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浴火重生再出发

来源: 2023-03-30 09:51

浴火重生再出发

2000年,开启新一轮改革之路


改制后,用老夏商人的话来说,有过一段辉煌期,一切看起来那么如火如荼。谁能想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困难不断涌现,1999年,整个集团首次出现亏损,有的企业处于破产边缘。据说,当时打包方案都准备好。商业集团要如何自救?

令人感慨的是,即便在这样困难的时期,商业集团还不忘努力做好稳市场、保民生工作。正是这份初心,让它浴火重生!




文/《台海》杂志记者 刘舒萍

商业集团的前身是厦门市商业局及所属企业,计划经济时代,政企不分,商业局直接管辖众多民生经营企业,商品物资大多数是通过调拨或固有渠道采购的,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上没有多大的竞争,更多的是“坐商”。改革开放后,“坐商”变成“行商”。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的大形势下,情况就不一样了,时至今日,我们更加体会到当时商业局改制改革是时代形势的要求,也是商业局及其系统企业保生存、求发展的需要。因此,在1992年市委市政府决定率先从商业局进行体制改革,商业系统干部和职工坚决拥护。”厦门商业集团公司首任董事长陈昆山回忆道。

对于厦门市民来说,也许并不会意识到商业局作为一个职能部门的这种变迁,但对于商业集团的人来说,真有些沧海桑田的感觉。19933月,厦门商业集团应运而生,而后在相当一段时间,企业运作尚算顺利,呈现较好的发展趋势。

然而,国有商业的改革毕竟是摸着石头过河,干部和职工的思想和认识水平也没有完全跟上来,改制不够彻底,没有被授权实行资产经营一体化,留下一些隐患。同时,随着厦门经济特区的迅速发展,个体商业、私营企业蜂拥兴起,外资零售企业也不断引进,整个市场形成了剧烈竞争的态势,加上老商业员工较多,负担较重,经营资金较短缺,旧的经营网点升级改造的资金严重短缺,所以,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集团系统企业困难不断涌出,逐步陷入困境,尤其是多数企业贷款难,经营萎缩,甚至有的企业处于破产边缘。



步履维艰

改革尚未彻底完成,历史包袱拖累、经营机制困扰等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商业集团的发展。大约在1997年集团下属一些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银行基本上不再同意商业集团下属企业相互担保,在银行看来,也许是为了更好地把控风险。银行的这一举动,使商业集团陷入了更艰难的境地。这也与当时的经营机制有很大关系。

1993年,商业集团实现了从机关到企业的转型,但没有被授权实行资产经营一体化,实际上,集团总部还类似行政管理公司,集团总部只能管下属企业主要领导的任命,其他的,诸如怎么投资、举债、业务管理等,基本上不具体参与也难以参与,下属企业全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众多下属企业中,也仅有“华联商厦”“厦门百货批发公司”被划入核心层企业。

在前几年,扩展速度过快,大量举债,企业投资上去了,发展跟上了。但在这当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集团下属稍微能够运营正常的企业都为过度举债的企业担保,一环扣一环,导致全部绑死。当银行不再同意相互担保,不少企业贷不到款,当所举的债务超过自身还款能力,导致一些企业濒临破产。这一情况,在1998年、1999年最为显著。

例如,19994月,为帮助集团所属外供友谊商场实现资产与债务重组,摆脱困境,商业集团成立“友谊商场问题工作小组”。友谊商场不是个例,利景商厦举债五六千万元,在租来的土地,进行仓储式超市的探索,因无力偿还债务,只剩下债务重组这一条路。1999年试营业的大陆商厦亦是如此,因为不是自己的产权,先是把中山路那一片旧房子拆了,赔了一大笔钱,建设又投入了一大笔钱,结果,经营几年后,甚至连供应商的货款都还不了,最后只能被迫卖掉,令人唏嘘。

