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台海环保科技新闻类金奖:《瞰见“非常绿”》 瞰见“非常绿”,梦想“真正绿” 台海环保科技新闻类金奖得主衡国良讲述获奖作品背后故事

来源: 2021-08-03 09:45

作者:衡国良


金山银山,不及绿水青山。自雾霾阻击战打响以来,人们不断寻找解决环境难题的新钥匙,“绿网”也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用绿色防尘网将露天砂石堆、尘土飞扬的工地、拆迁废弃物等“致霾因子”覆盖,可以防止尘土飞扬,减少空气污染。目前,大多数市政绿化、工程工地已普遍采用绿色防尘网,最大力度降低施工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于是有了下面这些无人机视角下的“绿意盎然”。在“上帝视角”下,成片成片的“非常绿”,俨然成为大地的“新衣”,禁锢着地上的沙尘。

霾,倒逼人们正视环境、正视现实,及时补过,直至给环境穿上永恒的“绿色霓裳”。2020年,从无人机的视角看见了“非常绿”,也看到了人们为整治环境做出的努力,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生活环境会越来越好。



2020年6月12日 西安,黄渠头附近一在建商品房施工工地。

2020年5月12日 西安,沣东沣西被绿网覆盖的湿地。

2020年5月18日,西安西汉高速鄠邑区路段周边被绿网覆盖。

2020年530日,西安,大明宫遗址南正在升级改造的西安火车站北站房施工现场。

 

2020年5月31日 咸阳,西安地铁1号线沿线施工现场咸阳1号桥大转盘周边被绿网覆盖。

2020年6月30日 西安,南三环公园南路口地铁8号线施工现场被绿网覆盖。

2020年6月7日 西安,泾河大桥河堤北河滩一处施工点黄土覆盖在绿网之上。

2020年6月18日 西安,长安路西安国际会议中心拆迁工地的大面积绿网。

2020年623日 西安,秦岭北麓沣惠渠渠首河道两岸。



评/委/点/评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活的必备条件。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瞰见“非常绿” 的作者用无人机拍摄了西安的地铁、高速公路、火车站、住宅建设、建筑拆除和河道治理等正在施工的建设工地。他将密布在各个工地上的绿色防尘网比喻为大地上禁锢沙尘的“新衣”。这些“新衣”将露天砂石堆、尘土飞扬的工地、拆迁废弃物等“致霾因子”覆盖,防止尘土飞扬,减少空气污染,最大力度降低施工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天更蓝、树更绿、水更清、城更美”。污染防治成为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跨越的一道重要关口;绿色发展、生态道德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国民文化和健康素质的大幅提高成为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之一。

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都是改善民众生活,增强民众幸福感的必备要素。瞰见“非常绿” 的作者用“非常绿”展示了当今社会在城市快速发展中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中国书局总编辑、世界华人摄影联盟秘书长刘阳



毋庸置疑的,最接近自然的颜色可能就是“绿”色,绿色代表了森林,代表了草地,代表了大自然中万物生长的源头。

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特别是都市化的脚步一如潮水般地对着我们涌来,我们在这动荡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瞰见“非常绿”这组作品,作者就在都市化破坏与建设的隙缝中,用快门定格了他看到的某一种荒谬,这个荒谬,正是奠基在我们对于“绿”色的追求,对于大自然的渴望。

我引述台湾一位已过世的年轻摄影家张博伦的作品“伪景”的论述:“在人类不断扩张的生活范围中,土地的都市化、城镇化,自然景观逐渐被人造景观取代,却又因为人造物的丑陋、不美观,而将人造物画上象征自然、漂亮的风光景色来美化环境,伪装成自然环境,这样的伪景,不断出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以自然、天然来包装人造、人工产物,借此自欺欺人,自我催眠达到理想的虚构世界”。

摄影就是一种特殊的观看,而集体的意识会形成一种社会行为,在瞰见“非常绿”这套作品中,作者将“观看”与“社会集体行为中的荒谬”做了充分的结合。

——台湾当代摄影家、艺术家曾敏雄


瞰见“非常绿”,梦想“真正绿”

台海环保科技新闻类金奖得主衡国良讲述获奖作品背后故事

讲述/衡国良  整理 /《台海》杂志记者  郑雯馨


越来越多市政绿化、工程工地使用绿色防尘网来降低施工过程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它们同时也组成了特别的“城市景观”。摄影师衡国良选择用无人机的视角拍下城市里的“绿地”,展现人们为整治环境所做出的努力,从一个“小切口”去关注环境问题,他希望通过镜头,能将一切往好的发展方向去引导。

2012年至2016年,我以摄影记者的身份奔波在全国各地时,每当飞机盘旋于京津冀地区的上空,我透过机窗见到的往往不是期待中的“美丽中国”,而是一片土黄色的天。从此我开始有意识地从航拍的角度去观察中国各地的雾霾情况,最终完成了《雾霾中国》这组摄影作品,并获得不少关注。此后,我一直聚焦这个领域,伴随着保护环境意识的提高,我注意到生活周围一系列治霾举措的推广,由此带来了《瞰见“非常绿”》这组摄影作品。


从“致霾因子”到“治霾绿网”

雾霾笼罩下的城市透着一股灰色的气质,面对这种影响人们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的坏天气,人们既无奈又忧虑,同时真切地意识到治理环境的重要和迫切。2013年,国务院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这是鉴于当前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而导致能源资源消耗、大气环境问题日益加重的现实,提出一系列有关大气污染防治举措的计划。众所周知,PM2.5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最主要的原因,除了诸如火山爆发带来的火山灰等自然源,城市建设带来的建筑扬尘、大规模的工业排放、垃圾焚烧以及排放的汽车尾气等人类行为会产生大量的PM2.5,并进一步加剧环境污染。

