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菜篮子”“米袋子”的守护者

来源: 2023-03-30 10:32

文/《台海》杂志记者 郑雯馨     图/唐光峰  黄晓珍

夏商旗下的超市里专门开辟出政府平价蔬菜供应区,为市民提供质优价廉的蔬菜产品。


对夏商人而言,保供稳价并不是一句轻飘飘的口号,而是脚踏实地、不断用行动去践行的责任和担当。他们身处在那些供应厦门人一日三餐的市场里,从档口上的时蔬变化里,感受这座城市的发展,以及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的追求。相较于平淡的日常,在一些特殊的时刻,夏商总会用实际行动证明,它之于厦门这座城,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清晨六七点,厦门大大小小的菜市场是最具市井烟火气的地方,整齐划一的摊位上堆放着品类繁多的蔬菜、肉类、干果、粮油、干货、豆制品、面制品等,买菜的市民涌入菜市场,在摊位前一边挑挑拣拣,一边同摊主闲话几句,片刻间,手中就多了几个装着新鲜蔬果的袋子,或是拉着堆满菜、鱼、蛋、肉的小推车,从这一派热火朝天中抽身回家。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人们对一日三餐的需求从未改变,从厦门蔬菜公司到如今的夏商集团,一直都在为厦门人的“菜篮子”“米袋子”保驾护航。


紧抓保供稳价

“一餐不见青,两眼冒金星”,这句俗语生动地表达了厦门人的饮食习惯,倘若说,市民对蔬菜的需求体现在“买菜—做饭—就餐”这一行为上,那么在那些助力时蔬完成“产地—流通—销售”这一路径的工作人员而言,每日供应、集散、流通的蔬菜品种和数量,亦是揭示生活变化的一个侧面。

“我工作的那个时候,每到元旦、春节、五一和国庆这四大节日,厦门的蔬菜需求量是比较大的,特别是春节的前一个星期,大家就开始囤菜。”在厦门夏商农产品集团有限公司前副总经理陈裕强的记忆中,节日期间也是厦门蔬菜公司一年当中最忙碌的时候,必须调动一切人力进行批发采购,尤其是大白菜、包菜、花菜等几类基本蔬菜,必须确保有足够的供应,“比如大白菜,数量不够的话我们可以从山东多调货,但是气温一旦下降,就很难找到菜,就必须想办法从外地高价收购了。”

从成立之初,厦门蔬菜公司的定位就是保障市场供应、稳定市场物价,这两大目标一直延续到如今的厦门夏商农产品集团有限公司。据陈裕强回忆,当年省里对厦门蔬菜供应量的要求是:保障每人每天半斤的储量。厦门蔬菜公司几乎没有低于标准的情况,往往还能实现比标准多20%的储量。这有赖于过去蔬菜公司每年都要给各个种植基地编写生产计划,计划包括具体种植哪些品种、分别种植多少亩、从几月份开始种植以及从几月份准备交货等,蔬菜公司除了将目光转向岛外的种植基地建设外,还通过与省内外其他的种植基地建立联系以保障蔬菜供应。

2022年,厦门常住人口已达528万人。据统计,厦门市民一天的蔬菜需求量在2000吨左右,夏商集团旗下的夏商中埔蔬菜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日均供应量约800—1000吨左右,厦门闽南农副产品物流中心日均供应量约4500吨,峰值甚至能达到6000多吨。然而厦门农业占比并不高,且随着城市建设用地的需要,原先岛内的种植基地逐渐缩小甚至被征用,厦门蔬菜公司也经历了改制、重组,如今夏商集团旗下的批发市场内不仅有从厦门及周边地区种植基地调运的蔬菜,更是延展至云南、甘肃、海南等全国各蔬菜主产地,既有不同的水叶菜品种,还能见到云南的食用菌、甘肃的白花菜、山西的西红柿、内蒙古的马铃薯等等。

厦门市场上蔬菜品种日益丰富,正是源于夏商集团不断打通批发和采购的通道,以此弥补因厦门本地农业占比小可能带来的供应不足问题,除了日常的供应,遇到台风、寒潮等自然灾害以及重要节庆这类特殊情况,夏商农产品依然能够最快地调动资源,以确保厦门市场上蔬菜供应的稳定。

 

风灾显担当

2016年9月15日凌晨,14号台风“莫兰蒂”正面袭击厦门,夏商集团总经理办公室主任洪丽青的手机也从凌晨一直响到天亮,“各种告急的电话都打到我这里,我要把情况汇报给领导,领导有哪些指示,我也要赶快传达给相关负责人,主要都是解决台风过后的物资调配问题。”对于在夏商工作多年的人而言,他们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抗台风、保供应经验,此次“莫兰蒂”登陆前,夏商农产品已经率先启动了应急预案,从多地调运水叶菜及果菜,并通过广播劝导市场内的批发商和商户尽早闭市撤离等,其中中埔蔬菜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全体工作人员冒着风雨,抢在台风登陆前的1个小时将400多商户1000多人全部撤进预先准备的应急安置场所。台风的袭击将闽夏市场内临时搭建的五个大棚瞬间吹得东倒西歪,通过排除隐患、抢修重要交易设施、清除路障、广泛发动经营户生产经营自救等各项抢险救灾措施和灾后重建应急方案的落实,闽南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于当天中午陆续有经营户开始营业,16日市场已基本恢复营业。

