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不管南向或新南向,皆此路不通

来源: 2020-11-13 17:11

台湾方面数据显示,今年5月对大陆(含香港)出口额刷新近10年最高纪录。反观民进党当局自2016年积极推动的“新南向”市场,呈现近10年新低。图为频繁往返两岸的货轮。



根据台湾财政部门最新统计,台湾5月对主要市场出口表现呈现“两极化”,对大陆(含香港)出口额121.2亿美元,年增10.3%,占总出口比重高达44.9%。累计前5个月出口占比41.5%,刷新近10年最高纪录。

反观民进党当局自2016年积极推动的“新南向”,砸重金协助台商拓展的东盟国家市场,5月出口表现却呈现近4年来最大衰退,大减17.9%,出口额仅38.2亿美元。累计前5个月出口占比15.9%,呈现近10年新低。

在当前全球经济受疫情影响普遍低迷的情况下,台湾出口“三连黑”,这对于台湾这样一个典型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而言,出口连续受挫,台湾经济遭遇“寒潮”也就不足为奇了。问题是,蔡英文煞费苦心地推了四年的“新南向政策”以对抗两岸经济交流,结果到头来,大陆仍是台湾出口的最大顺差来源地,大陆市场始终是台资的首选之地,这对于台当局来讲无异于啪啪打脸。

有岛内舆论指出,台湾财政部门的数据充分表明民进党当局的“新南向政策”一败涂地。更有岛内企业界人士直言,蔡英文错误的政策对台湾经济来说是一场灾难。


以“新南向”行“台独”路

台湾的所谓“新南向政策”,是2016年蔡英文自竞选以来,提出并大力宣导、积极推进的经济战略。蔡英文在2016年竞选台湾地区领导人期间,就提出了“新南向政策”。之后透过民进党中常会决议,将之确定为蔡英文当局的重要政策。同年6月15日,设立“新南向政策办公室”,作为直属蔡英文的幕僚单位;8月16日蔡当局召开“对外经贸战略会谈”,并公布《“新南向政策”政策纲领》;9月5日公布《新南向政策推动计划》,正式启动“新南向政策”。

上海社科院台湾研究院常务副所长倪永杰向《台海》记者介绍,当初,蔡英文之所以如此有计划、有部署、有步骤地推进“新南向政策”,正是基于政治上的考量。一方面,蔡英文上台伊始便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及“一个中国”核心意涵,而民进党的“台独”路线必然会导致两岸之间原有的经济往来与合作中断,这一点蔡英文心知肚明。因此,蔡英文妄图透过出台并实施“新南向政策”,以开发东盟国家市场来取代因拒不认同“九二共识”而失去的大陆市场,从而为台湾经济找到新的出口,为台湾经济困局解套。

另一方面,蔡英文企图以“新南向政策”为切入点,以经济发展战略为表,行“脱中、去中”的“台独”路线之实。“新南向”政策以经济援助为手段,面向东盟国家市场,企图建立不依赖大陆市场的所谓台湾“新经济模式”。而这种“新经济模式”明显是要与马英九时期热络的两岸经济交流合作模式相区隔、相对立,以此达到在经济上“去中国化”,进而实现在政治上的“去中国化”的目的。以蔡英文的算盘,如果“新南向政策”获得成功,那么就可在经济上摆脱对大陆的依赖,在政治上更可突破“九二共识”对其的束缚,从而有利于民进党推进“台独”,争取实现长期“执政”。

 

失去大陆市场,对于台湾很多产业来说,是致命打击。图为台湾渔业业者抗议蔡英文当局无法维护两岸和平关系,致使台湾渔业损失惨重。

“新南向”违背经济规律

其实,在蔡英文上台后宣布推行“新南向政策”时,明眼人就预言这一政策注定失败,理由很简单——违背全球经济、金融、政治格局空前全面深刻调整的大势。

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王建民向《台海》记者介绍,台湾地区经济以出口导向为主,其经济发展模式主要依赖于减税、融资补贴、土地优惠、劳工成本低等手段。而近年来,东盟国家市场经济环境不稳定,经济政策多变等都对台资南下起到了制约作用。

首先,新南向国家多、各国国情不同、政策复杂多变,制约了台商对这一地区的投资发展与经贸合作。新南向各个国家各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宗教、文化差异性较大,投资、贸易、税收、环保、劳工等法律政策不同,台湾想要顺利推进“新南向政策”,面临着语言、文化与人才不足等方面的困难。例如,投资印度面临四大困难与风险,即印度政府缺乏高效率的官僚体系、残缺的基础设施、法令规章的不透明以及繁杂难懂的税制,这也是台商对印度投资一直停滞不前的主因。

其次,台湾现有的资源、人才、资金等比较匮乏,对推进“新南向政策”有不可低估的制约。台湾内部环境不佳,蔡英文上台后,岛内社会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并未得到有效治理。经济持续低迷,支撑经济发展的优势资源不断流失,发展环境日益恶化,社会保险与退休保障制度的危机加重,未来社会发展不确定性因素增多。蔡英文理应制订切实有效的短、中、长期政策,解决岛内社会中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满足民众需要,同时协助民众逐步调整心态,缩小民众期待与经济发展现实的落差。但是蔡英文却以意识形态挂帅、违反经济规律,推动“新南向政策”,妄图全方位割裂与大陆建立的联系。

