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集美大学美术学院讲师李炯毅: 绘画如绘心,心安即是家

来源: 2021-12-03 09:37


文/《台海》杂志记者 张铮  图/受访者提供

如果没有遇到那个山东姑娘,如果不是集美大学当年正招两位美术老师,李炯毅不会来到厦门。但缘分这个东西妙不可言,连李炯毅自己也没有想到,集美大学龙舟池畔的湖水漪漪,他就在此处找到了心中寻觅的安定与纯粹。

李炯毅,台湾台北人,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专业博士,2015年进入集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担任讲师。中华文化管理协会两岸文化经济交流委员会理事、全国台联两岸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研究员。

 

2015年,李炯毅拿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专业博士学位,同年,他来到集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任教,成为集美大学第一位台籍老师。在大陆,他醉美于祖国的山川湖海,用纸笔画出了他眼中的大美嘉庚。这些年来,他见证了大陆的飞速发展,回想9岁那年的他站在黄浦江边看到的施工场景,仿佛还在昨天。能让兴趣成为工作,李炯毅由衷感叹“我很幸运”。对于李炯毅来说,集美大学给予他的,不仅是生活上的帮助与照拂,还有心灵上的安慰与归属。

 

来厦门,来对了

1991年的暑假,李炯毅随着父母来到上海探访亲友。年仅9岁的他站在黄浦江边,看着一座座高高的塔吊和工厂,他只觉得有趣。“后来我才知道,我见证了一个奇迹的诞生。”虽然儿时的记忆已经模糊,但将今日的浦东新区与当年塔吊林立的建筑工地作联想,李炯毅仍旧感到不可思议。

但李炯毅与大陆的渊源,还要比这“一面之缘”更加深厚。他的先祖李伟光(原名“李应章”)因不堪日据的殖民统治,于1931年从台湾逃到厦门,在鼓浪屿泉州路开设了神州医院。1934年底又到了上海。

李炯毅一家与大陆亲人们一直保持着联系,学生时代的李炯毅就常常听亲人们说:“大陆很好,发展前景也很好,你们快回到祖国来吧。”因此,李炯毅从中国文化大学硕士毕业后便前往北京,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攻读中国山水画创作专业博士。

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李炯毅遇到了意中人,他被这位来自山东烟台的北方姑娘深深吸引。不久后,两人坠入爱河,商量毕业后的去处。“我们希望能在同一所学校里面教书,无奈遇到的多是只招一位美术老师。或许是缘分使然,刚好集美大学招两位老师,一位山水画专业,一位人物画专业,与我们的诉求不谋而合,于是我们就来到了厦门。”李炯毅说。

随着大陆各项惠台措施的颁布和落地,李炯毅发现身边的来自台湾的朋友也越来越多了,自己也是各项惠台措施的受益者。工作上,“惠台31”措施提出,鼓励台湾教师来大陆高校任教;台籍教师可以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艺术基金等各类基金项目,一样也不少;台胞还能加入经济、科技、文化、艺术类专业性社团组织、行业协会……种种便利,让他十分安心。

李炯毅是集美大学第一位台籍老师,同时也是集大目前唯一的台籍在编老师。“时间和地点,都让我感到一切刚刚好。厦门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居民素质普遍较高,是个宜居的城市。我来到厦门的时候,针对台胞的政策已相对明确和完善,我和太太都感觉来厦门来对了。”尤其是厦门出台的“惠台60”中规定,在厦门居住满一年的台胞可以在购房资格、按揭贷款、住房公积金等方面享受和厦门居民同等待遇,这条消息让李炯毅夫妻俩兴奋了很多天,直说“终于可以在厦门有个实实在在的家了!”

李炯毅表示,之所以愿意长久在此发展,一方面是看重大陆在学术界发展的潜力,另一方面是希望能更加稳定。“在编”给了他很大的踏实感和归属感,就像一艘在风雨飘摇中的小船找到了停泊的港湾。

将山水“真”与心中“美”相融 

李炯毅的父亲是一名酒店建筑设计师,他一直希望李炯毅能继承他的衣钵。但生性自由的李炯毅偏偏对死板的线条并不感兴趣,反而爱上了中国画儒雅、随性的“士气”,尤其是山水画的洒脱飘逸,让他感到深深的着迷。“建筑师的线条每一根仔仔细细、很稳定,是要撑起全人类重量的。而我喜欢的,是在挥毫泼墨间抒发自己心中的想法。”李炯毅说。

用旁观者的身份去感知世界,在现实的基础上再创作,这需要绘画者对自然有很深的感情以及很强的观察能力。这不仅需要天赋,还需要时间与耐心。李炯毅认为,观察是绘画很重要的一环,只有充分了解对象,才能画出有感染力与生命力的作品。

2019年,李炯毅的厦门市优秀中青年个人文艺资助项目《大美集美——笔墨画嘉庚》在集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美术馆开办了为期10天的展出。这组作品在中共厦门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李炯毅筹备近一年,共创作了接近70幅画作。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李炯毅用了将近半年的时间搜集嘉庚建筑的相关资料,了解背后内涵。在集美大学图书馆里,李炯毅广泛阅读了嘉庚建筑的设计理念、历史背景、精神内涵等,以及陈嘉庚先生的个人传记。“绘画最重要的就是传神,而不只是形式上的‘像不像’。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在论画时,常引用嵇康的诗句‘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意思是描绘乐师弹奏乐曲时的动作姿态还比较容易,而要描绘乐师远望天空飞鸿的神态及其此时的思绪则比较困难。”

