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许珊珊: 勤洗手,预防手足口病

来源: 2021-08-03 10:05

文/《台海》杂志记者 郑雯馨


作为一种全球性疾病,手足口病在我国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其中南方地区高发期主要集中在四、五、六月,北方地区高发期集中在七、八月。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统计,近年来我国手足口病的发病率为37.01/10万~205.06/10万,近年报告病死率在6.46/10万~51.00/10万之间。5岁以下的婴幼儿为易感人群,虽然大部分患者属于轻症,大约一周左右就能痊愈且预后良好,但日常的预防亦不可少。针对手足口病防治的话题,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许珊珊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手足口病传播性强,以轻症居多

春夏之交是手足口病的多发期,它属于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见急性发热出疹性传染病,潜伏期短,平均在3~5天,同时传播性较强,接触感染者所使用过的物件,毛巾、口杯、玩具、餐具及衣物等都容易引起感染,肠道病毒还会通过感染者的粪便、唾液和疱疹液等传播。5岁以下的婴幼儿因自身免疫力较弱,容易感染肠道病毒,加上在幼儿园这类群聚的场所,各种密切接触无法避免的情况下,一旦出现手足口病的感染者,其传播速度和范围自然也很大。

许珊珊介绍说:“在肠道病毒这个‘大家族’里,能够引发手足口病的病毒类型有很多,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EV-A71)。”因此想从根本上消除这种病毒是很难的,不同类型的肠道病毒引发的症状也不尽相同,而且症状的轻重还与个人免疫力相关。她还特别提到,重症和死亡病例多是由肠道病毒71型(EV-A71)引起的,需要格外注意。

目前手足口病根据病情轻重,主要分为三种类型:普通轻型的手足口病患者早期会出现发热、咳嗽、食欲不振等症状,同时在手、足、口等部位出疹。一般在口腔黏膜处出现疱疹或溃疡,在手、足部位为皮疹、丘疹和疱疹,其中皮疹周围会出现炎性红晕,疱疹内液体较少,同时表征是不痛不痒。重型的手足口病患者则会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诸如头痛、呕吐、烦躁、嗜睡、肢体抖动、肌无力、精神倦怠等。

至于危重型的手足口病患者则表现为心率和呼吸增快、血压升高、出冷汗、四肢末梢发凉等心肺功能衰竭前期的症状,倘若情况持续恶化,还会出现呼吸急促、口唇紫绀、咳粉红色泡沫痰或血性液体、血压降低或休克等症状。此外许珊珊还提到,少数患者还可能并发脑炎、病毒性脑膜炎、呼吸道感染、心肌炎等病症,一旦出现这些病症,救治难度就会加大。


切断传染源,谨记勤洗手

目前对手足口病的救治,并没有具体的抗病毒特效药,也不需要特别的治疗手段。据许珊珊介绍,一般说来,普通型患者主要依据表征对症治疗,“比方说孩子咳嗽、发烧之类的,就根据具体情况降温或是退热药物治疗;口腔长疱疹,可以用一些干扰素的喷雾去减缓症状。”家长和幼儿园老师需要注意的是,患者从普通型演变为重症手足口病的可能。一般而言,会有以下几种预兆:持续高温,服用退烧药后依然没有改善;精神倦怠、睡觉时经常出现肢体抖动。当发现这些症状时家长应及时就医进行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通过观察血糖、心肌酶、外周血白细胞指数是否过高,并结合临床症状判断是否为重症,及时救治就能提高治愈率。

许珊珊还提到,大约十年前还是有手足口病重症的病例,近年来基本都是普通型居多。这离不开人们对日常防护的重视,“手足口病属于丙类传染病,针对这类传染病,首要就是切断传染源,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勤洗手。”家长和幼儿园老师要引导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包括饭前便后洗手、碰触了多人接触过的物品后,要记得用肥皂或洗手液仔细冲洗;儿童的玩具和生活用具要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儿童忌食生冷食物和喝生水。

需要注意的是,成年人也可能患手足口病。虽然成年人自身免疫系统较成熟,一般能够自愈,但在与儿童接触当中,也可能将所感染的肠道病毒传染给儿童。因此看护儿童的成年人自身的卫生清洁也需到位,例如整理患病儿童的生活用品后也要记得洗手,减少病毒再次侵袭的可能。

除了切断传染源,打疫苗是保护易感人群的方式之一。目前EV-A71型灭活疫苗就是预防EV-A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适用于6月龄~5岁儿童,其基础免疫程序为2剂次,间隔1个月,且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不过目前该类疫苗不属于一类疫苗,家长可根据儿童的情况判断是否接种。


区分其他出疹疾病,做好个人防护

据许珊珊介绍,如今手足口病的发病率较从前下降了不少,反而是疱疹性咽峡炎的发病率有所提高。二者同属儿童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后者高发期也在春夏两季,病程一般为4~6日,从病因的角度来区分,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原体为柯萨奇A组病毒,临床表现和手足口病相似,高温、咽痛、食欲不振等;不同的是,手足口病在手脚、口腔会出疹,疱疹性咽峡炎主要是在咽峡部的黏膜上出疱疹,周围还有红晕,1~2日后易破溃形成小溃疡,因此患者常常表现为进食困难。

对疱疹性咽峡炎的治疗与手足口病的普通型一样,一般是对症治疗和病因治疗,因为目前同样没有特效抗病毒药物,假如患者发热可采用物理降温,食欲不振可采用适当补液,饮食以清淡为主,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和擦拭,同时要注意隔离患者,防止交叉感染。

除了疱疹性咽峡炎,还有一些儿童常见的出疹性疾病家长也需要引起重视并学会鉴别。比如幼儿急疹,6个月至1岁幼儿为易感人群,通常表现为持续高温3~4日后,在胸、后背及臀部出现小红色疹点,一般1~2日消退,没有后遗症。比如水痘,多发于6个月至5岁的幼儿,和水痘患者密切接触就容易被感染,通常表现为皮肤发痒,全身可见红色疹点,内含透明水液,感染一次后大多可终生免疫。一旦发现患病,要立即将患者隔离至疱疹结痂为止,日常看护要保持皮肤清洁,不要让患者将疱疹抓破,饮食上多清淡食物,有助于水痘消除,主动防护措施之一就是在易发季节前接种疫苗。

一般而言,这些常见出疹疾病的症状都较为轻微,一般无并发症且预后良好。只要儿童的看护人对这些疾病症状有一定了解,及时进行正确护理和就医治疗,基本不会对儿童的健康产生太大影响。至于日常防护,就牢记“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勤通风,晒太阳”的口诀。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