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漫话宋江阵:英雄齐列阵,锣鼓兴武魂

来源: 2021-09-29 10:34

文 /《台海》杂志记者  郑雯馨



宋江阵源起闽南沿海,起初出于传统聚落的防御所需,之后逐渐演变为宫庙祭祀绕境活动中最激动人心的艺阵表演,之后随着闽南籍移民前往台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闽台两地的宋江阵在表演形式、武术招式、阵法队列等方面都有不少相似之处,足以证明彼此之间的渊源。



“泉中元后数日,大赛神像,妆扮故事,盛饰珠宝,钟鼓震鸣,一国若狂。”据《闽书》记载,闽南地区每逢岁时节庆往往会举行盛大的游乐活动,各种娱神娱人的表演令人眼花缭乱。在艺阵游行队列中,有一类是扮演《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随着急促的锣鼓声,“宋江”挥舞大旗,紧随其后的是“三十六天罡”与“七十二地煞”悉数登场,各自挥舞手中兵器,一展拳脚;之后随着锣鼓声变奏,各路“英雄”组成各种阵型模拟攻城,时而如长蛇前行,时而如呈“8”字形穿绕,最后通常以“关胜”舞大刀收尾,这种场面宏大、气势磅礴的阵头表演即为“宋江阵”。

 

从武艺,到娱神

宋江阵又名“套宋江”,相传最早流行于明末清初的闽南沿海地区,一说当地因苦于倭患而多习武之风,村镇自发组织武装队伍,组织乡民练兵布阵以保卫乡里,宋江阵的雏形逐渐形成。之后一些响应郑成功“反清复明”的义士以《水浒传》里的英雄为榜样参与作战,结合了武术拳法和作战阵法的列阵形式被冠以“宋江阵”之名。随着“反清”以失败告终,那些身怀武艺的义士流散于闽南民间,原先用于作战的宋江阵也出现在迎神庙会的队列中,在不断演化中,逐渐形成如今流传于闽南、台湾地区的传统民俗文化。

宋江阵从最初保家卫国的“工具”到作战的阵法操演,再到如今更多地出现在祈福娱神的庆典场合,其自身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比如一些专业术语也体现了宋江阵与庙宇神明之间的联系,以高雄内门乡的宋江阵文化为例,“团练”指的是在庙前召集队伍训练,同时还有娱神的意味;“过埕”指的是队员带上贴着符箓的兵器以此跳过谢篮,前往本次主办的宫庙进行完整表演后请神明验收;“谢馆”顾名思义,就是前往宫庙祭拜,感谢神明对此次顺利表演的庇护。

宋江阵与宫庙活动的搭配,为闽南人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热闹,人们通过观看表演,理解其中所蕴含的“忠义”“勇敢”之精神;一支由二三十人组成的宋江阵队伍,步调一致地操练兵器,营造出浩然正气,亦会感染观者的情绪,联想起曾经团结一致,共同抗敌的情景,也会加强族群之间的认同感与凝聚力。再加上宋江阵的原型多为忠勇双全的英雄好汉,人们也企望借助英雄的气势,能够驱邪祈福,守护一方平安。

 

上图:宋江阵表演中所使用的兵器之双斧。 中图:宋江阵表演中所使用的兵器之双锏。下图:宋江阵表演中所使用的兵器之双刀。


习武者,行军阵

流传百年的宋江阵在形式和流程上都历经了多次变化,基本流程分为:布城、发彩、开场、行阵、单人表演、对打演练、舞狮、四面大盾和刣狮。布城即布置场地,通常用一条长布与竹竿做成屏门,象征城门或寨门;发彩指向祖师爷宋江行礼,据说这样能保佑操演安全;行阵是表演的重头戏,随着表演人员尽数出场后就开始演示各种阵法,常见的有:黄蜂结巢、四梅花、连环套、跳四门、长蛇阵、环螺阵和八卦阵。

其中八卦阵是最大的亮点:表演人员每四人一组,一位手持刀与盾,另外三位手持棍棒,先三对一过招;之后分成刀盾与棍棒、棍棒与棍棒两两过招;接着进行队列变换,根据鼓点进入集体循环对打阶段,整个过程表演人员的动作迅速多变又整齐划一,充满了力量感。

