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承古出新“潮”前走 在厦台青玩转传统文化

来源: 2022-12-08 16:24

文/张铮 图/受访者提供


台青陈奕华(右)出生在布袋戏世家,她的父亲陈羿锡(左)是台湾彰艺园掌中剧团第三代传人。


对青年来说,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这既是时代之问,亦是历史赋予的责任。在厦门,有这样几位台青,他们或是受到传统文化的吸引而“登鹭”创业,或是将与大陆有深厚情感联结的文化带回原乡。以文化为基,以创意为桥,以情感为核,他们将传统与时尚碰撞融合,让精彩的文化焕发新时代的生命活力。与此同时,随着越来越多和他们一样的台青“登鹭”从事文化创意行业,不仅为两岸文化融合贡献了力量,更是两岸血缘相亲、文缘相承的见证。


陈奕华:

将布袋戏文化带回原乡


“一语道出千古事,十指搬弄百万兵”。在闽南,你一定听过“布袋戏”。布袋戏又称布袋木偶戏、掌中戏等,是闽南传统地方戏曲之一。戏台上,十指间的布袋戏偶精彩演绎,时常迎来观看者的阵阵欢呼声。来自台湾彰化的“95”陈奕华,出生在布袋戏世家,她的父亲陈羿锡是台湾彰艺园掌中剧团第三代传人,“从曾祖父到爷爷,再到爸爸,这其中已将近百年的时间。所以布袋戏对我来说,不仅仅是‘缘分’那么简单,它是与生俱来的,如同吃饭、睡觉、呼吸一样平常,但又是不可或缺的生命的一部分。”陈奕华表示。

1989年,对布袋戏制作、生产、演绎都十分熟悉的陈羿锡创立了彰艺坊古典戏偶工作室,同时在厦门设点。2005年,他成立偶相设计公司,持续朝着从精致戏偶工艺中延伸出多元文化设计、传统布袋戏文化推广等方向努力。陈羿锡的工作室设在厦门莲花三村社区里一个隐蔽处,陈羿锡表示,之所以选址这里,是因为希望能够安静地好好创作、雕刻每一件作品。

对于女儿是否要传承布袋戏文化这一方面,陈羿锡表示并不会干涉,但陈奕华个人认为:“‘传承’二字有些沉重,使命感太强了。事实上,我是突然某天发现,这项伴我长大的文化艺术,居然有这么多人不知道,甚至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想到我们的子孙后代很可能看不到这些精美又好看的布袋戏偶,我觉得非常可惜。”2019年,大学毕业后的陈奕华跟随父亲的脚步来到厦门,希望能发挥自己所学和创意,为布袋戏文化注入年轻的活力。在她看来,虽然现在传统布袋戏表演难得一见,但布袋戏偶能变成千家万户的案头艺术品的话,这门古老的艺术依然可以带给民众美好的情感寄托。

“选择厦门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那就是布袋戏本就属于闽南文化,我觉得它理应在闽南推广与传承。目前较为公认的说法是,布袋戏先是盛行于泉州、漳州等闽南地区,大约在清道光年间传入台湾,此后在台湾得到发展与盛行。”陈奕华表示。

制作一个布袋戏偶,集合了雕刻、彩绘、安金 、刺绣等多项手工艺,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陈奕华介绍道,每一个布袋戏偶都由手工制作,以偶头为例,就需要经过数十道工序,平均需要投入超过两个月的时间才能制作完成。同时,衣服的制作和后续整体的组装,也非常考验制作师傅的功底和审美。

传统的布袋戏的故事内容,多取材于我国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但陈奕华表示,各类卡通人物、影视角色也可以制作布袋戏偶,这样才能迎合年轻人的喜好。“布袋戏偶的制作没有限制,甚至动物,我们都能通过布袋戏偶将其拟人化。比如要制作一只螳螂,我们就要思考这是一只什么个性的螳螂,如果它脾气暴躁,那么我们就可以给它开个高一点的眉毛,通过不同神情赋予它不一样的灵魂。”陈奕华举例。