台湾竞争力论坛理事长庞建国认为,“新南向政策”作为蔡英文当局对外经济政策核心──强化与美日经济联系的配套与延伸,就是企图通过与东南亚18个国家结成紧密的经济合作关系,从而与欧美及日本形成经济合作圈,分散经济上对中国大陆的依赖程度。

“但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庞建国说,“新南向”国家与台湾地区经贸关系,决定了双向交流的空间不大。虽然“新南向”国家对台湾经济的重要性日益提高,但台湾地区对“新南向”国家的经济重要性却有所降低。主要原因是大陆对东南亚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大陆占“新南向”国家贸易比重目前已接近20%,而台湾地区占“新南向”国家比重仅约5%。根据2019年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投资报告》,台湾地区吸引外资的能力竟落后于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因此,台湾地区需要东南亚市场,但是东南亚国家在大陆与台湾之间选择,答案却显而易见。

“从李登辉到陈水扁再到蔡英文,东南亚都被视为中国台湾减少对中国大陆经济依赖的主要出路,昔日‘南向政策’失败了还不够,蔡英文又来个‘新南向政策’,依然灰头土脸。为什么这条路走不通?其实只要真诚面对现实就知道,东南亚市场是替代不了中国大陆市场的。”庞建国说。


大陆广阔市场无可替代

依照风险概念,民进党当局确实可以鼓励台商往更多地方和方向发展,但前提是不能以此作为放弃大陆市场的理由。这几年来,尽管民进党当局投入庞大人力物力,忙着鼓吹和砸钱,但其各项行动却收效甚微,甚至陷入困顿、折戟沉沙。民进党当局以政治目的推动“新南向”,并企图取代两岸经贸发展的政策,可谓相当不明智。

王建民指出,经过多年的发展,两岸之间的经贸关系十分密切,特别是两岸经济的融合发展,已经形成深度合作的局面,两岸经济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固的产业链,相互之间存在着结构性依赖。今年以来,虽然受疫情影响,但两岸经济合作仍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大陆长期作为台湾第一大出口市场与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不可动摇。

台湾中小企业总会理事长李育家向《台海》记者介绍,西进大陆搞了二三十年,不论语言或法令规章台商都熟悉,再加上大陆市场庞大,那些已经习惯了大陆经营模式的台商,要转战东南亚,很多人都不适应。此次疫情中,东南亚如纺织、制鞋业的很多台商也是叫苦不迭,或许因为如此,很多台商还是选择在大陆好好经营。

“两岸关系紧张,很多台商都忧心忡忡。”台湾工业总会秘书长蔡练生说,台湾出口占GDP比重大,大陆又是最大出口地,加上台湾出口多是中间商品、资本密集型商品,大陆是世界工厂,也是世界市场,不论出口到大陆再加工外销,或者是出口零组件给大陆品牌,如小米、华为等作内销,都使得台湾对大陆经贸依存度很难下降,这是“市场因素使然”。

李育家认为,基于“接近市场、在地化布局”的概念,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国际大厂或可出于分散风险,赴世界各地投资设厂,但台湾企业一般只有能力重点式布局。大陆具有市场广阔、与台湾同文同种等优势,自然是台企拓展市场的首选。“台商仍看中大陆庞大商机,高阶工具机、半导体及外围设备等生产企业陆续赴大陆投资。更简单来说,产业重新洗牌、有进有出,赴大陆投资金额有增无减。”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副主任唐永红告诉《台海》记者,首先,台湾经济的发展动力,始终都要靠外贸带动,难以靠内需消费带动,大陆就是台湾最大的外贸市场。其次,台湾对大陆的贸易进口依存度始终超过100%。换句话说,不管是出口或进口,大陆都是台湾第一大贸易伙伴。同时,大陆也是台湾对外贸易的最大顺差来源,如果没有与大陆贸易的巨额顺差,台湾早就陷入贸易赤字。

“台湾产业经济极度依赖大陆市场,且这种依赖是大规模的,短时间内无法寻找到替补的可能。一旦两岸关系失衡,经济贸易合作冷淡,更严重点,大陆收回对台湾产业的补助红利,关闭市场通路,台湾经济就将遭受难以想象的动荡。”唐永红说。

“现在,也许很多台湾企业和民众还没有感受到经济发展受挫带来的压力,那是因为两岸经贸合作实质上还在进行,大陆依旧在帮衬台湾的经济产业。但这样的忍让可以持续多久,谁也无法肯定,更没有人敢去猜测后果。”庞建国说。

