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半文半台 评台湾地区2019学年指定科目考试“国文”试题

来源: 2019-09-02 11:53

      文/老快

考生们在考场走廊上等待进入考场。  拍摄/台赛摄影师 黄子明
      

      今年指考是“全卷都是选择题”的第二年,考生不用写作文,但80分钟的总时长不变。笔者抽空做了题目,耗时63分钟,比去年快10分钟,最终得分87.6分,比去年高几分。
      纵观全卷,今年的出题特点是“半文半台”。首先,纯文言文和涉及文言文的部分占62%,跟往年比重差不多;其次,全卷充满了“台味儿”,但若不挨个搜索,恐怕大陆读者很难发现,这份试卷半数来自台湾作者的文章。
      先说说涉台部分。去年的试卷简单粗暴地考查了所谓“移民工文学”,而卷中出现的“台湾作者”是古龙、高阳、连横、郑用锡这种在两岸知名度都很高的人士,但今年试卷变“含蓄”了,全卷涉及16个现当代作者,大多数是台湾人,除了作家、散文家、小说家、诗人,还有生物学、医学领域的名人,这些人在大陆知名度不高或没有知名度,就算在台湾考生眼里,恐怕也未必算是熟人。至于大陆当代知名作家,更是全卷“欠奉”——换言之,这份试卷的“台味儿”比往年更浓,而且作者的知名度有限,让这份试卷显得非常“边缘化”。
      再说说文言文部分。我的第一感觉是,“宋”的存在感很高。譬如,成语发明家苏轼的“明日黄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后多用来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出现在第2题,有种给考生下马威的感觉。之所以要拎出这个词说一说,一是因为,两岸大学入学考试中,易错成语都是考查重点;二是因为,在职场写作中,出错频率最高的成语,一个叫“明日黄花”,一个叫“万人空巷”,都是苏轼发明的。可以说,这种“中枪率”最高的成语,非常有必要考查。
      17-19题综合考查了“瓷”与“茶”这两大国粹逐渐“走入”人民群众的历程。17题C选项讲宋代瓷茶具崇尚“质朴淡雅”,呼应的是题干中的“玄素”,在这里我犹豫了一下,因为,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宣传下,台湾考生恐怕更能理解汝窑之“贵”,从而怀疑“质朴”二字。至于18题,看到“宣窑”“嘉窑”,考生就要会心一笑直接选“D”了,如果他们的中国历史及格的话。19题要啰嗦一下,蔡襄在《茶录》中说,“茶色白。宜黑盏”,也就是“好茶汤是白色的,宜用黑色建盏来配”的意思,所以19题的“乙”介乎对错之间,是无法判断的。
      35题较有迷惑性的选项是E,我们中国人非常讲究待客之道,总是想给客人最好的,尽全力操办宴席算不算“显示待客之真诚”?其实,这段话出自司马光的《训俭示康》,这篇文中的“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是史学界经常引用的名句,用来证明北宋富足,平民亦要穿高级的衣服鞋子,但司马光的本意是为了指斥“近岁风俗尤为侈靡”,故而,“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数月营聚,然后敢发书”,显然是世风奢靡的论据之一。
      20-22题考查的是以北宋为故事背景的《水浒传》,22题是指考中最常见的对联,考生知道“上联末字为仄,下联末字为平”即可得分。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考的是九江浔阳楼的对联,为九江籍著名作家杜宣所题(但题目中未提及此事),穿越古今,本次台湾指考总算收录了“大陆的东西”。
另外,去年的33-34题,文中主人公是掉书袋的书呆子,今年32-34题,文中主人公亦是迂腐之人,两年考查内容类似,难道是为了遥相呼应?而37题中,较具迷惑性的是A选项,“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出自屈原的《楚辞·渔父》,“餔”就是动词,意为“吃”。
      说点题外话吧!总有人说“保留中华文化最好的地方是台湾”,这恐怕跟台湾试卷一直以考查文言文为主、公家机关的公文喜欢掉书袋有关,但实际上,“考”不等于“会”。笔者平常看台湾新闻,发现台媒十分随意,别字一堆,要素不全,必须综合多个网站,才能看到新闻全貌。记者的写作水平已经令人着急,遑论一般民众?以前,指考考作文,台湾民众的文字表达能力已经下滑了,现在,指考不考作文,台湾00后的写作能力恐怕要“坍方”了(第1题考到“坍方”一词)——选择题倒扣分的“游戏规则”取消,大小作文作废,考生可以“躺上”(以本次指考“国文”试卷全选“C”为例,考生可得19.2分,已经高于往年某些院校的录取线)大学,因噎废食,说的就是台湾指考试卷吧?

     (考卷详请及答案请留意《台海》杂志网站http://www.taihaizazhi.com/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