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乡情连两岸 同名亦同心

来源: 2023-08-11 11:48
 

6月17日,第十一届“同名村·心连心”联谊活动日前在福建厦门拉开帷幕。

 

一样地名,两岸情长。千百年来,闽粤先民一批又一批横渡海峡,或以宗亲血缘关系,或以同乡地缘关系在台湾聚落而居,落地生根,繁衍生息。出于对故土的眷恋与思念,他们大量沿用祖籍地地名为聚居地命名,延续家族相袭的堂号,供奉同样的祖先神祇。也因此,出现了板桥、大岞、月眉、东石等一批两岸同名村。据统计,两岸同名村有数千个之多,仅福建省就有10798个行政村、社区与台湾2693个建制村(里)同名,证明两岸一脉相承的血缘与亲缘。

闽台同名村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闽台民间交往的宗亲、血亲联系,更是维系两岸同胞不可割断的亲情、乡情之情结所在。为促进两岸同名村之间的交流,2013年,首届海峡两岸“同名村·心连心”活动在海峡论坛上举办,延续至今,深化两岸联络联谊,进一步延续闽台乡情,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动两岸民间交流合作向更宽领域发展。

 

根出一源

传承非遗促进文化融合

6月17日,第十一届“同名村·心连心”联谊活动日前在福建厦门拉开帷幕。联谊活动以“技同习”为主题,近200名两岸同名同宗村乡亲及两岸民俗专家、非遗传承人等在禅茶飘香,古琴清幽中,搭建两岸民间非遗文化交流平台,增进两岸乡亲的亲情乡谊。

闽台传统技艺根出一源,花开两岸。此次“同名村·心连心”联谊活动将主题设为“技同习”,旨在搭建两岸民间非遗文化交流平台。“一叶同根”“枝繁叶茂”“共谱华章”三个篇章,串联起茶艺、曲艺、木偶、南音等闽台技艺同台展演。活动中,闽南师范大学台湾教师李姿莹,台湾布袋木偶戏艺人赵金统,福建省级非遗南音代表性传承人、台湾艺术家卓圣翔等嘉宾侃侃而谈,讲述闽台技艺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闽台匠人同心传承文化融合的故事。

全国台联副会长杨毅周指出,闽台同名村,承载着两岸同胞的浓浓亲情,昭示着两岸同胞的血脉传承,是两岸同胞“同属一家人”的历史印记,是中华民族无法割断的永续香火。衷心期盼两岸同胞常来常往,走寻根之旅程、溯宗亲之源流、传中华之文明,努力做两岸融合发展的“沟通者”、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者”。

台湾闽台同宗同名村交流中心主任朱明月说,同名村联谊活动,历经十载,一路走来充满浓浓的乡情,充分展现了两岸同根同源、血浓于水的血脉亲情。期待通过本次活动,加强两岸间文化的交流合作,进一步传承好、发扬好中华传统文化技艺。

台湾闽台同宗同名村交流中心创办人陆炳文,是两岸民间非遗文化交流的推动者,也是十一年“同名村·心连心”联谊活动的亲历者与见证者。“近几年,两岸交流益发频繁,两岸宗亲情感交融。两岸同名村活动能够长期举办,既有两岸民间交流的坚持,更饱含着割舍不断的血脉亲情。”陆炳文说。

福建省台联负责人介绍说,“同名村·心连心”联谊活动是福建省台联加强两岸同名村宗亲互动交流的重要品牌活动,此前已成功举办十届。往届活动,深受两岸同名村宗亲喜爱,搭建了两岸同名村乡亲交流互动平台,在两岸基层民众中产生了广泛和积极的影响。

2022年,福建省首个两岸同名同宗村交流基地授牌成立。

 

同名之情

搭建两岸基层联系之桥

“寻根”“续缘”“共建”“共创”“共融”“食同味”“婚同俗”“居同厝”“曲同调”“笺同墨”“技同习”,十一届“同名村·心连心”活动用不同的主题串起了两岸情感交融的方方面面,并在两岸基层产生深远影响,尤其为消弭民进党当局设置两岸对立而搭建两岸基层联系之桥,跨出了关键的一大步。

“早期,因为人数众多,台湾方面卡得严,两岸‘板桥人’走亲戚并不容易,有了海峡论坛,就等于给了我们一个沟通交流的最好渠道。”台湾同名村板桥张廖简宗亲会理事长张育龙介绍,自从“同名村·心连心”联谊活动开始举办后,板桥张廖简宗亲会每一届都会参加。谈及自己的海峡论坛之行,张育龙直言“台湾有板桥,大陆也有一个板桥。隔不断的两岸情,变不了的同名人。大陆是家乡,我们就是来寻根的。集美板桥村每年正月十六的春祭,台湾宗亲们也都会组团回乡参加活动。”