不仅如此,陈奕华还在坚持传统制作的基础上,不断引进时尚元素赋予布袋戏新时代的内涵。比如,在戏偶的服饰上大胆使用台湾传统花布,让戏偶的民俗色彩更为浓厚,又别有一番韵味。在她的整理、归纳和解读下,台湾花布与布袋戏偶有了全然不同的生命呈现。两个月前,陈奕华负责策划的“布布高升—花布馆”在厦门两岸青年心家园拉开帷幕,展览馆内挂着绝版的台湾花布画,展架上摆放着精巧灵动的布袋戏偶,满桌尽是缤纷艳丽的花布文创产品(花布包、钱夹、服饰等),处处惊艳。各式各样的传统花布上面的花鸟鱼虫栩栩如生,仿佛置身在大自然中。

“父亲对我说过‘时代在创造人’,而我与他有些想法不同,我希望能站在年轻人的立场,思考传统文化如何成为时尚潮流。更重要的是,让流淌着百年风华血液的传统布袋戏能够回到原乡。”陈奕华笑着说。


布袋戏偶的制作没有限制,人物原型除了来源于民间传说外,还可以“私人订制”。

 

刘凡颉:用心打造“接地气”的妈祖文创


闽南朝天宫位于厦门市湖里区殿前街道,在高崎机场附近,是一座具有闽南特色的大型妈祖庙,闽南朝天宫文创展览馆就位于殿内左侧。庙宇天井时常可见飞机飞过,画面尤为壮观。


位于殿前街道闽南古镇东南侧的闽南朝天宫,是一座散发着浓郁闽南文化气息的妈祖庙。在这里,一砖一木,一梁一柱,成为厦门仿古建筑的精品和闽南文化展厅。走进朝天宫,你会发现这样一个特别的店面,里面陈列着琳琅满目的商品,从首饰到服饰,从小挂饰到大摆件,每个物件上都印画着朝天宫的图案或是妈祖文化的元素。这些价廉而物美的朝天宫文创背后的设计师,便是闽南朝天宫文创展览馆的创始人刘凡颉。

出生于台湾高雄的刘凡颉,和大陆的缘分颇深。30年前,他的父亲来到大陆创业,在天津、上海、深圳等地经营家具,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在“登鹭”之前,刘凡颉在高雄经营自己的设计工作室。2016年,刘凡颉了解到厦门青创政策为台青在大陆创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渠道和资源,他感到自己的设计专长有了大展拳脚的机会,于是他毅然决定“登鹭创业”。“来到厦门后,我发现大陆的设计市场大有可为。”刘凡颉表示。

机缘巧合下,刘凡颉接触了闽南朝天宫相关产品的设计,此次经历他有了全新的体验,他决心通过自己的设计,推广发扬朝天宫和妈祖文化。刘凡颉介绍道,朝天宫是首个通过全分灵模式从台湾最知名的妈祖庙——北港朝天宫回到福建的庙宇,而台湾北港朝天宫本身是从莆田祖庙传到台湾,此后经历了300多年才重新回到厦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这样特殊的地方,值得被更多人所熟知。

“无论是日本的动漫,还是美国的超级英雄,这些各式各样的IP拥有大量的粉丝。而我认为,我们也可以创作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IP,妈祖就是很好的素材。传统的思想认为,神明就应该居于庙堂之上,变成一个神秘的象征,但我觉得,她也可以变得‘接地气’,这样才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推广。”刘凡颉表示。

刘凡颉的设计理念坚持“以生活为主,贴近民众需求”,在此基础上,他在朝天宫的文创设计中注入了信仰与热爱。运用毕生所学,刘凡颉将报马仔、金铲子、平安符等各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和当下潮流的、年轻的元素结合起来,设计出特色的文创商品。为了让文创产品变得更具实用价值,他把设计融入了生活,不断探索更多创意的可能性。有一次刘凡颉坐飞机时,发现旁边有一位老太太,在飞机起飞时非常害怕,手拿佛像正在祈祷。看见此情此景,刘凡颉心生感悟:人害怕时,可以依靠信仰给予自己力量。之后,他便设计了款护照夹,上面印着妈祖的Q版图像以及“保佑平安”等字样,如此一来既实用,又能安抚人心。

眼下,闽南古镇改造项目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刘凡颉透露,万达鹭港项目预计今年12月底开业,是一项集文化、旅游、商业、会展四大功能为一体的超大型复合式文化旅游商业综合体。届时,他将在商圈内开设闽南朝天宫文化展览馆,让逛商场的人同时感受闽南文化,借此机会进一步推广朝天宫文化。“我希望透过文化创意的方式,让越来越多人感受妈祖文化的力量,它是现代的、科技的,同时也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两岸交流的一条纽带,而我的使命就是加固这条纽带。”刘凡颉表示。

