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后溪城内社:钟灵毓秀话城内 古厝新生人气高

来源: 2021-04-25 17:13

文/《台海》杂志记者 卢燕  图/陈嘉新   潘丽云  赵燕贞 

霞城城隍庙的兴盛带动了一方经济的繁荣。每年在这里举办的两岸城隍文化节,已成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在集美后溪城内社,最让人耳熟能详的莫过于霞城城隍庙。霞城城隍庙坐落于集美后溪镇城内社,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后溪一带重要的民间信仰中心,也是厦台两地相当重要的庙宇之一。
霞城城隍庙是一条线,牵起了海峡两岸的渊源,这份渊源从300多年延续到现在,携手两岸青年助力乡创的黑猫树屋由此诞生。当村子里的人对树屋里的青年投以疑惑的眼光时,他们用丰富的活动以及创意的策划告诉大家:请和我们一起,用心培育出充满活力的乡村。

剪不断的两岸情缘
城内社又称霞城,一个再普通不过的闽南村落。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曾经为一座建于清初的古城所围绕。据记载,霞城的兴建与明末清初活跃闽台两地的历史人物——郑成功和施琅有关。
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为抵御他的进攻,命福建总兵李率泰、同安总兵施琅负责督造霞城,命其城为“城内”,又称“霞城”。霞城平面呈椭圆形,以黄冈岩条石干砌而成,设城门四座。四处城门各有一座庙,东门设观音佛祖庙,南门设城隍庙,西门为池府王爷庙,北门为玄天上帝庙,希冀神灵予以庇佑。霞城城隍庙正是在此大背景下修建起来的。
据村里老人介绍,清朝时期,城门之外曾是一片汪洋,每遇涨潮,海水会涌到城隍庙前,南门与海相对,其名为“临海门”。出海远渡台湾的人都纷纷到城隍庙来祭拜城隍爷,希望保佑其平安抵达。
城隍显灵,许多人到台湾安家落户,渐渐发展兴旺。因怀念故乡,感念城隍的保佑,1821年,同安人陈金绒奉请霞城城隍爷金身渡台,并于1859年在台北大稻埕兴建城隍庙,取名“霞海”。
陈文文女士是台北霞海城隍庙的第六代管理人,就是她的祖先将城隍爷金身从福建带到台湾。起初,城隍爷金身安奉在陈金绒之子陈浩然所经营的糕饼铺中。1856年,陈姓族人和地方善信开始筹建城隍庙,并于1859年落成,因怀念故乡霞城和临海门,取名“霞海”。此后台湾其他地区也纷纷从霞海城隍庙分炉,在本地建起城隍庙。
1958年后,霞城城隍庙多次遭到破坏,日渐倾圮。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霞城城隍庙迎来了一个涅槃重生的机会。其时,陈氏子孙回乡寻根,凭那块留存的“临海门”匾额确认祖庙,于是筹资重建了如今的霞城城隍庙。
无论是高高翘起的飞檐、栩栩如生的双龙戏珠还是金碧辉煌的斗拱都令人侧目,如今的霞城城隍庙在后溪依然很热闹地散发着历史文化的芬芳。每年农历11月21日,城隍爷的祈安日前后,这里都会举办盛大的庙会,台湾、新加坡等地的城隍庙主事及信众都会组团前来进香朝拜。人们以不同的心态前往,看到不同的内涵。

 

每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二日是集美霞城城隍庙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因为“地方父母官”城隍爷会在这一天绕境巡安。



