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厦”土地,“创”力量

来源: 2020-07-01 22:46

  文/《台海》杂志记者 吴乔莺

  提起台农,许多人脑海里浮现的便是那些迎着阳光在田间辛勤耕作,笑容淳朴亲切的爷爷奶奶。但事实上,这只是人们的一种刻板印象,在如今的台农队伍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年轻力量。他们活跃在农业的各个领域,带着自己的创新想法,引领着农业的转型升级,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在厦门,就有这样一群有想法、有行动力的台湾青年,他们把厦门作为自己深耕的热土,或是倡导健康饮食,培育新品种;或是推广新型蜂箱,提升蜂蜜产量;或是设计绿色相框,增加城市绿意……他们以自己独到的方式发展新农业,展现出生机与活力。



  台农二代杨仁豪:
  果蔬混种还制茶
  集美区灌口镇北侧的越尾山风景秀丽,台农二代杨仁豪的果蔬种植场便坐落于此。当《台海》杂志记者走入杨家的果蔬种植场时,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一大片青翠欲滴的山苏和果实上结满的那一颗颗诱人果实,伴随着鸟儿的啁啾声,呈现出一派宁静和谐的田园风光。
  泡起茶,谈起天,杨仁豪笑呵呵地打开了话匣子,向《台海》杂志记者介绍起自家果蔬种植场。原来,这片果蔬种植场的创立,源于“想把台湾特有的健康蔬菜分享给大家”的念想。“我的父母从1997年就来厦门开餐厅,他们发现厦门的蔬菜大多是传统的品种,而且种类很少,便在2003年租下双岭村的20多亩土地种植特色蔬菜山苏。为了协助父母,我2008年也来到了厦门,投身农业工作。”杨仁豪说。在台湾时,杨仁豪从事的原是防疫部门的相关工作,与农业无甚关联,但他却对投身农业充满自信,他表示健康的有机食品是未来的大趋势,大陆市场广阔,新农业领域的发展大有可为。
  山苏的品种有600多种,但杨仁豪栽种的山苏却和别家不同,这是经过杨家人改良过的山苏,味道好吃、抗寒耐热又高产。在培育山苏的时候,杨仁豪从不用农药和除草剂,所以这里的山苏绿色无污染,基本可以生吃。杨仁豪带着记者走入果蔬种植场内的山苏基地,一面提起塑料桶,伸手灵活地掐掉山苏的嫩芽。这些口感好、营养丰富的山苏嫩芽可以烹煮成美味的菜肴,受到来自厦门、福州、上海等省内外食客的欢迎,供不应求是常有的事。为了更好地满足省外的供应,杨仁豪还在努力筹备拓展省外山苏基地。“山苏只需要种植一次就可以无限收采,所以我希望选址在省外的交通便利处开设基地,教会当地农民种山苏,如此一来,既满足需求也节省了运输成本。”山苏基地的拓展其实并不容易,气候、地理环境等外界因素影响,山苏会产生一些“水土不服”的症状,先前在江西宜春的山苏基地便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以失败告终。但杨仁豪并不因此放弃,复盘问题、改进种植方式,疫情的沉淀期给了他更多的思考空间,他期待着疫情之后的再度尝试。
  除了嫩芽外,山苏老叶也有自己的一番用处。经过干燥浓缩,山苏老叶可以制成香气馥郁的山苏茶,味道清甜可口。发觉目前大陆市场售卖的山苏茶较少,杨仁豪便也开拓起了山苏茶售卖的新路径。他打算先制作一小批山苏茶,在自家的网站上售卖“试水”,如若反响良好便会考虑和工厂合作,扩大生产规模。



