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记录令人动容的生命实践

来源: 2019-12-04 13:21



陈柏亨

台湾联合报摄影记者

获得奖项:台海重大新闻类金奖

获奖作品:《 2018!震殇花莲!》


获奖感言:


        时势流转,随着科技进步、自媒体兴起,近年民众得知讯息的渠道不再限于传统媒体,也造成传统媒体不再独大,新闻摄影也彷佛失去重要舞台,台海杂志举办新闻摄影大赛无疑让新闻摄影再一次辉煌。入行十几年来,媒体的摄影生态,让我感受到是加法也是减法。 “加法”在于让平面摄影不单只是摄影拍照,还包括了影音、剪接等;“减法”则在于手机便利性的提高,一机在手就可跑新闻。尽管工作形态已经不像当年般纯粹, 但默默继续坚持最初“为庶民立像,为历史存照”的信仰, 应该也是一种小人物伟大的浪漫!谢谢台赛评审及主办方,再一次从这里拿到奖项, 让我感觉到自己的价值。也再次确认新闻工作是一生志业。



讲述 / 陈柏亨 整理 / 《台海》杂志记者 吴乔莺


        2018年2月6日,是我生命中难以忘怀的一天。那晚11点50分左右,花莲发生芮氏规模6级的浅层强震,造成了17人罹难,两百余人伤亡。地震发生没多久,我就接到了报社的通知,要求前往灾区现场。我和其他几位同事顾不得休息,便急急忙忙地收拾行李,出发前往。

        
        困难重重的花莲行
        此番花莲行可谓是困难重重。出发之前我们接到噩耗——因为此次地震较为严重,通往花莲的海陆空全部停运。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一心奔赴灾区了解现场情况的我们感到十分苦恼。其实苦恼的不只是我们,因为当天晚上,台湾的许多媒体同行也和我们一样,密切关注着花莲地震的情况。
        一筹莫展之际,有人提议,若第二天火车恢复运行,我们可以搭乘最早一班的太鲁阁号特快列车赶往花莲。大家觉得这个方案是比较可行的,便找铁路局的负责人商量是否能够搭乘第二天最早的特快列车前去?幸运的是,铁路局同意了我们的提议,并为媒体们增开了最早的媒体专车,虽然只有几个车厢,但对我们来说也已经足够了。
        抱着焦急的心情等待着天亮,直到真正踏上特快列车时,我们的心情才稍稍平缓了些。当时我们《联合报》一共派出了十余名记者,除了包括我在内的四位摄影记者,还有一些负责直播和影音采访的。这样的记者阵容其实算是比较庞大的,因为我们当时了解到花莲已有包括统帅大饭店、云门翠堤在内的六七栋大楼发生倒塌,每栋大楼内都可能会有人受困受难,所以可能每栋人都需要有人去采访。

      我们抵达花莲火车站之后,发现这里的路况十分糟糕,许多公路已经出现了断裂,我们租用几部汽车跟重型机车,这不仅是为了方便更快进行采访,也因为我们来到花莲时准备了非常多的设备,如相机大炮镜头、脚架、电脑等,当然,还有我们的干粮。所以把这些东西放在车上,能够方便我们长期“作战”。



        拍摄的过程非常艰苦,当中还伴随着上百次余震,对我们的安全也是一大考验,但我的媒体同行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岗位。这种余震和我之前在台北所经历的有很大的不同,它有着令人生怖的强烈震感,你站在地面上可以感觉到地里发出一阵沉闷的响动,随后便是持续的上下震动,简直就是台湾俗话中所形容的“地牛翻身”。

        克服环境的问题后,如何拍摄好便成了我首要思考的问题。因为我对花莲的环境并不是非常熟悉,何况是要在这样混乱的场景中进行拍摄。于是我就骑着机车到云门翠堤、统帅饭店等现场绕个三圈看看情况,然后再根据情况做一些判断,冷静思考大概需要去拍摄哪些内容。其次,我还需要跟救援队打好交道,根据他们的统一工作流程,结合我做灾难新闻积累下的经验,去抓住一些好时机,才能拍出好照片。




        灾难之中的人性光辉
        花莲地震虽然造成了严重破坏及许多人的恸伤,却也涌现出了许多感人的画面。
        在这里,救援人员早已忘却了自身危险,风雨无阻、日夜无眠地紧急救援,只要侦测到一丝生命迹象,他们便会全力以赴地挖掘、寻找。
        在采访过程中我曾问起救援人员:“为什么有时候搜救了非常久,进展却比预想的要缓慢呢?”救援人员告诉我,实际的救援难度和我们想象的不同,绝非那么简单。他说:“你跟着我进到倒塌大楼内部救援现场,你就知道我在说什么。你顺便帮我拍些照片,作为之后的救援教材使用。”于是,我便穿戴上他给我的搜救装备,带上一部相机和一个广角镜头,进入大厦内部。

        进去之后我才发现,救援人员所说的并无半点虚假。因为地震,房屋内部已发生了倾斜,许多楼层重叠、挤压在一起,走在里面你根本分不清哪里是上、哪里是下,也不知道自己所在的到底是几楼,甚至有种空间错乱的感觉,让人觉得头晕目眩。越往里走,内部的空间越狭小、黑暗,有的地方甚至只能容纳一人爬过,我们辨别路线全凭着头盔上的一个小灯和身上的小手电。我们行进的过程中还遇到了几次余震,粉尘和碎石在眼前哗哗往下掉,似乎随时都有可能被活埋在里面,由救援人员转为受困者。除了空间和余震的问题,我还发现房屋内部弥漫着一股近似于瓦斯的气味,我每往大楼内部深入一些,这样难闻的气味便更浓一点,让人非常不适。救援人员告诉我,这是管道气味混合着压碎的水泥产生的味道。此番亲身体验之后,我对救援难度和救援人员的辛苦有了更深的理解,看着他们沾满尘土的面庞和布满了红血丝的双眼,我对他们的敬意油然而生。在震塌现场,我拍下了一幅完好的观音像,和周遭破碎的场景相比,它显得如此独特,我觉得,冥冥之中,它也在守护着这一方土地,庇佑着这群无私奉献的人。


        除了救援人员,花莲的百姓和慈济基金会的师姐们亦是令人感动。他们身上体现出了极大的善良与冷静,灾难发生时,他们都自发地将食物、毯子等运送到临时收容中心,去帮助需要的人。对于逝者,慈济师姐们亦会在场助念,让他们能够安息。
这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生命实践是非常动人的,它具有真实的美。我觉得这也是能够打动台赛评委们,获得台海重大新闻类金奖的主要原因。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