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易令人混淆的类风湿关节炎

来源: 2024-03-18 11:01
文 / 《台海》杂志记者 陈于晨

孙颖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风湿免疫科  执行副主任
上海市医学会风湿病专科分会  委员兼秘书
上海市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  委员
福建省免疫学会风湿免疫专委会  常务委员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风湿免疫专委会  青年委员

上期名医会,我们在复旦中山厦门医院风湿免疫科执行副主任孙颖医师的科普下,逐步掌握了红斑狼疮的相关信息,并知晓它属于慢性免疫性疾病的一种。本次,我们继续在孙颖医师的带领下,一起了解另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


由于部分症状以及名称相似的问题,不少民众会将类风湿关节炎与风湿性关节炎画上等号,但实际上,它们是完全不相干的两种疾病。究竟类风湿关节炎有何特别之处?它是否也跟红斑狼疮一样,属于“不可治愈”的疾病呢?让我们继续跟随孙颖医师的介绍,一道认识类风湿关节炎(下文简称“类风关”)的典型特征吧。

“类风关”

与风湿性关节炎的异同


“首先,‘类风关’与风湿性关节炎有着不一样的历史来由”。据孙颖介绍,“类风关”这个名词的准确起源是在19世纪,在1800年,法国医生奥古斯丁·朗德雷-博韦首次描述了类似现代定义的“类风关”病状,他观察到了这种疾病的系统性本质和它与其他类型关节炎的不同,而到1859年,英国医生阿尔弗雷德·贝林·加洛德首次提出了“类风关”这个术语。


至于风湿性关节炎,主要是指与风湿热相关的关节炎症。在19世纪,医学研究开始揭示风湿热与链球菌感染之间的关联,而到20世纪初,美国医生托马斯·达克特·琼斯制定了诊断风湿热的标准,这些标准帮助了风湿热的诊断和研究。


“不同的历史脉络,标志着两种病症分别隶属不一样的疾病体系。但民众之所以容易混淆,也跟下列几点有关。”孙颖如是列举:1、两者名称相似,仅差一个“类”字 ;2、两者症状也有部分相似之处,比如都有关节疼痛和肿胀的问题;3、多数民众不会主动接触有关医学信息,从而引发混淆。因此,掌握正确知识,明确两者异同,将有助于民众辨别病症,从而在早期达到更为有效的治疗。谈及两者相异之处,孙颖表示:


首先,发病原理不同:“类风关”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涉及免疫系统攻击身体自身的关节和组织;风湿性关节炎则是风湿热的一种症状,而风湿热则是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疾病。


其次,发病人群有所区别:“类风关”好发成年人,尤其以中年女性为主,女性病患数量通常是男性病患的3倍;风湿性关节炎则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再次,病程进展不同 :“类风关”是一种慢性疾病,发病时会引起患者产生对称性关节肿痛和僵硬,若不采取积极治疗,可能会导致长期的关节损伤和功能丧失;风湿性关节炎则以急性为主,关节症状通常在几周或几个月内自行缓解,但未采取积极治疗的风湿热,可能导致慢性心脏病变。


最后,治疗手段不同:“类风关”的治疗通常以使用病情缓解抗风湿药、生物制剂和抗炎药物为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则侧重于控制链球菌感染和炎症反应,可能包括抗生素治疗和抗炎药物。

“类风关”

也是不可治愈的吗?


“正如上一期我们提到的红斑狼疮那般,‘类风关’与之存在一定关联性,因而它在当前这个时间节点,确实也是被认为‘不可完全治愈’的。”


孙颖坦言:第一,“类风关”患者的免疫系统,会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尤其是关节,这一情况是难以完全逆转的。第二,“类风关”的发病机制相当复杂,涉及多个层面的相互作用,这导致针对病因的治疗变得繁复。第三,即使在症状得到控制的情况下,微小的“类风关”炎症可能仍在继续,这或会导致关节损伤进一步发生演变。第四,尽管现有的药物可以显著减轻症状、控制炎症反应、延缓关节损伤,但它们并不能完全消除根本性的免疫失调。第五,随着“类风关”病程的进展,关节和周围组织可能发生不可逆的损伤,这些损伤无法通过目前的治疗方法修复。第六,“类风关”还可能会引发多种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肺病变和骨质疏松症,这些疾病的管理进一步增加了治疗的复杂性。


综上可知,面对“类风关”,病患能做的就是尽最大可能接受积极的支持治疗。孙颖强调,可缓解疾病病情的抗风湿药和生物制剂等药物,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并且在多数情况下,都能实现疾病的低病活性或临床缓解。所以,即使“类风关”不可“彻底治愈”,但通过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许多患者仍然可以维持较高的生活质量。

“类风关”的病因

和治疗原则


“‘类风关’的病因直至现今仍未完全阐明,但已知它涉及多种因素,包括遗传、环境以及免疫系统的异常响应。”孙颖表示,遗传是重要因素之一,特定的如HLA-DR4基因的遗传标记,与“类风关”存在联系,表明遗传在该病的发病中起作用。同时,吸烟、职业暴露(如石棉)、空气污染以及病毒和细菌感染被认为是“类风关”的潜在环境触发因素。


“此外,已有研究表明,吸烟与‘类风关’的发病机制有多个相关环节。”孙颖提到,吸烟会促使炎症细胞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和(IL-6)的产生,这些炎症介质在“类风关”的发病中起到关键作用;此外,吸烟与特定的抗体,如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CPA)的形成有关,这些自身抗体是“类风关”的一个特征,吸烟者中ACPA的水平往往更高,而ACPA阳性的个体,患“类风关”的风险更大。上述研究证据表明,戒烟是预防“类风关”,以及对已经患病的患者进行治疗管理的有效措施之一。


由于“类风关”的“不可治愈性”,治疗原则以缓解症状、控制炎症、防止关节损伤、提高生活质量,并尽可能维持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能力为主。


据孙颖描述,三种类型的药物治疗可对“类风关”起到有效作用:一、包括甲氨蝶呤(MTX)在内的疾病改变抗风湿药物,这些药物可以减缓疾病进程并防止关节损伤;二、包括TNF抑制剂、IL-6受体抑制剂、CD20抗体在内的生物制剂,它们针对特定的免疫介质物质,可在一些患者中提供更强的疾病控制;三、包括JAK抑制剂在内的靶向合成药,它们能通过抑制细胞信号传递途径来减少炎症。


“至于非药物层面,可在物理、运动等领域,对患者进行其他支持治疗。”孙颖强调,“类风关”本身是个能被抑制的疾病,只要得到积极治疗,尚不足以对患者的生命造成直接威胁。她并提醒,“类风关”毕竟是慢性免疫性疾病,除了常规治疗,患者仍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多着墨,以降低或减轻并发症与长期炎症对身体产生的负面影响,例如:彻底戒烟;避免饮酒;多食果蔬、谷物和蛋白质,减少加工食品和糖分的摄入;防止肥胖过重;补充维生素D和钙;适度锻炼但切忌负荷过重等等,这些防范措施都能有助于改善病患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0.032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