2000年到2004年,企业发展步履维艰,改革迫在眉睫。在这种情况下,集团的全体干部和职工团结一致,仍然知难而进,秉持继续推进改革的精神,努力做好多方面的工作。



退而结网

2000329日,商业集团公司总部管理机构改革正式启动。集团总部管理部室由原来的“六部一室”压缩为“三部一室”,即:资产管理部、财务审计部、人事教育部、办公室。同年1013日,集团向市贸发委上报并请其转报市政府审核批准《关于加快厦门商业集团公司改革的总体方案》。1031日,市政府召开商业集团改革方案讨论会。10月下旬,市贸发委与商业集团赴温州考察温州市国有商业企业改革。

新一轮改革之路,是一条更为艰难的探索之路。商业集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围:

一、盘活资产、债务重组;

二、主动多做联系银行的工作,争取银行对集团系统企业贷款互保等方面的支持;

三、做好思想工作,进行员工身份置换和分流;

四、争取上级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

五、争取政府重新授予集团为资产经营一体化的集团公司。

突围之路,一步一坎,过一坎再迈一步。2002427日,经厦门市政府研究同意,商业集团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更名为“厦门商业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为资产经营一体化公司,将原厦门商业集团系统企业的国有资产划转由其经营或监管。

值得一提的是,剪掉互相担保的链条后,经营状况开始好转。

怎么剪?

“很多账都已是死账,跟银行谈判,争取银行按呆账处理,一折、两折、三折,通过打折把债权买回来。钱从哪里来呢?卖掉一些资产、一些股权,确保进入资产经营一体化的这些公司正常运行,不用受担保的累,否则它们的户头也被冻结了。其他的则进入了清理清算。”夏商集团副总经理欧鹭红解释道。欧鹭红1991年毕业后进入华联商厦,1996年调到商业集团,新一轮改革时,她所在的部门正好是资产管理部。

令人感慨的是,即便在这样困难的时期,商业集团还不忘努力做好稳市场、保民生工作。

起死回生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2000年前期,这一段是夏商最难的时候,那时收入很低,房子按揭都不够付,也有人来挖我,开出条件还是比较诱人的,不管是从职务、收入、待遇、福利,比夏商要好得多。当时想法很朴素,来夏商这么多年,要离开有点舍不得,还是有情感的。”夏商集团副总经理侯玉水回忆道,侯玉水大学时学的是财经专业,1991年大学毕业后进入蔬菜公司。1993年蔬菜公司改制成为商业集团下属公司,在商业集团,蔬菜公司属于运营较好的企业。

同样不舍并坚守的还有熊彬辉。熊彬辉毕业于厦门大学哲学系,19955月加入商业集团,事实上,1994年就来应聘,原单位不放他走,商业集团等了他6个月,为此,他一直心怀感恩。刚进来时,熊彬辉负责编《厦门市商业志》,在原集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办公室负责人苏隼、蔡金象的直接组织领导下,半年左右,就和同事们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加班加点把近20万字的商业志初稿整理出来,因为表现优秀,半年多时间被提拔为集团办公室主任助理。集团对人才的重视与培养,深深打动了熊彬辉,故而,当集团这艘船可能要沉的时候,熊彬辉没有着急下船,而是选择同舟共济,“2000年下半年进一步深化改革:企业改制,员工分流安置,妥善处置资产。那时真的是没日没夜加班,今天拼命工作,明天准备下岗,这是当时的心态。”如今,熊彬辉已经是夏商集团工会主席。

经过三年改革,商业集团得以起死回生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2003年,集团实现销售和利税双增长,实现销售总额23.5亿元,比增56.7%,实现利税总额5252万元,比增38%,实现净利润2349万元,比2002年增长近9倍。

回首改革历程,经历过阵痛、彷徨、困惑、奋起……陈昆山感言,在这过程中,许多干部和职工顾全大局,作出了牺牲。尽管他已于20024月退休,但依然经常关注着商业集团发展情况。

如果说,20002003年是起死回生阶段,那么2004年到2006年,应该是在困难中寻找主业发展方向。欧鹭红所在的部门变成投资发展部,开始寻找主业发展方向,后面夏商集团逐步确定了以“菜篮子”“米袋子”为主业的发展定位。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