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闽南师范大学副教授李姿莹: 沉醉于闽南文化的原乡

来源: 2021-12-03 10:01

李姿莹(第一排左一),台湾高雄人,台湾成功大学中文系博士,2018年到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现为副教授,中国民俗学会会员、漳州市台联特邀理事。


文 /《台海》杂志记者郑雯馨  图 / 受访者提供

在福建高校任职的台籍教师群体中,占多数的还是男性,因为考虑到职业规划、家庭等方面,女性台籍教师在考虑是否赴闽执教时,需要顾虑和衡量的因素更多。对李姿莹来说,到闽南师范大学任教是她人生非常重要的一个决定,而当初牵引她来到这里的,除了对闽南文化的热爱,还因为一段奇妙的姻缘。

“世间会有温柔的风,安慰你的胸口。不要害怕,不必泪流,我们在你的身后。”2020年2月13日,一首名为《等待花开》的防疫公益歌曲陆续出现在各网络媒体平台,词曲创作者分别来自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台籍教师李姿莹和艺术学院的教师张琨琨,她们以这首歌对奋斗在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致以敬意,并鼓励受疫情影响的千万同胞团结一致。出生于高雄的李姿莹已经在漳州生活了三年多,回想起自己和漳州这座城市的缘分,往事一幕幕在眼前闪现,依然鲜活而动人。

 

因人而爱城,因城而爱人

李姿莹从小在高雄长大,在耳濡目染之下对闽南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继而读大学时也选择闽南文化作为研究领域,2013年她以学生的身份参加闽南师范大学主办的海峡两岸青年闽南文化研习营,“当时我是抱着调查研究的心态来的,想感受闽南和台湾之间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她还记得当时参观了很多地方,包括林语堂纪念馆、东南花都、云水谣、鼓浪屿等地,最期待南靖土楼,当她真的站在土楼面前,发现那里超乎想象,“我原本以为那就是一栋土楼而已,没有想到数量这么多,占据了很大的面积。”漳州古城也给李姿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还未重修的古城依然保留着古早之味,有许多传统小吃和民俗风情令人目不暇接。

在那一周的活动里,李姿莹除了对漳州有了新的认识,还认识了正在闽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读书的徐雁飞,这个礼貌、贴心还有一点木讷的男生给她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他是当时的随车导游,带着我们到各地参观,讲述闽南人的故事。”临别之前,徐雁飞还邀请李姿莹将来去他的家乡诏安做客,并约定到时候请她吃一碗猫仔粥,两人互加了微信后,李姿莹返回台湾继续学习,在忙碌的间隙通过微信分享各自的生活,“那时候我们在微信上聊天,我打的是繁体字,他是简体字,后来互相都有被影响到,虽然都能看懂,但现在想想还是蛮有趣的。”就这样两人的心越靠越近,最终在徐雁飞表白之后,两人确定了男女朋友关系。

2018年李姿莹博士毕业,她在考虑就业方向时在网上看到闽南师范大学的招聘信息,当时她的想法是:“因为之前到这里参加过闽南文化研习营,对学校也比较了解,加上闽南文化算是闽师大办学的一个重点,和我的研究领域是符合的,所以我没有考虑其他,就选择了闽师大。”李姿莹还记得,当时通过面试之后,还需要进行试授课,为此她准备了一堂戏曲课。结束了各个应聘环节之后,她很顺利地收到了录取通知,成了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一名教师,主要教授闽南民俗、戏曲研习以及文化策划与创意等课程。任教的第二年,她与徐雁飞喜结连理,爱情与事业都在漳州这座城市里开花结果。

 