行阵之后的单人表演及对打演练属于武术展示环节,表演人员手持不同的兵器各显神通,舞刀弄枪、扬鞭耍棍,展现个人的武术功底,观者从中还可以想象当年那些武艺高超之人的风采。表演最后的一个高潮是刣狮,正式表演时,由一人手持单刀与舞狮表演者上演一场“搏杀”,其间舞狮者要不断翻腾扑击,持刀者要与之缠斗,最终将其“击杀”,“狮子”伏地不动直到一位“道士”上前摇铃做法,“狮子”才慢慢重生。这个表演往往迎来观者的欢呼,整出表演在热烈的气氛下收尾。

宋江阵主要内容分为武术表演和阵法操练。武术表演既是闽南地区“尚武”之风的遗存,也展示了闽南地区多样的武术源流。据史料记载,明代即有善技击之“永春兵”,《明史·兵志》中也有记载“漳泉人习藤牌”,闽南地区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拳种在各地宋江阵中得以保存并发展,譬如泉州多见太祖拳、五祖拳、白鹤拳,漳州多为太祖拳、厦门则以五祖拳为主,且宋江阵中的武术师傅多以南派拳术为主,他们将从武馆学来的武术融入宋江阵的表演中,使其兼具观赏性与力量感。

除了拳法,宋江阵中各类兵器也展现地域特色,除了传统武术用的长矛、青龙刀、大斧、单双刀、单双剑、戟、钩镰枪、双铁鞭、齐眉棍、二丈二旗牌刀等,一些农具也作为武器在表演中使用,比如单人表演中就有“弄锄头花”,用锄头进行打斗,其主要招式有“撞”“扫”“勾”“戳”“带”,同样具有观赏性,而且也很契合早期闽南地区以务农为主的乡民选择农具为武器去抗敌的设定。

与兵器相对应的还有乐器。乐器在宋江阵的表演中起到指挥的作用,锣、鼓、钹是最常见的组合。在没有语言沟通的情况下,根据乐器的急缓和变化来协调整个阵队的节奏和动作,安排表演流程,同时音乐也会起到调动表演者和观者的情绪的作用。


有活力,有创意

宋江阵自明清时期传入台湾之后不断发展壮大,同样经历从乡间民众锻炼武艺转变为配合寺庙进行娱神庆典活动,如今已然是台湾地区规模最庞大的民间表演艺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属于高雄内门乡境内的宋江阵。内门被誉为“台湾艺阵之乡”,其中宋江阵队伍就有20多队,之所以如此兴盛,一方面承袭明末清初时郑成功军队的尚武精神,一方面源自当地乡民为了抵御外敌而习武列阵的历史背景。

相较于闽南地区的宋江阵,台湾宋江阵的发展更为活跃,无论是日常训练还是组织活动都优于闽南。尤其是一些归属宫庙的宋江阵队伍,有条件组织长期、定期的练习,加上每年各类神明诞辰日,也进一步提升宋江阵的功能性。比如内门紫竹寺每逢观音佛祖诞辰,都会举办长达一周多的庆典活动,归属该寺的宋江阵队伍需要在绕境、阵头串演等场合出场表演。近几年,台湾的宋江阵还陆续前往闽南进行交流切磋,比如在厦门举办的“闽台宋江阵民俗文化节”,每年都吸引众多闽台宋江阵队伍前来参加,双方在认识到两岸传承同根同源之外,彼此间亦相互借鉴,完善各自的宋江阵表演形式。

2001年,内门宋江阵被列为台湾12大节庆活动之一,更是将宋江阵文化与旅游挂钩,助推其发展,尤其是从2005年开始举办的“大专院校创意阵头比赛”,召集台湾各大高校的宋江阵队伍以创新的形式演绎宋江阵,让这门传统与年轻人接轨。台湾的宋江阵传承还以校园为基点,尤其在宋江阵文化浓厚的中南部,催生了不少校园内的宋江阵社团,有了年轻一代的加入,台湾宋江阵的传承不绝,同时不断顺应时代潮流,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创新形式。


参考文献:

1、张银行、郭志禹、邱瑞琅、杜舒书《闽、台地区“宋江阵”的比较研究 ———以福建闽南和台湾南部地区为例》

2、丁聪辉《闽南“宋江阵”对台传播及其发展》

       3、吴慧颖《闽南民间游艺的文化解读——以宋江阵为例》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