决定将原先起坡的前半部分空间抬高,“这样一来,平地面积就变多了,不像从前受坡地的制约,同时也令一楼的部分顶部空间变高。”

除了建筑内部结构的调整,对当代艺术中心改造的另一个难点在于,如何设计有趣的动线,将观众自然地从前校门引导到后方的展厅以及剧院。为此,建筑团队采用的方式是:把原有的架空层转化成一个有趣的空间引导序列。首先,观众进入的是以红色为基调的序厅;穿过序厅就来到一个圆形天井,建筑师保留了这里的历史包浆,斑驳墙面上的天使雕塑是美院学生从前的作品;天井的另一端连接着以黑色为基调的石庭,比起红色序厅的跃动,黑色石庭给人以放松心情的暗示,此处还规划了售票窗口,提醒观众,接下来就要准备进入展览的空间了。

从设计的角度来说,从石庭设计一扇门,让观众直接进入主展厅也不难,但王辉还是希望观众能以一种更休闲的节奏在艺术中心里游走。为此,他在石庭通往主展厅的道路设计了一条长廊,长廊上方架设着白色格栅,当格栅的影子投射在地面时,“看起来有种钢琴黑白键的感觉”,长廊的右侧还栽种一排绿竹,竹影斑驳营造出轻松的氛围,“给人一种期待,感觉走到长廊的另一端会遇到更有意思的事。”长廊顶上还作为一个“收纳空间”,将展厅空调、排烟的管道“藏”起来,如此保证了展厅内部的干净整洁。

 

为过去做减法

在改造鼓浪屿当代艺术中心的过程中,除了做“加法”,有时还要做“减法”,即尽可能保留美院过去的痕迹。譬如石庭所处的区域,原本是个敞廊,当中伫立着一块镌刻着“鹭潮”二字的巨石,鼓浪屿当代艺术中心执行总经理王乃超告诉记者,“这块石头先于场馆而存在,它是这里原生的一块石头,我们同建筑团队讨论后决定将它留下,作为艺术中心内一个很特别的自然存在,也是一种独有的人文印记。”

美院校区原教学楼、礼堂等建筑的肌理、线条及材质展现出一种简洁素净之美,譬如礼堂外立面的窗台处设计成连续性的层叠组合,透过光影展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及立体感,对此建筑团队选择了修旧如旧的方式,王辉解释道:“我们保留了原来的水刷石,当中有破损的部分及新作的部分也选用类似的水刷石进行修补,整个外立面基本保持了原来的格局。”由于原来的老式窗户与现在新空间并不匹配,考虑到节能、保温等功能需求,他们替换了新式窗户,整座建筑看上去有焕新的感觉。

在王辉看来,在文化遗产地参与老建筑的改造项目,最重要的是对遗产的价值认知。在王辉眼中,鼓浪屿校区的建筑基本建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些设计已经不符合当今的审美趣味,“可能有人会觉得,干脆将它改得更时尚些,但这恰恰是我们所反对的,”对此,他解释道:“我们不能用今天的审美观去预测未来,有可能未来对我们今天的审美也会是一种否定。”

在这种逻辑之下,王辉将自己对艺术中心的改造设计定义为“一层层历史的叠加”,这一理念体现在针对红色序厅右侧的架空层的处理上。起初,王辉对这一区域原来的地面铺装图案并不满意,他坦言,“那些都是80年代纹样的石材,图案并不好看,可它承载了校园过去的历史记忆,我们还是将它保留下来。”与此同时,设计师在其上方叠上一层约四五十公分厚、具有设计感的台子,遮住了一部分原来的地面,并用闽南“出砖入石”的做法对台面进行铺设,这既是对地方性的致敬,同时实现了不同时代设计品位的一种对照。正如王辉所说的:将今天叠加到昨天,让昨天带往明天。

 

“KCCA青年艺术驻地计划”首位驻地创作艺术家余梦彤在“展厅+”展示了她在鼓浪屿驻地时,从海岸边采集到的激发创作灵感之物。


艺术孵化场

2021年12月31日,鼓浪屿当代艺术中心正式开馆,王乃超及所在的凤凰艺术运营团队对改造后的场馆的感受是“既保持了鼓浪屿的特色,又有一种面向未来的感觉”,十分契合他们对艺术中心的定位,即成为反映鼓浪屿在地的文化历史,同时与当代最前沿的艺术形式、艺术媒介产生碰撞的场域。

正因建筑师通过对整个建筑空间进行调整,营造出一个能够更好地开展当代艺术展览及艺文活动的场域,王乃超和运营团队得以探索“媒介美术馆”的多种形态:序厅名为“展厅+”,旨在展示青年艺术家驻地创作计划所孕育的作品,她说:“一直以来,我们都在考虑挖掘青年艺术家,包括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展馆欣赏艺术,为此我们将序厅打造为‘KCCA青年艺术驻地计划’成果的一个长期的展示空间。”

自2022年7月5日起,在“展厅+”展出的是“KCCA青年艺术驻地计划”首位驻地创作艺术家、清华美院陶瓷系博士余梦彤的作品《盈亏》,展厅内摆放着各种不规则的陶瓷作品,表面上附着着她留驻鼓浪屿的两个多月里,从海边搜集的沙石、贝壳、渔网等,搜集的途中,她不仅思考时间及生命的关系,也从这些细小之物中感受鼓浪屿独特的魅力。“驻地的青年艺术家对我们说,通过这样的机会,他们发现鼓浪屿上原来还有这么多值得被创作的东西。”对王乃超来说,这样的反馈无疑是令人高兴的,这也是他们推动“KCCA青年艺术驻地计划”的初衷。

除了培育青年艺术力量,王乃超更希望鼓浪屿当代艺术中心成为一个展示世界当代艺术思考的场域。在她看来,鼓浪屿当代艺术中心有别于厦门其他艺术空间的地方在于:这里本身具有悠久的艺术传统,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鼓浪屿校区多年来培养了众多美育人才、艺术从业者,这些提供了前人的经验并形成地方特色;新成立的KCCA国际学术专家委员会,将会提供专业指导与建议,同时提升鼓浪屿当代艺术中心的学术性和活动影响力;此外,负责艺术中心运营的凤凰艺术团队在推出契合鼓浪屿人文传统的展览之余,还将推动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展览在鼓浪屿当代艺术中心举办。

实现这些构想的场域,以主展厅及石庭为主,主展厅以展出重磅的学术性大展为主,包括此前举办的“叠层时空——鼓浪屿当代艺术中心开幕展”以及近期刚收官的“切磋——当代艺术邀请展”等,至于石庭的场域,在未来将进行更多元的艺术展示形态的尝试。凤凰艺术将2022年定义为鼓浪屿当代艺术中心的运营元年,这也是鹭潮·鼓浪屿美院重新回到大众视野的一年,这座新生的艺术展馆将作为活跃的媒介,推动更多艺术工作者持续与鼓浪屿发生关联。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