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心外科主任胡珀元:台湾医生融入有如水到渠成

来源: 2019-11-05 23:30

厦门真的和台湾太像了。在生活中,无论饮食、风俗、气候、语言都和台湾相通,厦门就像“更新一些的台北”。在这里工作了两年,我像几乎没有离开台湾一样。在工作中,我的感觉也是“一样”的。台湾的心血管专科固然在亚洲较为先进,但大陆的优秀医院这几年进步很快,尤其在硬件设施上,已经可以超越台湾了。


厦门让我有回家的感觉

当初报考大学时,我倾向的是电子信息等高科技专业,但在父母看来,医生是积善德、有福报的职业,在父母的建议下,我最终报考了台湾大学医学系,并被顺利录取。1994年毕业后,经过各个科室轮转,未放下“高科技”梦的我选择了心外科。心外科有很多高科技,可以接触到前沿的技术和硬件,这何尝不是一种弥补呢?

在台湾深耕20余年后,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接受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的邀请,来厦门就职。

当初我选择来大陆,很多朋友不理解,他们觉得我在台湾已经功成名就,为何要放弃,跑到大陆来。

其实,这是因为我发现,大陆能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有利于自身的进步和提高。台湾的医疗已经走到一个相当极致的情况,面积很小,2000多万的人口,医院却已经很多。而大陆幅员广大、人口众多,没有像台湾大型医院这么密集,所以相对来说这边就有一个很大的潜力可以开发,是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

在从北到南考察了大陆许多城市的多家医院后,我最终选择了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我对这家医院早有耳闻,对它紧跟学术前沿、与国际无缝接轨的理念十分认同,而且其建设中的新院区将有600张床位,心内科、心外科共有18间手术室,扎实的技术积淀和未来的广阔前景,让我觉得可以做更多对患者有益的事。

而厦门这座城市,也让我有“回家”的感觉。我在跟患者沟通的时候,他们第一个反应就是很讶异,我能够用闽南话跟他们沟通,他们觉得我很亲切,我也觉得他们很有亲切感,不是很单纯的医生跟病人的关系,有点像是朋友的关系,让我很感动。有时我还身兼“翻译”,帮不会闽南话的外地医生与当地病患沟通。

我们心外科做的是“开心”手术,可是其实对患者来说一点都不开心。所以微创甚至无创,是全世界心外科领域的一个趋势。来这边我希望带领年轻的医生朝着微创手术去发展。心血管病医院只争朝夕、全心拼搏的高效工作氛围更令我备受鼓舞,我希望将自己的技术和经验尽快与年轻的同事们分享,让他们能够在临床和科研等领域全面提升。

对于我自己的发展规划,说实话,压力很大,但更多的是动力。我所在的科室有很多年轻医生,希望能为他们提供很好的途径,让他们在原有良好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造福两岸人民。


人才政策对台湾医生有吸引力

来厦门之前,我也考察过好几个大陆城市,除了语言相通、风俗相近的厦门让我觉得可以“无缝融入”外,我更看重的是厦门市政府近年来针对台湾人才推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厦门实施各类招收台湾人才的政策,这些政策对台湾人才颇具吸引力,一方面为台湾人才提供发展的平台,另一方面又提供相应的落地保障,让越来越多的台湾人才聚集在厦门,找到“归属感”。例如我一到厦门,单位就帮忙申请各种补助,而且还派专人陪我寻找合适的住房。

一开始我来厦门时,有一些台湾的同事也很有兴趣来大陆发展,然而在心态上“非常期待又很怕受伤害”,这些同事也希望通过我了解这边的环境,看是否能够有更好的发展机会。来到这里两年后,我反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再加上大陆惠台措施不断落实,我的很多台湾同行已经对来大陆发展表现出了兴趣和期待。

作为特聘医生,我来大陆的那个时候,台湾的医生要登陆其实还是不太方便的。在2018年以前,台湾医生要想获得大陆行医资格,要先进入大陆职称评价体系,不但要刊登大量论文,还要参加笔试面试,前后需要两三年。对于一些日常大部分时间在台湾岛内工作,只想利用短期时间来大陆行医的台籍医生来说,需要耗费的时间精力太多了,根本不太现实。直到厦门颁布“惠台60条”举措,支持符合条件的台湾医生,通过认定方式获得大陆医生资格,从而可以在厦门申请注册短期行医。

厦台同源同文,台湾医生融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但大陆改革大刀阔斧,时时颁布利多惠民措施,台湾医生需对大陆的市场生态、政策法规有全面了解,才知有所为有所不为。

开放台湾医生赴厦行医,无论对于台湾医生还是大陆患者来说,都得到了很实在的好处——大陆患者得到更多高水平医生的救治服务,台湾医生则收获了更广阔的就业前景。我认为在这么好的政策背景下,两岸医疗人应该更进一步,互相取长补短,学习进步。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