 

闽南朝天宫文创展览馆里陈列着琳琅满目的商品,它们背后的设计师是闽南朝天宫文创展览馆创始人刘凡颉(左)。图/张铮


王伸豪:沙坡尾“全能鱼”

避风坞里,碧波如镜。沙坡尾,曾是鹭岛繁华的渔港。从百年渔港到网红地标,新旧两股力量在沙坡尾巧妙结合,形成了它独有的文艺气质,吸引了众多青年人才在此创业,台青王伸豪便是其中一员。作为沙坡尾工作坊负责人,王伸豪将自己的奇思妙想运用在厦港文化的创意推广上,使他成了厦港居民亲切的近邻,更收获了各年龄段的“粉丝”,居民朋友们亲切地称呼他为“阿豪”。“有人觉得我比较像本地人,甚至还有人说我是渔民的后代。”阿豪笑着说道。

三年前,来自台北的台青王伸豪跨越海峡,来到厦门工作。由于工作的关系,他与沙坡尾结缘。随着了解的深入,他索性辞掉工作,一心投入厦港文化的研究之中。“我本身学的是设计专业,在广告公司从事过一段时间的3D动画工作。来厦门之前,我完全不了解厦港。厦港文化是我来到这里之后慢慢挖掘,不断翻找相关资料、书籍,与当地人交谈才了解的。”王伸豪表示。

打开王伸豪运营的《沙坡那尾鱼》公众号,画风各异、内容丰富的沙坡尾人文故事映入眼帘,这些创意漫画,大都出自王伸豪之手。王伸豪坦言,在画这些故事漫画之前,自己首先要对内容有全方位的了解。说着,他打开最新制作的一则漫画《少年讨海郎》介绍道,这则漫画是他和沙坡尾当地退休的老渔民在聊天过程中了解到的故事,他将老渔民的儿时记忆改编成了漫画,通过讨海郎的出海经验,一方面能了解渔民的工作,一方面也能了解独特的延绳钓技法。除此之外,他还绘制了漫画版的郑成功形象,通过图画向读者介绍厦港演武场、演武池、嘉兴寨、延平郡王祠等和郑成功相关的故事和遗迹。

寓教于乐的方式,受到广大小朋友的广泛欢迎。每逢沙坡尾工作坊举办公益学堂,附近的小学生们总是很踊跃地参加,更有些住岛外的学生也要来此学习。对于这些小学生来说,能成功报名上课,还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有些因为名额满了没有报名成功的孩子,还会闷闷不乐好久。

为什么阿豪的公益课堂有如此大的魔力?他透露道,除了漫画,他还有一大法宝——手工。比如,在他带领孩子们参观沙坡尾展览馆中的渔业历史与巴浪鱼生态知识之后,他会带领孩子们手工制作“摇摆巴浪鱼”模型,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制作的巴浪鱼活灵活现,孩子们成就感满满。

“我现在的工作和之前的工作很不一样,以前对于工作会有倦怠期,而这份工作让我对厦港有了越来越深的感情。”王伸豪坦言,沙坡尾是他的第二故乡,不仅因为厦港文化,也因为这里淳朴的人文。“我经常会和沙坡尾的居民聊天,他们会跟我说一些关于厦港的文化历史,有时候他们还会将家里的老物件拿来让我们展出。有些八九十岁的老爷爷每天都会来我们这里,不为别的,就为过来给我们递根烟,一起说说话。”阿豪分享道,“有一位90多岁的老人家,拿了一本他40年前在海洋石油公司工作时写的笔记,笔记上有很多他自己手绘的鱼,这都是很珍贵的历史印记,我们也打算借此举办一个展览。

王伸豪表示,接下来,他还将和思明区城市义工协会合作,组建一支青年宣讲队,招募、培训“小小讲解员”,激发青少年的兴趣,以“老文化新包装”的方式,让年轻一代投入到文化的传承工作中。

在王伸豪看来,两岸的年轻人有着相似的生活状态,应该在合作中增进理解、共同成长。结合自身经历,王伸豪表示:“台湾青年与大陆青年应该多接触、多沟通,积极参与各种交流活动,了解和体验当地文化。”

 

王伸豪的公益课堂在小朋友中很受欢迎,他会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向孩子们讲解厦港文化。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