  其实除了山苏之外,杨仁豪的果蔬种植场中还栽种了许多特色水果——有顺心果、榴莲蜜、苹彭果等七八种。在这些水果当中,杨仁豪最引以为傲的,便是顺心果和榴莲蜜。顺心果外表看似木瓜,切开后果肉金黄却似芒果。可当你用勺子舀起品尝一口时,却又发觉这果肉竟似蛋黄般松软香甜,让人深觉惊喜。榴莲蜜则是榴莲和菠萝蜜嫁接后生长出的水果,它的个头比普通的榴莲小,味道混合了榴莲和菠萝蜜的风味。“我的父亲常跟我说:‘人无我有,人有我转,这样才有竞争力’。”为了保持产品的竞争力,杨仁豪每年都要往返台湾数次,和业内人员交流经验,提升技术。
  在杨仁豪心中,做农产品是个良心活。每年果蔬种植场内成熟的第一批果实,杨仁豪都要自己采下亲尝一番,确认味道达标才敢对外销售,在他看来,这是对客人的负责。“宁缺毋滥,不好吃的果实我宁可舍弃也不想卖给消费者,这也关乎我们自身的信誉。果实的品质永远是第一位的,只有保证味道纯正、价格公道,大家才会喜欢吃、乐意买。”杨仁豪的话虽朴实,却蕴含了自己独特的生意经。
平日里,杨仁豪也是个善于交友、乐于分享的人。他常在果实成熟时邀请朋友来果蔬种植场,在那满园果实的清香中,摆上几张椅子 ,泡上一壶清茶,切上几盘甜蜜蜜的果子,一同谈天说笑;也常在农民朋友请教农业技术时倾囊相授,细心指点,和大家共享成果。他的豪爽和大度,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 
  “ 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我们自己的果蔬种植场也因政府征用、农民不再续租改作他用面积缩减了很多。但不管经济怎么发展,农业始终有其存在的必要。我还是希望留住土地,种出更多健康的绿色产品。”杨仁豪表示未来会延续自己的农业梦,将更多健康美味的农产品带上大陆百姓的餐桌。




  台农二代林季磐:
  用智能蜂箱酿甜蜜事业
  与蜜蜂为伴,以微晶木为原材料制成“智能蜂箱”,来自高雄的台湾青年林季磐凭借自己的智慧,在厦门经营起一份甜蜜蜜的事业。
  林季磐登鹭发展已有三年。由于祖籍在福建,再加上父亲林呈祥经常往返于两岸之间,对厦门的创业氛围和发展空间多有褒扬,林季磐一直对登陆创业心怀向往。于是,2017年,带着热情与勇气,他和父亲一起入驻了位于思明区的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两岸青年众创空间,成立了厦门磐典新材料有限公司,向大陆市场推广“智能蜂箱”。



  乍一看,林季磐的智能蜂箱方方正正,和普通蜂箱在外观上看起来区别不太大,只不过举起时要比普通蜂箱轻3公斤左右。那么,林季磐所推广的“智能蜂箱”究竟“智能”在何处呢?
  据林季磐介绍,“智能蜂箱”的“智能”主要体现在材料和大数据两方面。经过市场调查,林季磐发现,大陆蜂农使用的传统蜂箱,基本上是由木板制作而成的,用久了容易腐烂,影响蜂蜜的产量和蜜蜂的回巢率。但“智能蜂箱”使用的却是台湾交通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博士史瑞生发明的微晶木,这是一种不腐、不烂、耐候性佳的环保材料,具有隔热、保温的效果。天冷时,蜂箱内的温度比外部高两摄氏度;天热时,又能比外头低两摄氏度以上,这种冬暖夏凉的“蜂箱界的豪宅”舒适程度大大提升,很容易让工蜂爱上“回家的感觉”。“家回得勤,蜂蜜也就多了,运用‘智能蜂箱’的蜂农蜂蜜产量平均能提升15%-20%。”林季磐笑着告诉《台海》杂志记者,微晶木蜂箱在台湾已经流行了十余年,使用回报均为良好,且材料还能完全回收再制,基本使用年限都可十年以上且不需保养。比起传统蜂箱3-5年寿命、年年需上漆保养,要省时省工得多。
  除了材料之外,大数据收集也是“智能蜂箱”的一大优势。林季磐认为,目前两岸大部分蜂农都是依靠经验传承来饲养蜜蜂,当天灾或人祸来临时抵御风险能力较弱。林季磐与研究蜜蜂的农业学者合作,为蜂箱增加了检测环境信息、蜜蜂数量等功能。“利用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分析出不同蜜蜂对于温度、湿度等环境的不同喜好,为相关学者提供研究数据,更好地规避风险。”林季磐说。毕业于高雄应用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系的林季磐还不断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优化“智能蜂箱”,他与电机系的陈文平教授合作开发了讯息模块,能与养蜂人的手机作联动,将蜂箱内的数据传到公司后台整合分析。依托大数据分析,林季磐近期正在研究如何增强蜂箱自我防御虎头蜂、防蜂蟹螨虫害的能力,进一步提升“智能蜂箱”的功能。
  “智能蜂箱”虽然优势颇多,但相比于每个50元的传统蜂箱,500元一个的“智能蜂箱”显然没有价格优势。受到厦门共享单车等“共享经济”模式的启发,林季磐巧妙地采用了新思路,使用租赁及扶贫的两种模式推广蜂箱。在租赁模式里,每个“智能蜂箱”以押金50元、租金5元/月租给农户;在扶贫模式中,由林季磐团队提供教学指导、扶贫办提供政策补贴,给每户蜂农5个左右的“智能蜂箱”来养蜂。除此之外,林季磐还以高于市场价回购“智能蜂箱”产出的蜂蜜。他的做法获得了蜂农的好评,销路也日渐增长,如今,在福建、江西、重庆、四川等地都可以见到林季磐的“智能蜂箱”。



