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心系南音,跨越海峡的传承 :寻访非遗南音台籍传承人林素梅

来源: 2021-09-29 10:11

文 / 《台海》杂志记者  郑雯馨



从马来西亚到台湾,再到如今定居厦门,南音文化工作者、非遗南音代表性传承人林素梅的人生轨迹一直与南音息息相关。从一开始单纯被南音的优雅所吸引而不断提升演奏水平,到主动肩负起传承南音的责任,她所期望的是让这门传统音乐在它的闽南故乡再次“发声”。


人物名片

林素梅,南音文化工作者、现任台北市两岸南管音乐推广协会理事长、“福建南音网”创办人兼总编辑。2021年2月获得福建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林素梅出生在马来西亚,来自故乡的乐声一直伴随着她。“当时我的大哥买过一些唱华文歌曲的卡带,我也算是听着华文歌长大的。”林素梅说,大哥还是带领她走上音乐道路的“领路人”,她学会的第一件乐器,就是大哥教的口琴,之后还跟着他学笛子,林素梅听母亲提过,“当时外公家里时常演奏南音,都是在巴生的同乡们趁着闲暇,聚在一起奏乐听曲。” 除了这样的“家庭南乐社”,当时很多“下南洋”的闽南人通常会在长居地集资兴建一个同乡公馆,既为了同乡之间能守望相助,也为日常休闲娱乐提供一个场所。当时一些永春同乡学过南音,有时还会在公所里演奏并指导同族的小辈,林素梅最初接触南音就是在马来西亚巴生的永春公所。


少时学艺寻名师

林素梅的童年和少年几乎都是在永春公所的南音组度过的,在她记忆中,那是一段快乐的时光,“当时有些同乡会把家里的小孩送到永春公所学南音,甚至专门雇了一辆巴士,每周日早上把孩子接来公所学习,中午还能吃点心,等到下午三四点再送回家。我那时候还不懂南音是什么,单纯就是觉得好玩,还有很多同龄人一起玩耍,学乐器时也没有压力,自然而然就学会了。”那时她最期待的就是在各种节日庆典时到各地表演,“尤其是中秋晚会,到处张灯结彩,特别热闹。”孩子们享受热闹的节日氛围,而对身在异乡的侨胞而言,能在传统节日庆典上听到来自故乡的南音,是一种精神的慰藉,也是他们与故土之间的牵绊。

虽然少年时期的林素梅尚未完全领悟到这份牵绊之情,但她对南音的兴趣却愈发高涨,“我觉得自己算是勤奋的学生,那时候看到别人学会了其他的乐器,自己就会更加努力练习,因为想更早学会新的乐器。”为此她先后跟随不同的老师学习:从启蒙老师李玉堂,到雪隆同安会馆的张鸿墙、彭应时、张启明、张启智等几位老师,学习唱曲和各类乐器;之后由马六甲乐师庄鸣凤指点二弦和三弦,来自新加坡的黄永权和李清楚指点洞箫和嗳仔。当她参加第三届东南亚南乐大会时,香港著名演唱家蔡美纯给她留下深刻印象,“蔡老师学过戏,她演奏四宝时搭配上戏曲动作,表演真的太美了,可以说是声情并茂。”于是她又拜了蔡美纯为师,学会了四宝。

1989年,林素梅决定前往台湾读书,原本是理科生的她到了台湾的大学不久就转入中文系,对此她的解释是:“中文系有一些涉及声韵、训诂、曲牌以及民间文学的课程,对我日后演奏和研究南音都有帮助。”当时知名南音演奏家卓圣翔也在台湾,林素梅求学期间还跟随他专研曲牌和指谱。1996年,林素梅从台湾高雄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并获文学学士学位,她并不止于南音演奏者这单一的身份,而是思考从演奏、教学及出版等不同面向去推广和传承南音这项传统艺术。

在台湾求学期间,林素梅所感受到台湾当地的南音氛围是“反差强烈”:一方面,台湾民间的南音演奏相对保守,严格遵循传统的规制,尤其在一些宗祠寺庙,用于祭祀场合的演奏更是如此;另一方面,台湾的一些南音团体尝试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譬如将南音与剧场结合,以及如同台湾南音名家陈美娥创办的“汉唐乐府”,以古代音乐创作新的乐舞形式,将南音推向现代舞台。林素梅觉得,自己所理解的传承是另一种路线,“我想以社区为基础,进行南音的普及和推广。”

 