在闽南师范大学任教的第二年,李姿莹与漳州青年徐雁飞在漳州诏安举办闽南婚礼,爱情与事业都在漳州开花结果。

为戏痴迷,弘扬文化

在闽南师范大学任教时,除了专业课,李姿莹将更多的心力倾注在歌仔戏上。先前她对歌仔戏就有过研究,也写过剧本,来到闽南师范大学后她发现学校有一个戏曲协会,不过当时只是学生因为兴趣而成立的社团,于是李姿莹决定接手这个社团,并重新给它一个定位:为宣扬闽南文化服务,让更多人了解歌仔戏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社团有五六十位成员,其中负责演出的骨干成员大约二十人,李姿莹担任指导老师,带领他们进行平常的排练、教学,她希望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学生从接触开始,慢慢了解歌仔戏,进而能够形成一个正式歌仔戏剧团的概念。李姿莹介绍说:“闽南师大和东南花都之间本身就有一些校企合作的项目,在五一假期,我们社团成员会到东南花都进行歌仔戏展演。”社团共表演了四天八场,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成员们也感受到了成就感。

当时排演的正是李姿莹创作的《开漳圣王传奇》,整部戏共演出三十分钟,登场人物大约10~12人,谈起创作的过程,李姿莹说:“会选择以开漳圣王为主人公,是因为他本身就是闽南历史中很重要的人物,关于他的故事有很多,在进行剧本创作时,就要选择那些能够以戏剧呈现的部分。”另一部《保生大帝传奇》的创作是因为厦门吴氏宗亲会承接了2019年世界吴氏宗亲会的活动,当时厦门吴氏宗亲会的吴会长邀请李姿莹在他们的活动上表演歌仔戏,“我觉得既然是吴氏,那不妨就写保生大帝吴夲的故事。”当时设定是十五分钟的戏,李姿莹简单将保生大帝一些故事凝练组合:第一部分描写保生大帝带着黑龙和白虎去乡里解决传染病的故事,第二部分结合保生大帝给皇后看病的史实改编,最后以保生大帝成神作为结尾。

剧本完成后李姿莹组织社团成员进行排演,最终正式演出时,他们在近2000人面前以歌仔戏的形式将保生大帝的故事表演出来,“反响还是很不错的,现场观众都觉得我们的学生很可爱,也很肯定我们的表演。” 让李姿莹感到高兴的是,一些社团成员向她表示将来想从事跟歌仔戏有关的工作。对此她的建议是:“除了登台表演,大家还可以从学术角度去研究歌仔戏,或是尝试写剧本。”她希望学生能够从更多渠道接触歌仔戏,了解歌仔戏的文化。

潘丽媛是闽南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2018级学生,大一时就加入歌仔戏社团,最初她想为传统文化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后来觉得社团没有太大吸引力,便有了退出的念头。所幸她当时选修了李老师的戏曲演习课,知道她准备接下这个社团,这才又决定留下来。目前社团只有李姿莹一位指导老师,从剧本、表演、造型乃至后台都是她带着学生一起做。潘丽媛作为社团会长,也参与到歌仔戏文化传承的工作中,她说:“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能够在大学拥有这么一段难得的成长经历。”虽然潘丽媛没有在社团里负责演出,但她还是在其中找到存在的价值,她说:“从中了解并学习了统筹、剧务等工作,感觉自己的视野以及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除了社团的活动,潘丽媛也很喜欢李姿莹的课堂。李姿莹主要教授戏曲研习、民间文学、闽南民俗等课程,潘丽媛最喜欢的是民间文学这门课,因为“李老师的课堂氛围特别轻松愉悦,她总是绘声绘色地讲述许多我们从未听过的故事,每次上课都有不一样的收获;从中我也学到该如何开始调研一个课题。”在潘丽媛看来,李姿莹既能将课堂玩转得非常轻松又干货满满,令她十分佩服。

 

感受差异,理解差异

因为对歌仔戏的热爱,李姿莹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社团上。她笑着说,比起其他喜欢到处走的老师,自己算是比较“宅”了,“可能因为我在学校有社团这个重心,所以就很少到校外闲逛。”因为工作原因,李姿莹和先生分别在漳州和诏安两地生活,她初到漳州时也有过一段适应期,主要是闽台两地一些生活上的差异,她对新事物的接受度很快,“比如线上支付就很方便,还有讲课时会有意识调整口音,因为台湾的闽南话和漳州这边的还是有些差别,有时候学生听不太懂我说的东西。”此外,她感觉去办理生活方面的一些证件或材料时,还是有些不太便利,“可能是因为机器不相容,或是在面向港澳台这类非使用身份证的人群的操作上还不太熟悉吧,我感觉有时办事还是要费点工夫。”