集美学村、龙舟池、天马山、集美行政中心群楼、嘉庚故居……集美的代表性建筑群在李炯毅的画笔下,一一跃然纸上。乍一看《大美集美——笔墨画嘉庚》,“穿西装戴斗笠”的嘉庚建筑散落在远山近水丛林间,这似乎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但细细品味起来,又显得那么自然、和谐。在李炯毅看来,绘画绝不是对现实场景的复刻,他指着身边的集美龙舟池比画起来:“就好比我画这座龙舟池,我一定不是把它画得方方正正的。我可能觉得这里需要凸起来,那里需要收进去。这里太空了,需要把那里的两棵树挪过来。此处需要站两个人,那么我就会画上两个人。”几乎不带思索,李炯毅就迅速地构思了一张“龙舟池图”。

在创作《大美集美——笔墨画嘉庚》系列作品时,李炯毅常常带上速写本,来到集美的标志性嘉庚建筑旁开始写生。有时候也会把画架直接搬到建筑旁,直接就开始创作。因为创作时需要全身心的投入,所以往往早上开始创作,一画就是一天,连饭也忘了吃,可谓废寝忘食。

关于沉浸于画作的状态,李炯毅提到了欣赏画作的最高境界——卧游。南北朝时的宗炳曾说:“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意思是通过观览画中山水而达到云游四方、澄怀观道的目的。“不管是大山大水,还是一草一木,都可以通过画作触动心灵最柔软的地方,这种体悟就是对艺术的感动。”李炯毅表示。

这种对生活情趣与意境的感悟,也是李炯毅的不懈追求。“我喜欢表现山峦间有空气流动的空间感,山石树木皆从自然界中寻找灵感,以自然的形态,用传统的笔墨,寻找当代的形式,追求将自然山水的‘真’与我心中的‘美’相融合的境界。”

01>李炯毅画笔下的集美中学南熏楼。

02>李炯毅画笔下的集美大学财经学院。

 

胸有万千丘壑万般情

多次被评选为“学生最喜欢的老师”“十佳优秀教师”的李炯毅,在同学们眼里是个幽默、细心、温暖的人。李炯毅所指导的研究生雯琳告诉《台海》杂志记者,有时画国画的班级里特别安静,人容易犯困,李老师总是能变着花样活跃课堂气氛,“记得老师有次分享他在台湾读研的经历,学校在山上,清晨雾气缭绕,早上窗户开着,雾气飘到教室,感觉仙气飘飘,讲课的老师一回头,学生都没了,因为学生都被蒙蒙的雾气淹没了。”原本昏昏欲睡的同学们脑海中浮现出画面,一下子被李炯毅的幽默感所逗乐,瞌睡虫也无影无踪。

“一个徒弟半个儿,我对学生也是这样。不管是学术还是生活,我都会给予他们尽可能地关心。”李炯毅说。在这一点上,李炯毅的学生们都深有体会,同学们基本没见过他发脾气。李炯毅的学生张雪芳表示,“暑假去敦煌旅游,李老师特地提醒一些注意事项,再三叮嘱我注意安全。老师的细心让我很感动。”

学生们的刻苦与认真,让李炯毅备受感触,“尽管大陆人口众多,竞争激烈,但总体来说大家都在一个优良的社会循环之中,年轻人拥有广阔的平台和发展空间,人人都有机会发挥个人价值。”看到学生们积极向上的状态,毕业后找到理想的归宿,是他最欣慰的事。

“我是少有的能将兴趣变成工作的人。”对于现在的工作状态,李炯毅感到十分满意。他喜爱在静谧的清晨里创作,安静的氛围会让他更容易进入“胸有万千丘壑”的状态。每天早上六点到十点,是他属于自己的作画时间,每天皆是如此。由于工作与爱好的关系,他基本上去遍了每个省份。时间充裕的时候,他会选择去比较远的寻找美景。周末时,他会开车到城市周边走走看看,福建省内的山川水景,许多都在他的笔下跃然纸上。

“北方的山体大多岩石裸露,如黄土高坡;南方的山体大多植被茂密,如武夷山脉。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感动,当沉浸在自然中时,是一种享受。”李炯毅说。

 

李炯毅(前排左三)与学生们的合照。

 


师者说

1一个徒弟半个儿,老师对学生的关心不仅体现在学业上,还体现在生活中。

2.用传统的笔墨,寻找当代的形式,将自然山水的“真”与心中的“美”相融合。

3.“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绘画最重要的就是传神,而不只是形式上的“像不像”。

 

学生说

本科就读集大,对李老师在山水国画领域的专业性早有耳闻。硕士阶段有幸在李老师的门下,发现他还特别温暖细心。我是国画零基础,但他经常鼓励我,课后会发他自己示范的国画视频给我,让我很感动。

——集美大学在读硕士 张雪芳

 

李老师风趣幽默、为人和善,班级里的同学都很喜欢他。偶尔他也跟同学聊聊台湾的一些趣事,和同学都特别聊得来。在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中,我们能够体会到老师学识的广博,加大了我们对于学习国画的热情和兴趣。

——集美大学在读硕士 李雯琳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