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乡音尤在,乡情不绝 寻访非遗闽南方言吟诵台籍传承人蔡金安

来源: 2021-09-29 10:47

文 / 《台海》杂志记者  郑雯馨


蔡金安喜欢将自己称作“信鸽”,十多年来往来两岸推广闽南方言的初衷,只是不忍心看到闽南方言在以普通话为主导的当下逐渐消失。他本人也从闽南方言吟诵中收获了不少感动和对闽南文化的认同感,他相信,闽南方言的推广能够促进两岸之间更多的文化交流。


人物名片


蔡金安,台湾学者、台南安平文教基金会荣誉董事长。2021年2月,获得福建省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南方言吟诵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乡情宰样好,让我说给你。民风还淳厚,原来是按尼。汉唐语如此,有的尚迷离。莫问东西晋,桃源人不知。”林语堂在《方言五言诗》里使用的闽南词汇想来在闽南地区长大的人都不陌生,闽南方言的魅力之一在于其存继了“唐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都还保留了古汉语的痕迹,尤其当人们用闽南方言吟诵唐诗时,更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其音韵之美。蔡金安正是在经年累月的方言吟诵中,愈加感受到闽南方言的乐趣,更坚定了他推广闽南方言吟诵的决心。

 

熟悉又陌生的方言

提到闽南方言吟诵,蔡金安总会不由自主地吟唱起几句古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用闽南方言读出来的《将进酒》声声铿锵有力,富有韵律。在两岸推广闽南方言这些年,他一直选择用吟诵的方式,让听众对闽南方言之美有直观的感受,不需要多余的言辞,只要现场听过蔡金安用闽南话朗诵古诗词,大部分人都会对闽南语有新的认识。促使蔡金安注意到闽南方言并决定推广闽南语的起因,与一位台湾诗人所创作的闽南语诗歌有关。

在台湾长大的蔡金安说着一口地道的闽南语,但是他坦言,当时闽南语在台湾更多是一种方言,社会主流还是以普通话为主。“一般都是家里或邻里之间对话以闽南语居多,像学校和工作场合大家还是习惯用普通话交流。”无论是读大学时,还是成为老师后,蔡金安发现在校园内几乎很少听到闽南语,台湾的年轻一代对闽南方言多是一种“熟悉又陌生”的状态,他有些无奈地说:“像我儿子、孙子这一辈,闽南语就说得不是很好,因为学校里既没有教闽南语,也不会用。”

当时台湾有位黄劲连诗人原本用汉语写作,后来开始尝试用闽南语创作诗歌,以此推广闽南文化。蔡金安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接触了黄劲连推动的闽南语文学营,在那里他亲身感受到闽南方言诗歌的魅力,意识到闽南方言所承载的闽南文化。于是他决定投身于推广闽南方言的工作。他通过出版相关的教辅、文学书籍,创办报纸杂志在社会上积极介绍闽南方言。

台湾民间也逐渐意识到闽南方言的意义,在台湾一些专家学者的推动下,从2001年起,闽南语教学进入台湾的各大中小学,目前台湾大部分小学有明确规定:每周至少安排一节闽南方言课。据蔡金安介绍,学校对教授闽南语的老师也有专业上的要求,“老师必须先学会使用闽南语音标,学会唱传统闽南语歌谣,还要参与教材的编写。这些都有计分,只有修够学分、获颁证书后,才有资格负责闽南语课程的教学工作。”

用古音吟唱古诗

     在蔡金安看来,台湾经过十几年的闽南语校园普及推广,其发展比较顺利了。社会上对闽南方言的接纳度也有所提升,比如在闽南语文学领域,从戏剧、小说、散文、现代诗等不同文学体裁都出现了相关的作品,越来越多作家尝试用闽南语创作,这些“小众文学”在台湾社会也获得了不少受众的认可。

然而回想最开始为了让校园的教育者接纳并自觉传授闽南方言,还是费了不少心力。由于此前普通话一直是主流用语,想让闽南方言在校园内流行,除了师资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让大家了解闽南方言的特别之处。蔡金安在多年推广闽南方言的过程中,逐渐感受到:“闽南方言是闽南文化最重要的载体,而且是古汉语的‘活化石’,它有很多读音跟唐朝那时候是一样的,所以用闽南语读唐诗,更能琅琅上口,韵味十足。”