  在推广蜂蜜时,林季磐也富于巧思。“我们会利用我们的技术,做产品溯源。”林季磐说,他让蜂农们记录下蜂蜜生产的过程,消费者通过蜂蜜瓶上的二维码可以轻松了解到,他们所购买的蜂蜜出自哪里,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林季磐认为,这样的方式,可以提升消费者对产品的信赖程度。
  在林季磐心中,这份甜蜜事业不止步于此:一方面,他拓展产品品类,结合时下销售热点,计划推出养生的蜂蜜柠檬水等饮料;另一方面,他希望往电商平台方面多着力,并结合旅游及科普教育,往农旅养一体化的振兴农村建设的方向前进。“我们在贵州遵义的工厂成立后,当地政府了解到我们产品的特色,也给予很多支持。我希望未来能结合旅游让人们了解养蜂户的环境和台湾的新创材料微晶木,并借此机会增强环保意识,减少树木砍伐,关注贫困问题,带动蜂农增收。”林季磐的话语里透出的,是他善良的内心与如蜜般甜美的未来愿景。




  台农二代黄俊宏:
  “绿天使” 营造绿意空间
  几年前在阳明山上与友善农业的初遇,让来自台北的青年黄俊宏感受到了自然富有的美好与生命力,也让当时从事不动产工作的他对农业着了迷。半是出于对自然植物的喜爱,半是看好绿色经济的未来发展,黄俊宏选择辞去工作,与绿色相拥。
“当前有许多现代化的城市经济繁荣、高楼林立,看起来非常富有活力,但美中不足的,就是缺乏了一些富有人文气息的绿意。”在黄俊宏看来,虽然厦门有着“花园城市”的美誉,道路上的绿化也不少,但厦门的房屋内外的绿意却仍有所欠缺。“厦门的建筑多为装配式建筑,比较单一,而且这样的建筑模式也限制了建筑物外部的绿化配置。此外,厦门的房价较为高昂,许多年轻人努力攒钱好不容易购下的房产面积不大,这样的空间内摆放好家具电器和个人用品就已满满当当,许多人仅有的绿意就存在于那一盆盆小小的盆栽,有多少人能够拿出较多的空间营造绿意?”面对这些问题,黄俊宏诞生了一个“绿天使计划”,他希望发挥自己的长处,将流行于台北的绿植技术带往大陆,增加植物的生长空间,让相框、车辆、高楼建筑物等都能在不占用过多空间的条件下“长”出绿色来。