“更有甚者,台当局推动‘新南向政策’的目标国与台湾地区均无正式‘邦交’,这些国家在与台湾地区交往时,必然会慎重考量中国大陆的态度和立场。蔡英文当局已‘执政’四年,拒不认同‘九二共识’和一中原则,近来在‘台独’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急,两岸关系日益严峻复杂,大陆必然会限缩台湾的所谓‘国际空间’,台当局推动‘新南向政策’自然也会受到两岸因素的制约。”王建民说,因此,蔡英文当局处心积虑地以意识形态挂帅、违反经济规律,用政治思维来“指导”经济行为,推动“新南向政策”,妄图从经济上割裂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从而实现政治上的两岸分离,实际上是根本行不通的,注定难逃失败的结局。


追寻大陆红利需台企懂自救

既然绕不开,那么台湾产业经济的发展,只能选择向大陆市场靠拢。

对于当下经济持续低迷的台湾而言,大陆始终是台湾最大、最佳的经济合作伙伴。经过多年的发展,两岸经济依存度高,合作基础深厚,大陆市场十分广阔,而且随着大陆经济改革不断深化,经济摆脱疫情影响,复苏步伐不断加快,大陆不断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持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实施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推动5G移动网络建设等都为广大台商台企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大陆的经济大发展,对台湾来说,有可能是机会大于挑战,但也可能是挑战大于机会。如果是前者,那表示台湾产业厂商有很多机会和大陆互补互利,享受新商机;若是后者,则表示大陆‘供应链’越来越强,而给台湾产业厂商带来持续加大的挑战。”蔡练生认为,未来实际显现的局面,究竟将是正面机会较大或是负面挑战较大,目前还看不清楚,因为近来发生的相关讯息或动态,是两面都有。像前段时间“两会”所呈现的对台经贸政策方针,是很正面的,反而是大陆产业界,似乎不是很重视对台合作,因为他们凭借自身的实力,就可以很好地抢占全球产业市场。

虽然两岸关系严峻复杂,两岸企业竞争激烈,但大陆始终没有减少对台商、台企的帮扶力度,从“31条”、“26条”到新近出台的“11条”,体现出大陆持续深化两岸经贸交流合作的决心与善意。大陆对台政策的连续、稳定,就是广大台商最大的政策利好。

“大陆未来的市场潜力很大,但能不能吃到改革带来的红利,台湾也不能只想着让大陆给予方便,而是要懂得自救。”王建明说,一方面,只有民进党当局沿用马当局的两岸经贸协商机制,来和大陆进行相关对话沟通,致力争取两岸产业合理分工安排,增加两岸产业合作机遇,才能真正相对降低两岸产业相竞的程度,让台湾企业享受到红利。另一方面,台湾产业界也需要先行自力图强,创造自身的新价值,以成为大陆产业界积极拉拢的合作对象。在这种情况下,台湾产业界才有条件,去充分享受大陆的新经济商机,而不会被排挤出局。

疫情期间,民进党当局单方面地封锁了岛内面向大陆的交流渠道,引起了台湾工商产业界的严重不满。

“天天都有会员在反映,希望两岸能尽早解封。”蔡练生说,面对工商界的期待,加上大陆才是台湾主要经贸往来对象,与大陆恢复各种往来,才是民进党当局务实的选择。

台湾工业总会会员多来自大型制造业,他们每天都在要求两岸解封,因为“客户都来不了”。蔡练生介绍,台湾工业总会也向民进党当局传达了会员的看法,但始终得不到确切的答案。对此,蔡练生指出,如果不开放两岸商务往来,下半年岛内产值将很难乐观看待。特别是当地工具机最大的出口市场是大陆,足足占到三成,传统产业更是如此。买家不能来,出台再多的纾困和振兴举措也无济于事。如果回避大陆,就是鸵鸟心态。

台湾《中国时报》曾发表社论指出,疫后拼经济,外贸导向的台湾,振兴贸易是首务,而大陆是台湾最大出口市场,尽快解封对大陆的管制,恢复两岸通商,将是无法回避的课题。两岸关系在蔡英文上台后陷入紧张,台湾拉高对立并甘为美国攻击大陆的子弹,不仅使两岸关系更加恶化,也会使台湾在两岸互动上的政策空间流失。台湾要在疫情过后努力拼经济,便应该对大陆主动释出善意。在良性互动下逐渐恢复两岸接触沟通,有安定和平且利于经贸往来的环境,台湾才能迅速重建。

台湾经济脱离大陆究竟能走多远?这是个伪命题,更是无解的题。与其想着脱离,不如想想如何更加紧密。毕竟,两岸产业各具不同条件及优势,可相互合作,才是台湾产业最佳的出路。

如今,台湾当局不承认“九二共识”,推动所谓的“新南向政策”也只能是缘木求鱼。台湾经济要想走出困局,台当局就更必须摒弃“政治决定经济”的僵化思维,正视台湾经济无法自绝于大陆的客观现实,及早缓和两岸关系,重回“九二共识”和两岸一中的正确轨道。如此,两岸经济交流合作必然会打开新的大门,台湾经济融入大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必能实现大发展、快发展,台湾经济困局自然迎刃而解。

正如台湾竞争力论坛理事长庞建国所说的:“唯有真诚面对现实,遵循经济规律,台湾的经贸才有出路,而这条出路注定了绕不开大陆市场。不务实,不管‘南向’或‘新南向’,都是‘此路不通’。”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