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星火燎原会有时

来源: 2023-03-30 09:50

星火燎原会有时

1993年,从机关到企业的转型


1993年元月,一份《关于改革商业行政管理体制组建厦门商业集团公司实施方案的报告》呈到了市政府,厦门市经贸委、体改委、商业局在报告中提出,通过体制创新,把商业局及其所属公司成建制改为一个政企分开、“自我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经济主体。从此,时代改革的大幕风生水起地拉开了。



文/《台海》杂志记者 刘舒萍

20世纪90年代的厦门,改革开放浪潮波澜壮阔。

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视察讲话,极大地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乘着改革的东风,厦门市商业系统开始酝酿和实施一场行政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的重大变革。

“在这改革开放浪潮的大背景下,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及时启动了商业行政体制改革。省委省政府在福州琅岐岛开会后,市委决定从商、粮、供率先进行改革” 。厦门市委原常委、市政府原副市长詹沧洲回忆道,彼时,他任厦门市商业局局长。

1993318日上午,厦门商业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商业集团”)成立大会在厦门白鹭宾馆综合楼会场隆重举行,原市商业局党委书记陈昆山被任命为董事长,詹沧洲被任命为厦门商业集团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他们成为福建省商业系统改革中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商业集团系夏商集团的前身,由厦门市商业局及其所属20多家直属国有企业改制而成,当时厦门商业局系统拥有1万多名干部职工、20多家公司。从机关到企业的改制,不管是理念的变化,还是职能的变化,包括面临的一些问题,都是一个比较大的跨越。



跳出旧体制的“墙”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在高度计划经济条件下,国有商业作为国家计划经济的组织者和执行者,为发展经济、保障生产、生活需要做出重要贡献,改革开放后打破了国有商业独家经营“一统天下”的局面,把国有商业推向了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要想经得起风吹浪打并扬帆远航,就得跳出传统观念的“墙”,跳出旧体制的“墙”,商业集团顺应改革浪潮,以变应变。然而,商业集团的招牌刚刚挂上,商业集团内部,尤其是核心层企业内部各种议论接踵而至,有的不理解,有的怀疑,有的反对,有的担心是否会搞成“翻牌公司”。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国有商业主要靠计划商品、统销包销、派购换购过日子,有的公司还靠收管理费、吃管理费;局机关也要从单纯行政管理一下子转变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实体,刚开始,一部分人想不通,心理上难以平衡。

既然是改革,那就要建立一个崭新的经营机制。商业集团重新组建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转变观念、统一思想。商业集团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如建立企业领导干部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推进企业内部用工与分配制度改革,打破用工的铁饭碗和分配的大锅饭,职工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职工收入与企业效益挂钩,干部实行聘任制,下属的总经理由集团来聘任,下属企业的副总经理由总经理提名、聘任……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紧锣密鼓地拉开了商业企业改革的大幕。

翻看商业集团1993年度的大事记,使用频率最高的一句话是下属的“xx公司正式成立”。看似简短而枯燥的公文,所流露出来的却是诞生之初的勃勃生机。一切都是那么昂扬奋发,书写了集团初创起步和基本成型的壮丽篇章。经济体制改革,无疑给特区商业注入生机和活力,但是,商业集团的领导者们并不满足于现状。

1993610日,厦门国有商业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厦门第一百货商店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创立,首次定向发行人民币股票1740万股,其中国家股1460万股,内部职工股280万股。每股面值1元,溢价1.9元发行。商业集团选择第一百货商店、五交化公司进行股份制的试水,通过国有控股、职工参股,转换机制,进一步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市场竞争力。

“如果问我:当时改革最大的难点是什么?我的回答是:不能同步实施资产经营一体化。”詹沧洲感慨道。当时,市场流通领域已基本形成了“三多一少”的格局,即多种经济成分、多种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减少流通环节。社会商业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国有商业受到严重冲击,面临着市场阵地萎缩、效益滑坡的严峻形势。为此,集团成立后,商业集团领导一方面据理力争,积极向市政府反映,呼吁政府尽快赋予集团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实行资产经营一体化,另一方面不等不靠,眼睛向内,加快推进集团经营体制机制的改革。

据悉,就如何实施集团的资产经营一体化,商业集团也拿出一个具体实施方案。然而,任何一项改革都是观念的转变和利益格局的调整,必然不可能一帆风顺。“当时,商业集团下属企业有不少经营效益各方面都不错,原来都是省属的二级批发站,如果按照当时老的体制,很多二级站都是副县级的单位,一些企业‘宁当鸡头不当凤尾’的旧传统观念使集团的整体优势难以得到发挥”。集团领导认识到,实行资产经营一体化对于发挥集团整体优势、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实力至关重要,因此,多方走访拜访相关领导,大声疾呼,尽快落实;与此同时,加快推进企业内部改革。

说干就干,雷厉风行。商业集团建立了集团本部的核心企业,把原来的华联商厦、百货批发公司作为集团本部的核心企业,同时还新组建了集团的进出口部、进出口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广告公司、商业培训中心,就这样逐步形成集团的核心企业,实现机关向实体的转变。转型的当年取得了初步的成效。1993年,商业集团本部的核心企业销售8亿多元,利税2600多万元,进出口500多万美元。