  “让植物像画一样挂在墙壁上,让小公寓也拥有私人花园”,在“绿天使”计划中,黄俊宏“植物相框”的设计理念颇为吸睛。在许多人的概念中,植物只能垂直生长于泥土或是水中。“除了假花之外,活生生的植物如何能够像画一样被挂在墙上呢?挂上后难道不会产生土壤掉落等问题?打理起来是不是特别麻烦呢?”面对《台海》杂志记者的一连串提问,黄俊宏表示,这些问题在设计之初他便考虑在内。原来,黄俊宏设计的“植物相框”共由5层结构组成,从上到下分别是植物、抗菌层、纺织基质、固定层、相框框架。在植物方面选用的是铜钱草、绿萝等多年生草本植物,共有四五种植物进行搭配,美观和谐且生命力强。抗菌层的加入很好地抵御了细菌滋生和虫类生长,纺织基质保障了水分和植物根部的生长,再加上固定层的防水、黏着功能,如此一来,“植物相框”的悬挂、生长便不成问题。黄俊宏的植物相框规格均为30*40cm,8个相框便是将近1平方米。“比起花费价值数万的1平方米室内地面做绿化,我这1平方米的‘私家花园’售价不过1000元左右,而且挂在墙上不占空间,可拆可拼、随心所欲,隔几天浇点水即可,打理起来很方便,一个相框至少能使用五年,可以说是省钱又省事的绿色小法宝了。”黄俊宏幽默地说。
  黄俊宏的创新设想不只局限于“植物相框”,善于思考的他还提出了“移动花园”的设想。所谓“移动花园”,便是将各种绿植安置在车辆顶端。其实“移动花园”的创意在海外,如美国,早已有人提出并践行,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移动花园”普遍还是在车顶增设固定金属框架,加上土壤栽种绿植,如此一来,耗时长且难打理。但黄俊宏的“移动花园”却与众不同,他采用的仍是和“植物相框”相似的原理,只不过将底部的相框换成了保护层,如此一来,植物可以经由培育后再进行安置,同时安装、拆卸都很方便,不会伤害到车身表面。为了保障植物在车辆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黄俊宏对黏着方式进行了反复测试,最终才选定一种特殊的胶水。“移动花园”有着隔热、隔音、滞尘的效果,能净化大气,又能降低空调耗能,当这些绿意穿梭在都市间时,所见之人亦能体会到自然的勃勃生机。“不论在公交车、私家车还是景区的电瓶车,这样的移动花园都很适合,令人赏心悦目,也可形成地方特色。”黄俊宏说。由于“移动花园”的设置十分灵活轻便,可以反复利用,所以它也能轻松运用在工地围篱、轻钢建筑表面等不同的地方。



  针对高楼建筑物外部绿化的问题,黄俊宏设计了阿凡达(Avatar)垂直绿化装置系统(下面简称阿凡达)。所谓阿凡达,就是在合成纤维吊索两侧种植植物盆栽,垂挂在结构体顶端,成为植物结构体。结构体附有升降功能,可以方便地进行植物安置、更换、修剪,同时可以安装自动浇水设备,也可以附加LED照射植物形成夜间景观。黄俊宏带领《台海》杂志记者来到位于台湾科技企业育成中心里他用心栽种的小花园,向记者演示起阿凡达的工作原理。午后阳光灿烂,映照着黄俊宏的面庞和吊索上那一盆盆他精心培育的植物上,显得和谐而美好,在他眼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对自然的热爱。黄俊宏的巧思让他获得了CADA国际概念艺术设计奖、“中国·东方”文化创意大赛铜奖等奖项,为了后期能更好地推广自己的“绿天使”计划,拥有知识产权意识的他于2018年就陆续进行专利申请,目前已获得纺织栽培技术、阿凡达垂直绿化装置系统等3项专利。



  “帮助植物返回城市,在城市中增添一个亚马孙丛林”是黄俊宏对于未来的伟大梦想,他也因此被许多朋友戏称为“绿色狂人”。作为创业公司,要达成理想实属不易,但他依然决定坚持,只因城市和人们皆需要绿色。黄俊宏也坦言,“绿天使”计划执行目前的最大难题还是资金问题,由于资金的缺乏,许多项目进展较为缓慢,今年九月,他将前往北京推介产品,并运用众筹的方式获得更多的运营资金。他期盼能有更多人了解自己的“绿天使”计划,让绿意不仅散播在城市各处,也散播到人们心中。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