两岸青年共育下的黑猫树屋
 “因为这座城隍庙和台湾的这一段渊源,我们选择了进驻这里。”厦门北站台湾青年双创基地(以下简称“基地”)的联合创始人段湘麟如是说。
早在2018年,基地就一直在寻找合适的古村落入驻,“我们希望它依然保留原有的格局,同时具备历史与文化底蕴,”段湘麟一边说,一边领着我们走进城内社的老街,沿途还能见到旧城隍庙前的石狮子坐像,以及一栋栋古厝老宅和散落在街边、转角处的石敢当,“我们基地一直致力于促进闽台两地的交流,当我们听说了城隍庙的故事还有这里曾经被开发成闽台小镇后,就决定入驻这里。” 于是,基地带着一群两岸高校的学生以工作营的形式来到城内社,给村落带来有关文化提升的建议。为此,就需要一个具体的空间来推进和实施,所以就有了黑猫树屋。
倘若将城内社的地图想象成一棵树,树根就是南边的城隍庙,曲折而上的老街就像树干;沿路零星散落的民居、闽台小镇时期遗留的各类闽台主题博物馆就如同枝丫;树冠的位置上,是玄天上帝庙、名为“拱辰门”的北门遗迹和长在它上方的一棵百年榕树,在这生机勃勃的角落,一枝新芽正悄然生长——它就是与城门和庙宇比邻而居的黑猫树屋。段湘麟站在大门前,向我们介绍道:“这里原本是由老宅改造成一家黑猫餐厅,当我们入驻时,建筑的整体外观完好,不过内部空间就比较杂乱,所以我们和学生们一起重新规划和改造。”
修缮一新的黑猫树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敞亮的小院,当地人常常坐在这里晒着太阳,对那些外来的年轻人充满好奇;建筑内拥有四层空间,包括展演空间、烘焙教室、文青水吧及文创书屋、社区教室等不同功能区域。基地希望将黑猫树屋打造成一个开放性的共享空间,并在这里植入不同的社区营造思路,最核心的就是社工模式与工作营模式。
 “我们不想像打造景区那样改造这个村子。我们的理念是乡村共创、社区营造,一般都需要三年以上的育成,我们更倾向于如何服务当地、与当地产生连接。” 段湘麟如是说。因此,黑猫树屋首选的合作对象就是社工群体,共同设计和组织社区活动,诸如“共创一只包·共饮一锅粥”,和村民一同变废为宝、旧物改造等,通过为留守在村里的老人、妇女和孩童提供帮助,设计亲子课堂、烘焙课堂等体验,拉近与当地居民的距离,让他们了解基地正在做的事。同时基地也邀请厦门高校的老师与学生入村共创,“我们为师生提供场地,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针对当地文化特色去设计规划和研究课题。比如结合黑猫概念设计文创产品、还有对当地盛产的红萝卜进行包装设计等等。”
如今,每周末黑猫树屋里都会举行不同活动,来到此地的人沉浸在各式体验课程的乐趣之余,往往都会到二楼阳台休憩片刻。阳台正靠着玄天上帝庙,另一侧城门上的榕树枝繁叶茂,宽大的叶展在阳台投下一片绿荫,看起来黑猫树屋和榕树就像彼此依赖,仿若共生,这也是“树屋”的由来。


