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红点设计中国区总经理石振弘:厦门人才政策“磁吸效应”凸显

来源: 2019-11-05 23:26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提出,要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努力把福建建成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对此,我深受鼓舞,作为一名来厦门工作多年的台湾人,我由衷地感到,厦门为台湾人才提供了优厚的生活条件,搭建起了广阔的事业发展平台。


厦门才有让我一试身手的可能性

我来厦门的时间很长了。我毕业于台湾大学,是建筑与城市规划专业的研究生,也是厦门大学的博士生。在2009年登陆发展之前,我在台湾已经有过媒体、出版集团、跨国教育公司的工作历练,并长期在印度尼西亚、日本、美国等国家工作,后因两岸图书交易会的机缘来到厦门发展,从此跟两岸文创交流结下不解之缘。

2013年,我成为厦门市首批“海纳百川人才计划台湾特聘专家”11人中的一人,并获聘为厦门文广会展有限公司总策展人。

2013年之前,文博会以大陆的商家为主,参展的企业和格局整体较小,两岸的交流也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台湾展商都知道大陆市场大,大家也都想接轨。但是怎么接轨?他们不懂,就需要我们这样的中间人。在找准定位后,我决定重新梳理文博会的商业模式。

以前文博会的范围很广,但条块划分并不十分清晰。我接手后,将整个展会调整划分为工艺艺术、创意设计、数字内容、文创旅游四个板块。这几块两岸做得比较好,又各有优势,是两岸合作很好的切入点。最主要的是,我希望让卖凤梨酥的、做数字内容的、搞设计的各为矩阵,让同行业之间的交流更加顺畅、深入、专业,只有这样,头脑风暴才会随时来袭。

过程中,我又发现两岸的工艺艺术产业并不好交流,主要问题就是两岸的职称上没有接轨,也并没有彼此认可。反复思考后,我先后跑到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和北京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沟通,创办了“中华工艺精品奖”。如果拿到这个奖,两岸的工艺大师申请国家评级时都可以加分,大大调动了两岸工艺大师参与的积极性。有了颁奖机制后,每年参会的工艺大师人数大大增加了,也大大提升了展会水平。

2016年,我又把德国红点设计展、法国阳光纪录片大会等国际顶尖文展引入厦门,对自己的能力也是一次提升。其实,在台湾,像我这样年纪的人,不可能有机会操办这样顶尖的展会,也只有在大陆,在厦门,才有让我一试身手的可能性。

2018年,在我手上,全球第三座红点设计博物馆正式落成于厦门高崎机场原2号航站楼,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机场博物馆。厦门的红点设计博物馆并不只是单纯的展示,它并不仅仅是个博物馆,更是一个设计公共服务平台。

红点将借助设计公共服务平台,结合展览、课程、奖项等内容的支持,更直接地去帮助新创企业甚至既有企业的设计部门与研发部门进入到这个平台,通过红点背后强大的设计资源去协助企业的升级,以及孵化更多的创新项目。


为台湾人才登陆提供广阔空间

作为厦门市首批“海纳百川人才计划台湾特聘专家”的一员,我非常感谢厦门给了我奋斗的机会。厦门的好政策,为台湾人才西进提供了广阔空间,我在台湾的许多同行纷纷打来电话咨询,表达到厦门创业或者工作的意愿。

厦门具有十分良好的营商环境,以此为起点,拓展大陆市场,对于想要创业的台胞来说,这是很好的第一站,也将是两岸创业融合一个非常好的起点。

而厦门为了吸引台湾高端人才来厦创业发展,推出了台湾特聘专家、专才制度,对引进的台湾特聘专家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入选“双百计划”的创业人才还有扶持资金。这些,给台湾人才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增强了他们在厦门创新创业的归属感,也让他们更加专注从事技术研发,服务厦门高质量发展。

应该说,吸引台湾人才来厦创业是两岸融合发展的关键。厦门市将台湾人才作为全市人才政策体系的“重中之重”,所有创新人才政策均可覆盖,同时还专门针对台湾人才出台多项优惠政策,实现对台湾高端领军人才、专业人才、创业青年、毕业生等全覆盖。相比大陆同类城市出台的政策,厦门对台湾人才扶持力度可以说是保持领先,形成明显的“磁吸效应”。

厦门推行的各类人才政策吸引了不少台湾人才落地,在台湾的市场已经非常饱和,而大陆有深度的发展空间,且对接了人才资源平台,能吸引不少台湾人才“登鹭”发展。随着厦门人才政策“磁吸效应”的日益凸显,今后会有更多的台湾专才纷至沓来,逐梦厦门,创业打拼。

据我所知,很多台湾团队整个团全部选择到厦门扎根,正是看中了厦门强有力的人才政策召唤。特别是一些团队项目或公司新创时,厦门市的扶持力度跟帮助效果更是显而易见。

在两岸经济实力反转的大背景之下,苦读上进的台湾优秀青年若只局限在岛内,面对的就是长期的低薪低待遇;加上蔡当局强推年金改革,让许多知识精英不再期待退休制度,纷纷转赴境外求职。大陆此时公布惠台措施,的确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这些惠台政策,就是以同等待遇,来让台湾民众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可以预见,台湾人才登陆发展将成为一门显学。

在扶持政策下,很多台湾的年轻人都愿意到大陆闯一闯。但就我所在的文创行业来说,台湾有很多文创的服务,无论是民宿、演艺、生活美学,甚至是文创餐饮服务,落地大陆后,因为管理模式不熟悉,即使商业模式对,也较难成功,导入服务不容易,但是两岸年轻人力的薪资成本亦迈入两岸高管薪资反超的趋势,因此,两岸在合作上更有机会,但是,台湾年轻人初入大陆可以先就业,等熟悉市场后再创业,如此会较顺遂。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