差不多同一时刻,洪丽青在协调物资配送的过程中,也遇到了相同的问题,夏商接到了为抗击台风第一线的工作人员紧急配送早餐的任务,但是彼时厦门的道路上随处可见倒伏的树木,送餐的车难以通行,“当时我们的司机大哥一路上就不停地下车,自己把挡路的木头移开,有些人手都被划破了,本来只要十分钟的路程,整整开了两个小时,最终保质保量把早餐送到工作人员的手里。”

台风登陆后不久,夏商集团旗下的商超门店都在第一时间售卖民生必需品,包括平价的蔬菜、肉类及水产。起初道路堵塞的原因,市场上农产品一时出现供应不足,继而导致菜价提高,幸而夏商农产品发挥了闽夏、中埔批发市场内经营户积极性,提前从外地调入蔬菜:从山东、甘肃、山西、湖北、云南等地加大包菜、白菜、萝卜、土豆等耐储存类蔬菜调运,中埔市场还从云南、福州、南平等地加大水叶菜调运,厦门夏商农产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叶荣旭回忆道:“当时我们没有过多考虑采购价格,只要求最快的速度把蔬菜运到厦门,等到这批菜运进来,当天的高菜价不到24小时就降下来了。”

不仅是“莫兰蒂”,当厦门遭遇其他自然灾害以及“非典”、新冠疫情的特殊情况时,夏商集团总会第一时间挺身而出,在保供稳价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2021年疫情的时候,夏商集团承担保障全市蔬菜等民生物资的供应任务,特别是为同安各封控区的居民配送蔬菜、鸡蛋等物资的重担,从 9月21日至10月14日,累计向同安封控区配送蔬菜近125万份、鸡蛋35万多盒,凸显了夏商集团强大的应急保供能力,也展现了作为保障民生的国企担当。


凸显产业链优势

2016年12月,夏商集团接到了一项特殊的任务,将承担即将在厦门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的食品供应工作,彼时距离会晤召开仅剩不到十个月的时间,夏商集团立即成立“夏商冷库项目领导小组”,着手筹建食品总仓。据夏商集团工程部经理张一帆介绍,当时最大的难点在于对冷库的改造,“通常情况下,我们的冷库都是统一温度的,可是这次供应了很多食材,对冷藏温度的要求也不同,因此需要对冷库内部进行比较大的改造。还有一些饮食禁忌也要考虑,比如说牛肉和猪肉不能放在同一层,甚至连运货的推车都不能混用。”

改造时,陆续有各种改造意见传来,张一帆及工程部的同事就要根据不同的要求,从技术上实现,有些要求可能因为场地或空间的局限性难以改变,他们就积极想办法去解决。“虽然过程很辛苦,面临了巨大的压力,但我们用了103天完成食品总仓的建设,还改造了一座指挥部、食堂及员工宿舍楼,得到了政府和集团的认可。”

完成食品总仓的建设只是第一步,如何保障会晤期间食材储备的数量和质量,对夏商集团的采购部门而言也是不小的压力,他们并不局限于从原有的供应链上挑选食材,更是将链条不断延伸至全球各地,集合集团各部门之力,亲自前往产地考察,包括食材的种植过程、是否符合安全标准以及满足来自不同国家的参会嘉宾的饮食习惯等,并采用“统一采购、统一检测、统一储存、统一配送”模式,建立起完善食材供应链闭合管理体系,确保供会食材有源头有基地有监管可追溯。会晤期间,每天从食品总仓运出的食材都由专人、专车按照专门的线路运到酒店指定的卸货区,为了确保可能出现的特殊需求,夏商的保障队伍几乎24小时待命,坚守在食品保障第一线。

集团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再一次展现了夏商产供销全链条的建设水平,这一布局在承办重大会议时的优势尤为凸显,同时这也反映了夏商在保障厦门市民“菜篮子”“米袋子”这一核心产业上多年耕耘的积淀。在厦门夏商农产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乐文泉看来,目前夏商农产品面对全产业链的发展,核心之一依然是履行保供稳价的责任,“目前夏商下面的农贸市场一共覆盖了厦门三个行政区约150万消费群体,这是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此外,我们还尝试打通产地端到销售端的完整链条,这样才能使整个城市的‘菜篮子’供应体系实现流通,把农副产品持续不断地提供给市民。”诚然,夏商集团也在经历新技术、新工艺、新渠道、新零售的迭代和升级,与时俱进发展的同时,保供、稳价、保安全的初心则是永远不变的。

夏商旗下的超市里专门开辟出政府平价蔬菜供应区,为市民提供质优价廉的蔬菜产品。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