位于城内社的黑猫树屋文旅基地,由两岸青年共同设计打造,如今成为两岸创业者实现梦想、社区居民获取文化服务的重要基地。

巍巍拱辰门,幽幽上帝庙 
走过了350多年的风风雨雨,城内的北门,即拱辰门,成为了唯一保留至今的一座城门,还有在1993年被发现挖掘出土的南城门“临海门”的门额石匾被保存在村中城隍庙。据说,“文革”期间,这座“拱辰门”能免于被拆毁的厄运全都倚仗生长在这座城门中的古榕树。
当时,石缝中生长出的古榕已有110年的树龄,这在村民们看来,古树年过百岁则必有神明,因此,没人敢去拆掉它依赖生长的这座城门。拱辰门因此保留下来。时至今日,刻有“拱辰门”的门额石匾以及保存完好的北门已经成为了极其珍贵的遗迹遗物,看着它们,人们能想象出当年城内城的气势恢宏与大气磅礴。
拱辰门背后的玄天上帝庙,是城内四门中唯一保留完好的、历经数百年香火不断的门庙。玄天上帝庙内如今还保存着清代石雕、石狮、麒麟等图案,是十分珍贵的历史遗迹。然而这样一座古庙,却也经历了一番磨难,才“幸存”了下来。
记者了解到,“破四旧”期间,城内四门的门庙,也成了要被推翻打倒的对象。眼看着东西南门的门庙被拆毁,玄天上帝庙也应无法幸免,就在此时,一位村民拿出了土地证明,证实北门门庙原先是他家的土地。由于这位土地主人贫农的身份,大家承认了他对这块土地的所有权,玄天上帝庙也在他的坚持与保护下,侥幸逃过了被拆除的命运,与北门拱辰门一样,成为了遗留至今的古城建筑。
离开拱辰门,顺着这个主干道走下去,沿途都是林立的老宅旧屋。老屋把这条名为茶马古道的干道逼得很小很挤,几乎无法容纳两车并行。古道没有青色条石的豪华,质朴得有点平淡无奇,或者说很容易就被忽视,但因为它的历史,这条在山村里很常见的古道就有了别样的韵味。
据史料记载,当年的城内城,是台湾与厦门的玄关,是进出内陆的隘口,不论要从厦门进入内陆,还是要远渡台湾海峡,这里都是必经之地。来自长泰、林墩、同安莲花等的商人从厦门出海,也需在此地中转。
中转站的地位催生了古道的繁荣。那个时期的古道热闹非凡,过往的商户,游学的学子,无不在这里往来,沿路的小镇小村成了繁华的驿站,辛劳的商旅每到这里,都会停下来歇歇脚,住一晚,用美食犒劳一下自己,然后再进行贸易,或赶路。
许多浮华过去就是沧桑。随着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几百年前,车水马龙的茶马古道无法抵抗时间的侵蚀,现在破败了,成了过眼云烟。曾经的霞城,如今已变成一个民风淳朴,地地道道的闽南村落。欣欣向荣的经济发展,日渐富足的生活,使人们渐渐遗忘了它曾经的名字。
古道也许不长,因为那段繁华往事,古道就透出悠远绵长的气息,吸引着我们往返于此,意图寻觅这条古道曾经的繁华。尽管如今许多旧时建筑已经退出生活,但赏看这些建筑,亦不难想象其曾经的风光。

城内又称霞城,村落内有保存完好的清顺治十八年就建成的城墙和城门“拱辰门”“临海门”等古迹。

每次绕境巡安,城隍爷都会经过古道,这里曾经是商贸中心,是厦门进入内陆或远渡台湾海峡的必经之处,热闹一时。

城门外从前是一片汪洋,每遇涨潮,海水会涌到城隍庙前。施琅将军建造城池时建了四个门,南门靠海,叫“临海门”。


链接:百年爱恋,榕树传情

城隍庙前,有两棵三百多年历史的古榕树,盘根错节,与宫庙的辉煌相互呼应。一颗古榕枝叶稀少,但是苍劲挺拔,傲立于天地,如同抬头仰视天空的男人。另一棵则枝繁叶茂,如少女般默默依靠在第一棵古树旁。也许你不知道,这两棵参天的大树,不只承载着幽幽的岁月,还传颂着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传说在三百多年以前,有一对青梅竹马的恋人,他们热爱花草树木,曾在山野乡间种下许许多多美丽的植物。有一天,小伙要出海远渡台湾,当时的台湾海峡浪大水深,凶险无比,有人称它为黑水。
临行前,女子与小伙一同种下一株榕树。女子望眼欲穿地每天守着榕树,期待男子早日归来。天若有情天亦老,然而,黑水无情。一场海难,夺走了小伙的生命。噩耗声传来,女子伤心欲绝,不久后也离开了人世。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他们共同种下的榕树旁,竟然又长出了一株新的小树。百年后的今天,两棵榕树都已经长成参天大树,榕荫掩翠,处处古意盎然。它们把百年的爱恋都刻在身上,枝繁叶茂的树叶里,十分细心地藏起隐没了百年爱恋和偶尔的喧嚣。
人们说,这两棵古树正是这对恋人的化身,整个城隍庙也因为它们的存在而增添不少荣光。坐在榕树下,和风微熙,拂面清爽,是人们休闲怀古的绝佳去处。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