内外贸兼容的兴业之路

企业要生存,职工要有收入与奖金,关键还是要开拓经营。商业集团充分利用国有商业优势,推进多元化、大流通、大商业格局的建立。通过批发零售结合、内外贸结合、贸易与实业结合、经营与服务结合,鼓励和引导各企业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市场上名优商品、进口商品逐年增多,商店里商品琳琅满目,有奖销售、让利销售、优惠酬宾等销售活动异常活跃。“我们鼓励企业积极引进中外名优产品,争取一批全国品牌或名牌商品,实行总经销总代理,我们还开设了全省首家中外名酒专营店,还引进了厦门第一家麦当劳。加大一批商办工厂,包括肉联厂、酱油厂等的技改力度,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力和经济效益。”詹沧洲补充道。

在新一轮改革开放春潮涌起的时候,正是国有商业乘风升帆、大展身手的好机会。集团推动下属子公司通过发展联营、参股、兼并、承包、发展连锁店等多种方式拓展经营,还提出一个时髦口号“参与国际国内大循环”,就是打通国际国内市场流通,发展了一批中外合资合作企业。1981年当特区建设开始起步之时,厦门市商业局系统紧跟形势发展步伐,率先在全国探索内外贸结合的新路,争取了一批企业的外贸经营权,开展进出口贸易;利用港资、台资、侨资兴办企业,改造老企业的试验。19838月,由厦门市饮服公司与香港威合、万隆有限公司合作经营的“厦港旅游公司”经过近两年的筹办正式投入营业,成为全系统首家“三资”企业。同样与港资合作的还有东海大厦酒店、华厦摄影美容联合公司等,这些企业在1993年改制后,成为商业集团的子公司,形成内外贸兼容的特区商业格局,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除了利用国有商业优势,大力推广连锁经营外,商业集团还推进一批商业重点项目建设,商业大厦、大丰商厦、利景商厦、友谊商店、江头蔬菜批发市场、西堤蔬菜批发市场、蔬菜铁路专用线、高崎畜禽蛋批发市场、生猪定点屠宰厂等。

这些在今天看来是平常之举,但在当时却是一项项意义重大的改革,进一步增强了集团的经营实力,能够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正因为坚持不断推进改革,积极开拓经营,集团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1995年度总购达27.75亿元,总销达30.59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实现税利8223万元,实现利润4359万元,进出口贸易总额达10624万美元,商办工业总产值9139万元。各项经济指标继续名列全省同行前茅。




不负债务,盖起25层楼

199610月,商业大厦竣工投入使用,成为厦门市新兴的大型商业中心之一。商业大厦坐落于厦禾路火车站东侧,由商业集团投资兴建,占地面积4400m2,建筑面积3.84m2,建筑高度99米,地下2层,地上25层。

建设重大设施,不仅要有实力,还要有魄力。开工之初,仅靠向市里争取一部分资金,又通过下属企业自筹资金,就开工了。结果,光地下两层的建筑,就把这钱都花完了。

地面的钱怎么解决?作为夏商集团的领导,陈昆山和詹沧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们告诉自己,一定不能让这个项目成为烂尾楼,经过多方努力,找到一个合作伙伴——厦门华夏电力公司,“他们有资金,他们也希望找一个现成的、投入后能尽快见效的项目,我们一谈,一拍即合,经过多轮协商谈判,达成共识,两家一起把大楼建起来。”据詹沧洲透露,地面25层的资金主要来自厦门华夏电力公司。谁能想到,25层的商业大厦,集团没有债务的包袱,同时也使企业资金的周转处于良好的循环之中。

关于商业大厦,还有一个故事。策划福建省第十届“九•八”洽谈会时,厦门市委市政府决定要设一个零售馆,虽然商业大厦还没盖完,大概只盖到七八层,但市里看中大厦裙楼,希望将16层装修成投洽会的零售馆。这是好事,集团领导立马答应,并如期改造建设成“九•八”零售馆。199697日下午,零售馆顺利开馆,1-6层内设有150多个不同规格摊位,在那7天里,销售十分火爆,人挤人,日进馆人数2万多人,最高日销售额98.6万元,为商业大厦开业做足热身。

望着自己一手推动、拔地而起的商厦,带动了火车站的商圈,陈昆山、詹沧洲心里由衷地高兴。19961月,詹沧洲调离商业集团,先后任厦门市集美区区长、区委书记,后来到市政府任副市长,长期分管三农工作,与副食品流通也联系较多。作为早期的夏商人,在与夏商集团领导交谈时,他一直坚持必须始终牢牢把握服务民生这一根本,“因为这是夏商的优势所在,更是夏商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的根基,这也是有别于其他国企的特质。”回望历史,商业集团成立后,尽管实行市场化经营,但始终把这一社会责任扛在肩上,在岛内外建立了一批生猪基地、蔬菜基地、蛋品基地,成效显著,丰富了人民的菜篮子,为保证市场供应、稳定市场物价做出了贡献。

“全国各地的国有商业能够像厦门这样经受着市场经济大潮的考验,能够完整把这个体系保留下来,且在不断发展的,尤其是在副食品的流通,继续发挥着国有商业的主渠道作用,可以说是少之又少。这离不开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同时也是历代商业人一代接一代不懈努力的结果。”看到今天夏商集团不断发展壮大,作为当年的创业者,詹沧洲倍感欣慰,成绩令人振奋,他寄语夏商集团:坚定扛起服务民生的社会责任,开拓奋进,做强做优,再展新时代厦门特区国有商业的新辉煌新风貌。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