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沉浸式逛土楼

来源: 2022-11-24 11:24

文/《台海》杂志记者郑雯馨  图/吴俞晨

光辉楼是田中赋土楼群中时代印记明显的一栋土楼,如今被改造为展现土楼风俗民情的民俗博物馆。


土楼是内敛的,它的个性是防御而非进攻,或者说,它的攻击性取决于外来者是否走进射程之内。当我们仰望土楼,它那厚实的外墙和卵石砌筑的高地基,带来的是安全感,而非威慑。正因如此,土楼内的生活得以日复一日地延续下去,随着时代发展,当土楼不再作为居住空间被使用,人们开始思考,修缮后的土楼可以变成哪些空间继续被使用?

接近椭圆形的外观,屋顶呈双坡顶式,通高10.1米,看上去格外气派的光辉楼,是田中赋土楼群中最具时代特色的一座土楼,其时代性不仅表现在其大门上的对联“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还因修缮后被设计成展示土楼民俗的展示馆,在这座始建于清代的建筑内,保留着不同时代生活的印记。

将传统古建筑改造为民俗展示馆并不稀奇,改造的难点在于是否能真正带给观者沉浸式体验,尤其是本身历史文化积淀十分浓厚的古建筑,空间更是不能随意改动,自然无法完全按照现代展馆的标准进行设计。光辉楼的展览空间设计更倾向遗址博物馆的模式:入门后,见到的是以木栈道及玻璃挡板架设的游览通道,架高的木栈道与土楼地板保持了一定距离,此举不仅是出于保护建筑的考量——光辉楼的天井均由大鹅卵石铺漫,经年累月无数人走过,有些石头表面已被磨平,石缝间还冒出小草、长出青苔,这些如同土楼生活的“背景”,当观者在光辉楼参观时,它们就是烘托空间氛围的催化剂之一。另一种烘托气氛的物件,来自南靖当地知名摄影师冯木波的摄影作品《土楼光阴》,挑选了他从1989年以来用镜头记录下的发生在土楼的生活日常,这些影像围绕在展馆的墙上,与现场的器物相互呼应。

建筑在某种层面上,不只是一栋楼的建设,还包括对一块区域面貌的描绘和呈现,因此在基本保留下原来构造的光辉楼,对人们讲述土楼生活的,不仅是一块块展板,还有随处可见的老物件:墙上黢黑的烟囱口、摆放瓷碗的嵌入式橱柜以及挂在墙上用来装筷子的小瓷瓶都是在对人们说,曾经,主妇们就在这间厨房一边麻利地颠炒,一边招呼孩子们准备吃饭;另一面墙上字迹已经有些模糊的公德公约,揭示了光辉楼作为人民公社时期的大食堂历史,透过旧食堂的木门,人们看到用来装米饭的木桶及蒸饭的木质饭甑,还有用南靖当地盛产的竹制漏网、簸箕等,物件旁都特别制作了小牌,搭配简单的文字介绍。这些老物件都是展览馆的设计团队从田中村村民家中收集而来,此外还有代表当地农耕文化的用具:锄头、镰刀、蓑衣还有一架打谷机。倚靠在墙边的几个半人高的锯子,是修筑土楼必备的工具之一:用来锯断粗壮的木头,制作好的木材变成房梁、立柱或用来区隔一间间房屋的门板。

上>光辉楼展馆内走廊采用离地设计,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地面的完整。

中>光辉楼展馆内布置了南靖知名摄影师冯木波拍摄的土楼主题摄影展。

下>成堆的酒缸展现的是土楼人酿酒的风俗,尤其是家中有喜事要庆祝时,土楼内就会传来阵阵酒香。


至于天井左侧大大小小的酒罐,在整个展示馆内格外显眼,它在土楼人的生活中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除了过年过节,家中有添丁、出嫁等喜事,人们都会在土楼里酿酒。观者跟随参观的动线,串联起酿酒的工序:首先找到这个饭甑蒸好米饭,将其平铺在另一旁的圆形竹制簸箕上放凉,加入酒曲搅拌均匀后,倒入旁边的瓷缸,还要记得找来棉布盖住缸面,静待其发酵;变成散发着甜香味的酒饭,就要倒入另一旁的木桶,烧水滚煮,看,木桶下方的圆孔流出了金黄清亮的酒,是否闻到浓郁的酒香?如今快节奏的生活,土楼人家的餐桌上也出现了瓶装酒,因此这些不再散发出酒香的酒缸,也成为土楼生活的一种见证被保留下来。

从进入到离开,观者在光辉楼所体验的是曾经真实存在的土楼生活,因为这座民俗展示馆的设计,延续了遗址博物馆的展览空间设计中另一个重要思路,即不要将文物孤立在一个个玻璃展台内,而是尽可能营造出最接近其原本所处的空间,这样文物才能成为历史的讲述者,与观者产生情感共鸣,这才是能够给观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民俗展示馆。不需要过多的说明,只要亲眼见到、触碰到那些物件,自然就能拼凑出充满烟火气的土楼生活。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