针对这些污染源头,“计划”中提出了“加强施工扬尘监管,积极推进绿色施工”等举措。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能将露天砂石堆、尘土飞扬的工地、拆迁废弃物等“致霾因子”覆盖,以防止尘土飞扬,减少空气污染的绿色防尘网应运而生,它们出现在城市中的一些施工现场,远远望去仿佛是突然冒出的一片“绿地”,比起正常的青草坪,这抹“绿”因过于鲜艳而显得有些突兀。2020年,当我在小区见证开挖的地基被罩上绿色防尘网、由黄土变“绿地”的瞬间,出于记录社会人文、关注环境问题的职业习惯,我感觉那一张张“网”或许能回答当下的我们是如何看待环境问题的,于是决定去寻找分散在城市各处的“绿地”。


以无人机的视角“瞰”见绿

在我所生活的城市西安,城市建设持续进行着,为此我特地选择了西安标志性的方位及地点,去记录周边那些大型城建、施工现场铺盖绿色防尘网的情景。为了能更全面清晰地呈现,我使用了无人机拍摄,这也是我将这组摄影作品命名为《瞰见“非常绿”》的原因。

拍摄时间从夏季到秋季,等待晴好天气,还要考虑城市单双号限行(这也是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改善环境的一种举措),抓住好时机就搭乘另外两位摄影师的车去寻找适合拍摄的地点。当无人机升上100米甚至500米的高空,它就是我的另一双眼睛,全景视野下我能清楚地看见那些绿色防尘网铺设的面积以及它与周边环境的位置关系;我也能清楚地看见在城市建设深入推进的过程中,我们为降低污染、改善环境都做出了哪些努力。

拍摄于秦岭北麓的沣惠渠渠首河道两岸的那张照片,绿色防尘网沿着河渠两侧铺设,就像两条蜿蜒的“绿河”,延伸至远处的似乎只剩一条细细的绿线,仿佛同旁侧的草地融为一体。不过这样的“融合”却是要打引号的,有可能是周围的土将防尘网掩盖了,也可能是网下有新草长出来了,两种猜想导向的结果并无明确的好坏之分,所呈现的是人们借助绿色防尘网来为施工现场降尘减霾的不同阶段,于我而言则是一次真实的记录。

在泾河大桥河堤北河滩,当我操控无人机以180°的视角俯拍当中的一处施工点,捕捉到了一幅抽象的“画”:裸露的黄土地占据了画面的二分之一,同另一半稀疏的草地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黄土地下方及四周则铺设着浅绿色的防尘网。画面中人的痕迹格外明显,包括一条条推土车压过的车辙、挖土时留下的一地坑坑洼洼,既像孩童随意涂抹的画作,又像是一道道疤痕。以俯视的角度,我感受到了施工方的确采取一些措施尽量降低施工对环境的破坏,这些方法或许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大家都在尽自己所能去改善和保护环境。


在拍摄时,扮演三种角色

作为一个关注环境问题的纪实摄影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会特别留意周遭环境的变化,遇到一些可能有大面积防尘网铺设的场地,我就会给自己发送定位,之后等待合适的时间去拍摄。我相信拍摄这些是有意义的,可能许多摄影师会偏好宏大、具有轰动性的题材,但我更倾向从一个“小切口”去展开一个具体的视觉叙事,以此表达态度、观念的转变。

当我在拍摄时,我扮演了三种角色:首先,我是一位参与者,环境治理人人有责,我参与的方式就是拍下那些治理环境的瞬间;当无人机升起时,我就要做一位理性的旁观者,通过照片去思考,为什么要推广绿色防尘网?广泛推行后,在改善环境的过程中能发挥多大的作用?最后我还应该是一位记录者,不仅仅是影像采集,还要通过文字对影像信息进行补充,为此就需要收集、关注治理环境的新动态。从《雾霾中国》到《瞰见“非常绿”》的这些年,我切实感受到雾霾天气有所减少,冬季能见到好天气的日子也是越来越多。这与城市绿化增加、推广使用绿色防尘网降尘、防霾等举措息息相关。

在无人机视角下的那些“绿地”亦是一种人为的“景观”,它是为改善环境污染而采取的措施,是一种被动形成的景象。假如雾霾没有这么严重,或许人们也不会想到用防尘网去应对,雾霾的存在,倒逼我们正视环境、正视现实并及时补过。

我也是在一次次的拍摄中,找到拍摄的意义:当无人机俯拍位于黄渠头附近一处在建商品房的施工工地,围挡巧妙地隔开了小区里的绿地庭院和工地搭设的人为“绿地”,形成了一种反差,或者说是一种讥讽。两者的形成都与人有关,形象却是截然不同的。我对此保持积极的态度,尽管人类的建设行为不会停止,但我依然相信这样的“绿地”会逐渐消失,最后它们可能变成真正栽种着花草的绿地,让它们变成真正的绿才是我们治理环境的最终目标。

从绿色防尘网这个“小切口”,我尝试去了解当下的人们对治理环境的态度,同时我也在思考另一个问题:这些绿色防尘网使用之后是如何处理,它们最终的流向是哪里以及是否有专人进行回收处理?这或许也是展现环境问题的另一个“小切口”,将来也许我会继续关注这个话题,从“瞰见绿”到追踪“绿的消失”。

 

获奖感言

我一共参加了五届台赛,选送的一些作品也曾经获过奖。我还组织报社的同事一起投稿。台赛举办至今已有十届,在摄影界的影响力逐渐增加,尤其在专业媒体中颇具好口碑。参与台赛的这些年,我也认识了不少的摄影师同仁,这也是两岸摄影师相互认识交流的平台,希望台赛能越办越好!

——衡国良

(高级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新华社、视觉中国、天丽镜头 签约摄影师)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