要“请进来”,也要“走出去”。自2013年开始,厦门市台联积极组织厦台同名同宗村宗亲代表赴台走亲戚,走访了金门镇水头村黄氏宗亲会、高雄市内门李氏宗亲会、彰化县二林镇“柏埔堂”洪氏宗亲会、台中市雾峰林家宫保第、台中市许姓宗亲会、新北市连氏宗亲会、新北市张氏宗亲会等在台同名同宗村落及宗亲,探寻两岸“同名同宗村”渊源,增强两岸宗亲交流,增进彼此的心灵契合。通过挖掘厦台同名同宗村文化资源,促进两岸同名同宗村乡亲通过溯源探本、延续乡情,厚植两岸同胞“根”和“魂”,强化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形成了“你来我往”的寻根、谒祖、恳亲、续缘的两岸宗亲大交流局面。

如今,借助“海峡论坛”的平台,两岸“同名村·心连心”联谊活动已经逐渐形成机制化、规模化。在2013年首届“同名村·心连心”联谊活动上,两岸同名村共同签署了《闽台同名村交流合作结对意向书》,提出同名村之间加强两地宗亲文化互访、加强两地传统文化交流等五项共识。在2015年的“同名村·心连心”活动现场,开通了“两岸一家亲”微信互动项目,两岸民众的交流从此多了一个专属的新平台。在2022年的“同名村·心连心”活动上,福建省首个两岸同名同宗村交流基地授牌成立……

长期关注海峡论坛的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谭雪芳指出,两岸传播交流的历史证明,淡化了政治意识形态的文化传播,尤其是以亲情为旨归的宗族谱牒文化传播,在两岸和平发展的背景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闽台两地卓有成效的族谱对接、同名村同宗村互访等便是很好的例证。

 

产业对接

开启两岸乡创合作新模式

“寻根只是第一步,两岸同名村在情感交流方面取得成绩后,接下来便是对接合作,建立长期合作机制。”陆炳文的这句话,反映了众多“同名村·心连心”联谊活动与会者共同的心声。

延续过往历史的渊源,近年来,两岸同名村镇也展开了多项经济合作。嘉义县朴子市双溪口以农业产业为主,香瓜、甘蔗、稻米品质优良。在与漳州平和县坂仔镇双溪村交流5年后,双方开始将交流的重点延伸至产业合作领域。在2016年“同名村·心连心”联谊活动上,台湾双溪口社区发展委员会干事翁曜川带着农业方面的专家前来漳州双溪村进行深入走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翁曜川表示,自己希望不仅加强亲情,也在农作物生长、病虫害防治方面进行农业交流合作,增进两地乡亲共同的福祉。

对此,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所所长唐永红表示,随着乡村振兴理念的提出,未来两岸农村产业合作希望很大、前景广阔。唐永红说:“台湾农村再三强调‘三生’,即促进生产,发展生态及文化,提升生活品质,建设富丽新农村,而大陆方面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同时,确定‘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居于核心地位。因此,两岸农村发展愿景一致,资源互补性强,文化传统一脉相承,有极为广阔的合作前景。”

当下,大陆致力乡村振兴,乡村文化旅游方兴未艾,吸引两岸村落同频发展。近年来,同名村活动即呈现出这一趋向,不但邀请两岸乡建乡创从业者参与其中,还为他们提供了展示、交流的平台。

来自台湾的乡建工作者张欣颐是“同名村·心连心”活动的常客,她投身于福建的乡创乡建,已参与20多个村落的规划设计,挖掘古建筑的文化内涵。在张欣颐看来,两岸同名村活化复兴是“自带话题和流量”的。“同名村的有趣之处是其在不一样的地理位置上,社会环境和语言文化都是一样的,就多了一个讨论话题。”张欣颐说,“大陆乡创的空间和舞台相当大,再叠加同名村的元素,工作变得更有趣,会吸引更多台湾设计师继续留下来。”

厦门翔安的欧厝社区与金门岛隔海相望,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近年来吸引了许多台湾青年前来参与当地的乡村振兴工作。台青刘维铠过去在台湾从事社区营造工作,2014年与妻子一同来到厦门生活。经过实地调研,刘维铠决定在欧厝社区创业,把海洋文化与台湾特色相结合,与乡亲们共享发展果实。“厦门翔安这边有个欧厝村,在金门也有一个欧厝村,它们可以互相对应。”刘维铠说,疫情已经过去,他将着手深挖两岸的文化,未来将与更多台青组成辅导小组,把台湾社区营造经验移植到更多的社区,摸索两岸乡创合作的新模式。

同根同名、同心同行,是海峡两岸开展基层民众交流的时代大趋势。积极推动两岸同名村交流活动,将促进两岸乡村基层宗亲的结对联谊,构建两岸根亲文化的价值传承,推动两岸乡村振兴建设的共同发展。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