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叩响闽南女子求学之门

来源: 2025-02-07 11:53
文/ 郑雯馨

倘若想了解何为嘉庚建筑风格,不妨到尚忠楼群走上一遭,那里保留着陈嘉庚设计的灵感与初心,尽管时过境迁,那里的一砖一瓦依然在如实地讲述建校的往事。当你走近并用心聆听,它还会告诉你一个秘密:尚忠楼是一座为女子而建的楼,让困于旧式家庭的女孩得以走出家门,发现一个新世界与生活的更多可能。

尚忠楼最大特色是它的前廊式布局,红色清水砖外墙镶砌着白色花岗岩装饰。

 “首开闽南之女禁”

如果要给集美学村里的一众嘉庚建筑论资排辈,位于如今集美财经学院内的尚忠楼群绝对可以算得上是当中的长者了。建于上世纪20年代的敦书楼、尚忠楼与诵诗楼,正是诞生于陈嘉庚在集美兴学建楼的初期,人们将他于1920年前后及1950年代在集美学村建设的一批建筑统称为“集美学村早期建筑”,因此,说它们属于嘉庚建筑的起点“梯队”也不为过。

尚忠楼建筑一角。

在许多财经学子眼中,典雅大气的尚忠楼群一直是财经学院的象征,“以尚忠楼居中,两侧分立敦书楼和诵诗楼,呈半合围式格局分布。”集美区政协文史顾问陈新杰向我们介绍道。其中,尚忠楼之名的由来,出自《论语·里仁》中的“夫之道,忠恕而已。”可知待人以诚、无私务实的“忠”是古人推崇的品质,而“尚忠”即是尊崇、倡导这种品质,同时也包含陈嘉庚忠于祖国、为国兴学的初衷。这栋早期的嘉庚建筑,从外观就彰显其中西合璧的特点:外墙是清一色的清水红砖,采用了前廊式布局,在亚热带气候为主的闽南,这样的设计更利于房屋的通风与采光;尽管门楼、山花、拱券乃至栏杆均为西式装饰,但只要抬头仰望屋顶上的红瓦,就让人倍感亲切。

1921年的尚忠楼群。 

尚忠楼自1921年建成后,便作为集美女子中学的教学楼使用,如今则是财经学院的学生宿舍。不过在楼背面山墙上留下的“女子师范”四个字,却向人们道出了关于女子中学的那些往事:在推崇“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时代,集美周边的女孩几乎没有上学的机会,等待着她们的,唯有繁重的劳动或家务。当陈嘉庚的胞弟陈敬贤于1916年回到集美兴办女子小学、中学和师范学校时,当地依然没有太多家庭有让女孩接受教育的意愿,为此陈敬贤同夫人亲自到各家劝说,为了鼓励女子上学,他们还决定给予每位女孩每月2元的补助。

如今的尚忠楼群。

随着女子小学的开办,闽南各地也纷纷效仿,女子学校也成为了当时闽南地区的一大创举。1921年,集美学校新成立了女子师范部,其中女师部校舍就设在尚忠楼与诵诗楼。纵然时过境迁,只留下了“女子师范”这四个字,它所凝聚的却是一段值得铭记的历史,因为他所做的这一切,后人才能明白:让女子上学这件事并非人们所想的那么理所当然,而是因为陈嘉庚先生这样开明的人的努力与争取而成真的。他是为提高国民素质而办学,同样也重视女性教育以及提高女性的整体素养。

与其它嘉庚建筑“穿西装,戴斗笠”的外形不同,尚忠楼直起直止,棱角分明,屋顶是一块类似天台的地方,欧式的雕栏杆,镂空环绕,清新秀丽。

尚忠楼群“变形记”
“原来的诵诗楼与尚忠楼同时期建成,那时两栋楼的位置就像一个倒着的‘L’形。”陈新杰边说着边在桌边比划道。他口中的诵诗楼,指的是最初建立、如今因改造而并入了现在的敦书楼的那部分,“诵诗”的典故出自《论语·子路》中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说的是读书的要义在于学以致用而非死记硬背,以诵诗楼作为女子师范校舍倒也颇为恰当。
1925年,在原诵诗楼南侧建起了敦书楼与文学楼,其中“敦书”出自《左传·僖公廿七年》中记载“说礼乐而敦《诗》《书》。”同样围绕“读书”的重要性,教导大众博闻广识,从书中汲取知识,成为知书达理、德才兼备之人。与尚忠楼相较,最初的敦书楼上的“中西交融”更为明显:同样是前廊式布局,门楼的一、二层以圆拱和尖拱的西式券廊为主,但三层就改为中式传统的柱廊;更明显的“中国特色”则在门楼的屋顶——双翘脊重檐歇山顶与绿色琉璃瓦,彰显建筑的地域特色;门楼、山墙的装饰变成了闽南传统的木雕与泥塑,它们与柱头和栏杆上的西方装饰倒也相得益彰,展示出嘉庚建筑概念的逐渐成熟。
敦书楼最初作为集美女子小学的教学楼,如今也作为财经学院的学生宿舍继续使用。在此之前,敦书楼也经历了一番合并改造,“我们现在看到的敦书楼,合并了原来的诵诗楼、文学楼和敦书楼。一开始这三栋朝向一致,排成一排,后来因打仗时飞机轰炸受损,到了1950年中期,将这三栋楼连成一体,合称为敦书楼。之后又新盖了一栋诵诗楼,变成了现在的格局。”陈新杰老师介绍道。
尚忠楼群携带着嘉庚建筑最初的基因,此后在集美学村建起的嘉庚风格建筑都能在这里找到对应的原型。尽管建筑是沉默的,但只要你仔细凝望,就会发现,它们的存在就像一面镜子,向众人如实地投射出陈嘉庚先生办学初期的心路历程:什么样的建筑风格更符合校园?西式建筑的长处与中式建筑的特色,该怎么去融合才不突兀?如何将办学理念投射到建筑上……当他在为学村奔波游走、在为学村设计规划时,一定也曾经历了喜悦、挫折、失落与欣慰的情绪转折,虽然已经无法听他亲口诉说,但我们依然可以走进尚忠楼群里,去聆听他的初心。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