据李姿莹了解,目前闽南师范大学有近百位台籍老师,除了文学院以外,商学院里的台籍老师算是数量比较多的。老师之间偶尔也会交流生活和工作方面的情况,她说:“学校给我们建立一些台籍教师的群,大家会在里面交流,比如一些新来的老师在办证件、办手续遇到困难时就会在群里发言,比较有经验的老师就会相互帮助。”

对李姿莹来说,她在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发现了闽台两地文化之间一些有趣的不同点。譬如在准备婚礼时,她就分别感受了诏安和高雄两地的婚俗,当时她和先生都希望婚礼不要太复杂,只要把双方一定要完成的仪式提出来就行。在诏安的婚俗中,李姿莹印象最深的就是新婚当天新人要搓汤圆,“结婚当天晚上,我们两个人就在新房里搓汤圆,还有其他人一起帮忙,之后还要煮汤圆,然后新人都要吃一碗,才算完成仪式。”而高雄的婚俗中,必须要注意的一件事就是结婚当天新娘不能晒到太阳,要用米筛遮住新娘的头,因为诏安没有这样的婚俗和器具,李姿莹专门跑遍漳州古城,好不容易找到米筛,“我觉得漳州以前应该也有这样的习俗,所以才能找到一样的物件。”结婚当天,一位泉州的学生还向李姿莹介绍了泉州的婚俗,送了她一对漆盒,“据说泉州新娘出嫁要带一对小盒子,里面装满糖果饼干,寓意甜甜蜜蜜,所以我也带了一对这样的盒子。”

因为长期对闽南文化的研究,李姿莹自然很留意与闽南文化相关的东西,除了有趣的婚俗,她平时也喜欢去漳州古城里搜寻美食,闽台两地虽同属闽南文化,但在生活各方面还是有细微的差别,比如同为卤面,漳州和台湾的做法就不尽相同,“台湾的卤面会有五行的含义,一碗面里包含五种颜色,黑色的木耳、红色的萝卜、白色的白萝卜、绿色的香菜和黄色的面条,漳州就没有强调这点,不过两地都有在神明生日或办喜事时请吃卤面的习俗。”除了美食,李姿莹在漳州生活多年感受到闽台两地文化的异同,她将这些发现和感悟转化成文字,目前正在准备出版一本闽南文化主题的书,“目前已经写了十五六万字,从我刚到漳州至今就一直积累,可能其他人写闽南文化要么侧重闽南,要么侧重台湾,我尽量把两地的特色汇聚一处,将我自己亲身感受到的分享给读者。”

如何介绍闽南文化,如何让更多人了解闽南文化是李姿莹一直思考的问题,除了通过歌仔戏社团,她在大学里还教授一门文化创意课,主题就是如何从文化走向创意。她说:“我希望学生能了解,那种将妈祖的照片贴在马克杯上的行为并不能称为文创,将深层次的文化提炼出来并产生创意才是最关键的,这也是我在大陆工作和生活多年来不断思考的课题。”

 

师者说

1.理论与实践密不可分。应从多渠道接触文化,才能理解文化。

2.将深层次的文化提炼出来产生创意,才是真正的“文创”。

3.在指导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与学生共同进步。

学生说

李老师总能绘声绘色地讲述许多我们从未听过的故事,极大地提高了我们对歌仔戏的兴趣。在歌仔戏社团里,作为歌仔戏社团唯一的指导老师,李老师从剧本、表演、造型乃至后台都是她带着学生一起做,这个过程很有趣,能加入社团让我感到十分幸运。

——闽南师范学院2018级学生 潘丽媛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