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空有之关系 星云大师2011年4月6日厦大演讲全回放

来源: 2023-04-24 11:39

整理/《台海》杂志记者 孙靓燕

2011年,星云大师在厦大建南礼堂开讲,尽管年逾古稀,演讲中的大师仍然肢体语言丰富,妙语连珠。图/姚凡

 

星云大师与厦门有很深的因缘,他曾提到自己的老师大部分都是从厦门闽南佛学院毕业的;在这份特殊的情感上,还有与海协会原副会长、厦门新闻传播学院创院院长张铭清的不解之缘,因此,他两次欣然受邀前往厦门大学演讲。

2011年46日,作为厦大90周年校庆“走近大师”系列讲座的座上宾,星云大师以《空有之关系》为题,通过通俗的语言、生活中常见的例子、生动的小故事深入浅出地阐释空有之关系,这是他在厦大首次演讲;第二次是201447日,作为厦大93周年校庆的嘉宾,星云大师在厦大建南礼堂举行梦想“公开课”,演讲主题为《看见梦想的力量》,两场演讲都令人受益匪浅。《台海》杂志20114月号曾全文收录星云大师《空有之关系》的精彩演讲,受到读者喜爱。而今,我们缅怀星云大师,再现《空有之关系》,在字里行间,感受大师的真知灼见。


2011年星云大师前往厦大演讲,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图/刘东华



我与闽南人民一向有缘,早年教授我的法师大多来自厦门的闽南佛学院,可以说是厦门人的文化和礼仪教育培育了我。62年前,我来到台湾,人地生疏,用“走投无路”来形容,也不为过。所幸获得不少在台闽南人的倾力相助,才得以留台。在台湾的62年间,日常接触也多以闽南漳州、泉州人士为主,他们帮助我成长,使我与众人结缘,让我感恩不断。今天,我正是带着这种“感恩”的心情,向闽南高等学府——厦门大学90周年校庆致敬。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空有之关系》,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心怀苍生 缘起空有

在一般人的观念里,“空”和“有”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境界,“有”的就不是“空”,“空”的绝对不可能“有”。用二分法把“空、有”之间的关系一刀两断,其实是很肤浅的观念。

在佛教里面,“空”和“有”是个不容易表达的意境,而且听讲的人也不容易深入“空”“有”之中。其实,“真空妙有”,才是佛教对“空”与“有”关系的如实诠释。  

我们拿双手做一个有趣的试验:当我们把手握起来的时候,请问各位这是什么呢?有人会回答说:

“这是拳头呀!”

那么如果我们把手张开,请问这又是什么呢?大家也许会不假思索地认为:

“这是手掌嘛!”

但是我一会儿握拳头、一会儿伸手的,那么这究竟又是什么呢?到底说它是拳头还是手掌呢?其实它是手掌,它也是拳;它既不是手掌,也不是拳头。

“空、有”就和这个拳掌一样:本来是“空”的,因缘聚合而成了“有”;本来是“有”的,因缘散灭便成了“空”。或有或空,都随着因缘而成而坏,不停地变化。

所以说,空不是有,有不是空;空即是有,有即是空。这就像拳掌,握起来即是有,展开了就是空;像杯子,正是因为空才有价值,才能装东西;像电视,打开了就有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关闭了就什么也没有了。从这里也不难发现“空”“有”的关系,即是一种二而一、一而二的关系状态。

佛法讲求明心见性,不在形体上求,不在名相上求,而要在本体自性中见人之所不能见,明人之所不能明,要能撒手悬崖,踏破虚空,才能得到大解脱、大自在,游于诸佛毕竟空的真理境界;要了解“空、有”,也要用这样的方法。

了解“空、有”是求得解脱之道,但是“空、有”的真谛并不容易理解,没有透过勇猛精进的大修行而体认“空”的真正道理,纵然有所认识,所认识到的“空”是对立于“有”的假空,而不是真正的“空”。


“空”“有”无处不在

“空”,是大乘佛教无限的意义。“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诸法因缘生灭的道理,就是“空”;观“五蕴”无我无我所,是“空”。用最简单的话来说:“空”就是般若智能,由此可以了悟宇宙人生各种存有的真相;“空”更是一种正见,能由现象界存有之中发觉本体空无的真谛。所以说,“空”是因缘,是正见,是般若,是不二法门。

那么,“空”到底在哪里?这是很多人追问的要点。其实,“空”就像“爱”,你们说“爱”在哪里?在眼睛里?在肌肉里?大脑里?心脏里?你把人的这些器官一一解剖分析之后,找得到“爱”在哪里吗?但是没有人能否认人间有“爱”,父母爱子女,丈夫爱妻子……每个人都有爱,爱过别人也被人爱;爱,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可是爱却是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空”就和“爱”一样,空的未尝空,遍布人间万事万物,如如不动。

“有”是什么?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可以识察到的一切现象。但这些“有”,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是现象有、假名有,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应该从这个角度来认识“有”。“有”到底在哪里?这里有没有人?有!这里有没有屋子?有!这儿有没有花?有!可是,“有”的未尝有,因为“有”只是一个假相,我们表面上所执着、认定的“有”,从空理上讲,从因缘上看,常常不是真有,都只是一个虚妄的假相而已。

我们可以从下面的故事来审查这个假相:有一对新婚夫妻,恩恩爱爱地过着幸福的生活,有一天,小夫妻俩雅兴大发,准备品酒赏心,做丈夫的就要太太到地窖里,打开酒缸取酒,她俯身一看,大吃一惊:“怎么酒缸里藏了一个女人?哼!丈夫口口声声说他爱我,原来却暗中藏了个女人在此,可恶!”