定居鹭岛传雅乐

这一想法最终也在厦门实现了落地。2006年,林素梅选择定居厦门,她说:“闽南地区的南音氛围还是挺不错的,也有许多民间高手可以交流;而且厦门地理环境优越,无论是去台湾、马来西亚还是去泉州采买南音乐器,交通都十分便捷;厦门也是闽南文化的中心之一,越来越多台胞、侨胞选择来此发展,这样也有助于南音的推广与交流。”

2018年,一个由中国音乐学院和南音界专家组成的团队,致力于南音教学、演出、创作和交流的跨文化平台“南音泥土计划”正式启动,中国音乐学院厦门校友会的创会会长吕韶风是计划的首倡者,而林素梅作为传习老师之一,走进了翔安欧厝这个有着百年南音传统的村落。她说:“欧厝原来也有南乐社,距今大约300多年,当地一些老人家对南音也很了解,所以他们很愿意让家里的孩子来我们这里学习。”

从翔安欧厝的南音公园旁的阶梯往下走几步,就能看见“南音泥土计划”的传习教室。每逢周末,一些住在欧厝附近的小朋友背着琵琶来这里学习南音,为了推动“南音泥土计划”还邀请了台湾南音名家卓圣翔和他的学生罗纯祯一同担任传习老师。当记者前来拜访时,一群穿着汉服的小朋友正抱着琵琶端坐在椅子上,随着卓圣翔老师一拨弦,大家旋即开始了一曲《梅花操》的演奏,“我们这里的授课不以比赛为目的,而是希望大家能专注在音乐上。”林素梅觉得当下一些南音比赛过于强调舞台效果,忽略了南音本身的音乐性,“乐器才是南音的根本和基础,南音属于古代雅乐,它不是那种热闹的音乐,而是修养身心、平淡自然的乐声。”

说话间,林素梅走向教室另一侧,指导两位小学员指法。不是出于考试、比赛等功利性目的学音乐,她们看起来格外放松和愉快,单纯为了自己弹奏出好听的声音而高兴,在这间教室度过的时光也会成为她们童年美好的记忆之一。虽然这样的“传承”很可能随着这些小学员升学之后无奈中断,但林素梅依然坚持教习,“哪怕她们以后不会把南音当作职业,也不需要去想能不能靠南音谋生的问题,只要能在学南音的过程中,体会到音乐的美就好了。”

 

传承之路漫悠悠

2021年,林素梅获评福建省第五批省级非遗南音代表性传承人,其实在得到这个称号之前,她就一直走在“传承”的道路上。除了担任“南音泥土计划”的传习老师,在2006年来到厦门之际,她就着手策划“福建南音网”。建立这个网站的初衷,源自她曾经的经历,“在论坛盛行的年代,一些南音爱好者常常会发帖分享南音相关的资讯,长期下来资料繁多且无序,不方便查阅。”有鉴于此,林素梅萌生了开设网站的想法,她说:“南音也需要数字化,希望把福建南音网打造成为数字南音资料库,将有关南音的乐理、乐谱、曲子、视频、理论等进行系统的分类汇总,以便更好地查找、储存和完善资料,成为一个资源共享的友善平台。”

将南音数字化顺应时代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一些弊端。比如当学习南音的自由度提高后,专业度是否能得到保证?“从前南音馆阁都有驻馆老师,现在大家可以从网上找到教学视频自学,很多时候就学得不够扎实,或者不知道自己所学究竟对还是错。”从传承的角度来看,并不是一个好现象。

在思考如何让南音在现代社会重新被认识时,有一种观点是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创新,由此出现了将南音与不同的现代音乐形式相结合的创作。对此林素梅持保留态度,她担心,当一些仅仅了解皮毛的人只追求好看的形式,而盲目创新时,反而会损害南音本身。“南音最重要的就是它的艺术性,如何既保持艺术性又提高传播,是传承中较难的部分。”

为此林素梅长期进行的另一项工作就是录南音,她与卓圣翔老师合作录制了很多南音曲目,比如《南管曲牌大全》 《唐诗宋词南管唱》 《现代诗词南管唱》等,这一项庞大的工程至今仍在进行中,在她看来,“从前那些高难度的曲目是南音最精华的部分,如果现在没有将它们录下来,那么等老一辈南音演奏家离去,这些曲目可能就失传了。”这几年,林素梅还向晋江金井的张东亚老师学习南音的“法路”,即特殊的演奏技法,其中很多都已经濒临失传,“我现在和张东亚老师一起整理他的老师留下来的技法,希望将来能够再度传播。”

少时的林素梅可能还不明白南音对迁居他乡的闽南人意味着什么,当她自己历经迁徙,在东南亚、台湾各地见到坚持传承南音的那些人,心中逐渐有了答案,她说:“我回来为南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尽力,也算是一种回馈和反哺。”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