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闽南,闽南

来源: 2023-12-27 09:41

文/《台海》杂志主编 年月


我从对岸的他们的身上,发现了自己脚下这片土地有多美好。

几年前,我读到杨渡的《暗夜传灯人》时,感动至深、夜不能寐,那些渡海到台湾的学者因为没有那么多高等学府可供教职,大部分只能屈尊到各县各乡去教书,仅杨渡就读的台中一中,竟同时间拥有翻译家齐邦媛、小说家杨念慈、诗人楚卿等,而对他本人影响最大的是北大才子、历史老师齐治平,齐老师的启蒙改变了他的人生。这些扎根于社会最底层的学者,于民间播种的方式,为台湾传承中华文化的血脉、中华文明的灯火。我对他们致以深深的敬意。

没想到《一百年的漂泊》令我再次失眠。杨渡以自己的家族为线索,一直追溯到了大航海时代的闽南人,并发现闽南人是最能搏击大海的。我们采访他时,他从家里的一块唐山石讲起。

“它被静静安放在家中祠堂的供桌下,小时候我们几个调皮的小辈将它拿出来,互相推来推去地玩闹,祖母看到后就生气地教育我们说:‘那是祖先从唐山带过来的,你们不要这样玩哦。’当时我特别惊讶,心想:祖先为什么要带一块石头到台湾?长大后我追溯家族的历史,了解到我们的祖先早在清朝时便从漳州平和渡海到台湾,当时他的行李就是一根扁担,一头是包袱,另一头就是祠堂供桌下的这块石头。”

这段平静的讲述下,其实是惊涛骇浪的。我感受到了身为闽南人心向海洋的胸襟与勇气,并因此而热血沸腾。

而李姿莹的歌声却让我身变轻盈、心生柔美。七年前,还在台南成功大学读博士的她跟随导师陈益源来到漳州,这是我们的第一次见面。她演唱的《陈三五娘》余音绕梁,从小就痴迷歌仔戏的李姿莹,大学时恨不得读的是歌仔戏专业,幸运的是,本科毕业后考上陈益源教授的硕士和博士,得心所愿,终日与闽南文化为伍。听李姿莹唱《陈三五娘》的次年,我竟然又在漳州与她相遇,那是她到闽南师大报到的第一天,博士毕业后,她考上闽南师大文学院的教席,而后,她带领一批热爱闽南文化的莘莘学子徜徉于闽南大地上,在歌声戏影间,享受闽南生活,“悠然、闲适。”她说。

说到李姿莹的老师陈益源教授,我第一次听他演讲,就为之着迷,他所经历的闽南文化研究并不是人们想像的老学究式的。我还记得他七年前进述的一件趣事:2014年,陈老师正在做华侨黄仲训家族的研究,他因此而到位于南安的黄氏墓园。到了墓园后,他看见一位老农正在田地劳作,便走上前问他,“请问这里是黄氏墓园吗?”他答“是啊。”陈老师接着又问:“那怎么看不到任何一块墓碑呢?”没想到老农指着陈老师脚下的一块石板说:“你踏的就是。”类似这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经历,在陈老师足迹遍及两岸和东南亚地区的田野调查中不时闪现。

闽南文化其实是夹杂在闽南生活的烟火气里的。台湾美食作家朱振藩在大陆四处觅食,来厦门,沙茶面、同安粽、丹凤高粱等令他舌尖生香,而品尝了南普陀素食中的那道由当归和面筋做成的“半月沉江”,朱振藩极为欣喜,赞叹道:“但觉浑身带有劲,且心花朵朵开!”

金门作家黄克全的妻子 —— 女诗人王学敏,也是位美食家,祖籍河南新乡,属将门之后,她从台北嫁到金门后,便喜爱上了闽南文化,红砖古厝里常常飘出她犹带中原乡音的歌声。这对诗人夫妇常常坐“小三通”来厦门与我们谈诗唱和、共享美食,仿佛邻居大哥大姐。

油画家庞均,在台北,人们常常排着长长的队伍等待他的画作,身处喧器,庞均却心有所属。几年前,已是81岁高龄的他来到厦门办展,除了因中华儿女美术馆李忆敏馆长的盛情邀约之外,还因这里有他母亲临终时还牵挂的地方——鼓浪屿。那次,庞均特别住进了鼓浪屿对面的酒店,只为画下母亲心中的鼓浪屿。

闽南印象,是万顷碧波的大海,是稻浪滚滚的田野,是出砖入石的古厝,是余音绕梁的歌仔戏,是热气腾腾的沙茶面?还是,带着泪花的笑脸、散发泥土气息的乡音?

请听他们讲述。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