于是酒也不要了,转身回房跟先生吵吵闹闹起来,责怪先生金屋藏娇。丈夫听了真是啼笑皆非,分辩说:

“胡说八道!哪有这种事,我自己去看!”

于是也下到酒窖来,谁知低头一看,忍不住怒从心上起,骂一声:

“好了!明明是她藏了个男人在这里,还反咬我一口,这下可被我发现了!”

夫妻两个于是各执一理互不相让,一个吵着说缸里藏了女人,一个闹着说藏着的是男子,相互指摘对方的错,谁也不肯让谁。闹到后来不分高下,正在迷惘不知所措的时候,正巧来了一位高人,两夫妻于是请他下去地窖。这位高人欣然前往,只是掀开酒盖一看,不觉笑了起来,就把小夫妻俩叫下来,当着他们的面,一伸手搅乱了缸面上的影子,又拿了一块石头对准酒缸一砸,“咚隆”一声,千娇百媚的女人和俊逸潇洒的男人,一时都化为幻影!

我们所认识的世间万象,就像这个酒缸里面的虚幻形相一样,有即是空,空即是有,如果执着不放,硬要以凡夫迷情起分别识,那就很容易跟这对夫妻一样以假乱真,纠缠不清了。所以说:“空”和“有”是无在无不在的,它在“五蕴”皆空处,也在一尘不起时。

 

2014年4月7日,星云大师现身厦门大学,与厦大师生分享名为《看见梦想的力量》演讲,现场座无虚席。图/潘万华



从“有”到“空”  从“空”到“有”

如何从千差万别的万象有来认识寂然不变的“自性空”?简单地说,就是心经上的“色即是空”。色是物质的意思,空表精神;色是现象,空就是本体。“色即是空”的意思:物质就是精神,现象就是本体,也就是从纷纭变化的万事万物,可以寻觅出一个共同不变的理则。佛教的三法印所阐扬的,无非也是“空”的理则。

如何从“空”建设“有”?也就是心经上说的“空即是色”。佛经上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故,一切法不成。”我们的概念里总以为:没有了才是“空”,毁灭了才归于“空”。但是佛教所说的“空”,并非指万物毁坏了、幻灭了才说“空”,而是就万法的“现在有”而说明“自性空”;更进一步地说万法如何才能“有”?要空了才能有,不空则没有。一切“有”之前,心须要先“空”,不“空”就没有了;“空”不是破坏“有”的,“空”是成就“有”、建设“有”的。比方说:必须先有这个演讲厅的空间,我们大家才能在这里举办讲座;如果没有空间,也就没有这场演讲了。又如我们的鼻孔不空就不能呼吸,耳朵不空就不能听闻,乃至全身的毛细孔、口腔、五脏六腑如果不空阻塞了,就无法生存。有了“空”,生命才能延续,我们的心有了“空”,才能“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包容一切万物,所以我们必须从建设性、积极性的角度来认识“空”,这个“空”才是万有的“空”!

我常说,自心和悦(知足常乐)、家庭和顺(记得父母的好,孝顺)、人我和敬(倡导人格上的尊重,多些建设性的关系)、社会和谐(和为贵)和世界和平,是我推崇的“五和”,而我们和尚是最懂“和”的,但是要“和”,就要心“空”。

我的弟子慈容法师曾经是寺院歌咏队的,嗓音很好。她有一首歌就很好地诠释了心“空”的意境。现在就可以让她给大家现场演唱一下。她用的是山歌唱调,歌词如下: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有些人常常怀疑:“佛教不是讲四大皆空吗?”,不错,佛教是说四大皆空,可是“四大皆空”并不是完全没有了的意思,“空”是存在,是因缘,所谓“四大皆空”,正是说明宇宙万物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构成的,而地、水、火、风这四样空虚无形的元素却是世上一切有形事物生长的源头。譬如:花,必须要有土地来种植,要有水分来滋养,有了土地和水还不够,还要有阳光照射,要有和风吹拂,依靠这四大元素的因缘聚合才能产生花草树木;本来没有花,靠了这四项因缘聚合,便有了花。无数的因缘相聚而产了万有,“空”不是建设“有”了吗?

我们人也是由“四大”所构成的:骨骼、毛发坚韧如地;汗泪、大小便等分泌物柔软如水;身体上的温度、热度属于火大;一呼一吸的进出则是风。因为有这地、水、火、风四大假相的调和,四大一旦不调和就不能生存,这叫作“四大皆空”。由人身生命的构成,这不也说明了“空”建设“有”的吗?

因此, “空”建设了“有”,“空”建设了人生,“空”建设了宇宙万有,生出宇宙万物的种种存在,而这个从因缘上、空无上所显现的“有”也才是真正的“有”,“空”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但凡有相,皆为虚妄,森罗万相、空是因缘,从忘我到无我,成就因缘、给人因缘。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