用闽南方言吟诵古诗词,是蔡金安在推广过程中的又一尝试。据他介绍,中国古诗词吟唱的高峰在唐宋时期,同时也是中国诗歌创作的高峰期。那时候的人所用的语言正是古汉语,而闽南语正是唐朝时期的“官话”,因此用闽南语朗诵古诗词,更容易记忆,并且贴合古诗词的意蕴。为此他专门收集了300多首唐诗,根据闽南方言的平仄、押韵等进行编曲,带来了特别的听觉享受。他又陆续创作闽南儿歌,如今已积累了近500多首。

他根据自身经验总结了吟诵时的一些诀窍和方法,被闽台两岸的学者称赞是“蔡氏吟诵法”,对此他很谦虚地表示“其实算不上是什么‘法’,我只是因为接触这方面久了,加上了解闽南方言一些节奏、韵律的知识,在朗读时突然就会有‘这样发声比较好’或是‘用这个调子读会更好听’的领悟。”往常人们用普通话读古诗,往往会遇到“不押韵”的情况,但其实是因为押的是古汉语的音韵。蔡金安在研究吟诵时还发现,可以尝试用不同曲调来吟唱,“如《长干行》是宜兰酒令,《春晓》是鹿港调,《朝发白帝城》是天籁调,《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歌仔戏调等等。”

蔡金安将自己所领悟到的这些,在台湾的一些闽南方言朗诵会上分享,同时他也意识到,闽南地区应该同样能领悟到方言吟诵之美。从2007年起,他前往厦门推广闽南方言,一开始让他感到忧心的,是这里的方言气氛低迷。“我发现如今闽南年轻一代当中,会说闽南语的不多,大家对方言的热情也不高。”于是他开始接触闽南当地一些研究方言以及闽南文化的学者,思考该如何在闽南推广闽南方言,才更容易被大家接纳。

 

方言推广从校园做起

蔡金安选择的方式同样是以闽南方言吟诵的形式,对象则以闽南地区的中小学校为主。对此他的理解是:“我觉得推广方言,还是要真的读出来才有感觉。你跟大家说闽南语如何如何好,都不如现场读一段。因为闽南语音域甚广,有七声八调,本身就是音乐性的语言,用吟唱的方式不仅可以加深对诗词的记忆,而且吟唱过程中有美的享受。”2008年,首届厦门市闽南文化夏令营开营,这是两岸首次合办闽南方言推广活动,其中少不了蔡金安的四处奔走、联络两岸的闽南文化专家。更多的时候,他将目光投向校园,因为他觉得:“闽南语要传承,还是得从年轻一代抓起,让他们从小就接触这个语言环境,才会产生感情,也比较有学习的动力。”

为此他积极参与进校园的活动,曾经应邀前往泉州培元中学、泉州一中、泉州五中、泉州七中举行闽南方言的讲座。当学生听到他用闽南方言抑扬顿挫地朗诵古诗词时,大家都深有感触,虽然他们当中有些人已经不太会说闽南语,但听到熟悉的乡音念出来的古诗,感觉更押韵了。蔡金安还推动建立两岸校园之间交流机制,目前泉州的一些学校已经同台湾的几所中学建立了联系,借鉴台湾的闽南语推广经验,加强泉州地区闽南语的保护与传承。而在厦门海沧,“闽南方言与文化进校园”的工作也持续了多年,海沧区教育局还邀请一些闽南方言的专家前来开展培训课程。

在蔡金安看来,要想真正保护和传承闽南方言,除了培养年轻一代的兴趣,对闽南语教育人才的培养也很重要。关于这一方面,闽南地区还处于起步阶段,而台湾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闽南方言教学方面的教育人才储备充足。蔡金安提到,自己认识很多具有多年闽南语教学经验的人,他也乐于充当媒介,介绍他们到闽南参与当地的闽南方言传承与推广。

不知不觉,蔡金安往来两岸推广闽南语已过了十多年,其间并非一帆风顺,也曾遭遇过挫折,同时也结识了不少同样致力于推广闽南文化的专家学者,这两年受疫情影响,蔡金安在厦门的一些活动暂时停止,不过他还在台湾继续有关闽南语推广的工作,目前他正在用闽南方言录制词曲,他计划将录制两千多首,通过这种方式保存闽南方言以及一些传统的曲调。每当有人问他为什么能坚持推广闽南方言这么多年,他的回答都绕不开对闽南方言的深厚感情,虽然他说自己接受的是普通话的教育,但对于“乡音”始终有割舍不了的情怀,而且,他始终坚信两岸闽南语同根同源,“闽南话是闽台两地共同的语言,语言的交流更能增进两岸的文化认同感。”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