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台海》杂志记者 郑雯馨
随着饲养宠物的人数日益增多,在体验“吸猫”或“撸狗”过程中所带来的快乐的同时,人们被宠物抓咬伤的风险、动物致伤事件的频率也相应提高。尤其每到夏季,随着气温升高,猫狗等动物极易暴躁,人们在与之接触时更容易被抓伤或咬伤,即使仅仅是小伤口也应引起足够重视。
“吸猫”有风险
提到被猫狗抓咬伤,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狂犬病,近年来还有一种“猫抓病”频频见报。患者被猫抓咬伤后,伤口处皮肤通常从水泡发展到红斑,再发展到丘疹、脓疮、溃疡等急性炎症反应,常伴有发热的症状,进而还可能表现为局部淋巴结肿大、引起脑膜炎等。“猫抓病主要是由巴尔通体感染引起的。”据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外科副主任医师王德荫介绍,所谓巴尔通体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体内的革兰阴性菌,除了猫,携带有巴尔通体的狗、啮齿类动物、跳蚤、虱及恙螨等感染人体后都可使人起病。
猫抓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大致可归纳为“疹”“肿”“热”,有些患者会在6-8周后自愈,有些患者则会出现高热、咽喉痛、脾肿大等全身症状,少数人会出现意识障碍,甚至危及生命。被猫抓咬伤后,患者不仅有罹患狂犬病的风险,还可能引起伤口感染、淋巴结肿大、化脓性疾病等并发症,甚至产生恐惧的心理。因此,倘若不慎被猫抓咬伤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国家卫健委于2021年发布了《常见动物致伤诊疗规范(2021年版)》,特别针对14种动物致伤和狂犬病诊疗进行了规范指导,其中就包括对猫抓病诊疗规范。针对表现较为严重的猫抓病患者,可根据“ABC”原则评估和稳定其生命体征,即:A(Airway)维持气道通畅、B(Breathe)维持呼吸正常以及C(Circulation)维持循环稳定。并通过向患者了解猫的来源、是否接种过疫苗,以及患者此前是否有接种狂犬病疫苗、破伤风疫苗等,以此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估。
治疗方面,对于被猫抓咬伤的部位,可根据患者情况予以适当的镇痛治疗,对于躁动患者还应给予镇静治疗。对伤口的冲洗也有不同的规范,首推采用一定压力的肥皂水(推荐用 1%软皂溶液)和流动清水交替冲洗伤口约15分钟。要注意的是,冲洗的水流尽量不要垂直于伤口创面,这样做可能引起伤口周围的组织损伤。如果造成的伤口污染较为严重,还需使用稀碘伏或其他适用于皮肤和黏膜的消毒剂冲洗伤口内部,完成上述操作之后,记得使用生理盐水冲去残留肥皂水或其他消毒剂。此外,王德荫还特别提到,考虑到流浪猫口腔内微生物多且复杂容易造成感染,建议伤口较深者可使用喹诺酮类、氨基糖甙类预防感染。
“狂犬”要重视
如果说猫抓病属于少见且典型的人兽共患传染病,那么狂犬病则是我国当前最主要防治的人兽共患传染病。据统计,近10余年来,我国狂犬病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报告病例最多的2007年有3300例,而后逐年下降,2020年报告病例降为202例。王德荫说:“狂犬病一旦发病将很难救治,死亡率百分之一百,由于中国和印度目前还是狂犬病的疫区,以及宠物防疫管理方面的原因,所以与欧美在狂犬病的处置上有所不同,目前十日观察法暂不适用国内,对于仓鼠,兔子这类哺乳动物的咬伤适用于狂犬病暴露处置。”
狂犬病病毒属于单股负链病毒目弹状病毒科狂犬病病毒属,当人感染狂犬病病毒后,会经过长短不一的潜伏期后发病,从临床表现来看,主要分为前驱期、兴奋期、麻痹期三个阶段,起初表现为低热、倦怠、头痛、恶心、烦躁、易怒等;第二阶段会出现恐水、怕风、极度恐惧等症状,尤其恐水症是狂犬病最具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在看到水或听到流水声音时可引发咽喉肌痉挛;第三阶段患者意识障碍逐渐加深,表现为昏睡或昏迷,全身肌肉出现逐渐加重的弛缓性瘫痪,随着瘫痪程度加重,肌张力下降,随后出现呼吸肌麻痹,绝大多数患者在首次出现这一临床症状的7~14 天内死亡。
一旦被猫狗等哺乳动物抓咬伤,立即就医是最佳的救治措施。据王德荫介绍,根据人与动物接触被其舔舐、抓咬伤的程度可分为三级:I级狂犬病暴露是指接触或者喂养动物,或完好的皮肤被舔,这种情况无须进行处理;裸露的皮肤被轻咬,或无出血的轻微抓伤、擦伤属于Ⅱ级暴露;单处或者多处贯穿性皮肤咬伤或者抓伤,或者破损皮肤被舔,或者开放性伤口、粘膜被污染属于Ⅲ级暴露。Ⅱ级和Ⅲ级暴露需要先用肥皂水和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交替清洗咬伤和抓伤的每处伤口至少15分钟,随后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伤口,并用稀碘伏涂擦或消毒伤口内部。这两种情况下需立即接种狂犬病疫苗,同时Ⅲ级暴露还要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以便迅速提供中和抗体起到保护作用。因为狂犬病缺乏特异性治疗,病死率几乎100%,除了定期给宠物接种兽用狂犬病疫苗,在公共场合遛爱犬要记得拴绳;当宠物表现出暴躁等威胁性行为时尽量与之保持距离,并且不要随意接触流浪犬、猫和野生动物,还要加强对文明养猫犬的宣导和健康教育的科普。
留心“致命动物”
除了猫狗之外,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动物致伤事例亦逐渐引起大众的重视,因此在《常见动物致伤诊疗规范(2021年版)》中同样做了详细的病例分析及治疗指导。
盛夏时节野外溯溪、野营的人群增多,被蛇咬伤的病例时有发生,毒蛇咬伤发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严重可危及生命,因此治疗要点是迅速破坏和清除局部毒液,减缓毒液吸收,早期足量使用抗蛇毒血清。对于伤者来说,应立即脱离蛇咬伤环境,有条件者可拍下或记住蛇的大致特征;要保持冷静,减少伤肢活动,利用周围干净水源冲洗伤口;立即呼叫120寻求帮助尽早前往医院救治。在野外游玩时还可能遭遇到胡蜂蜇伤,其具备极强的攻击性,且由于毒刺结构特别,刺入受害者皮肤释放毒素后可轻易拔出,因此具备较强的生命力。一般情况下,被胡蜂蜇伤处疼痛,皮肤呈局部瘀斑,溃疡性凹陷形成,周围伴发荨麻疹样改变。蜜蜂蜇伤或其他蚊虫叮咬的局部皮肤一般肿胀、充血,疼痛或瘙痒,没有溃疡性凹陷,主要给予局部抗过敏等对症治疗。
除此之外,在我国沿海地区还经常发生人被海蜇蜇伤事件,作为一种生活在海洋里的腔肠软体动物,海蜇通体呈透明或半透明,游泳者往往难以察觉,被蜇伤的部位会产生触电般刺痛、麻木、瘙痒及烧灼感,局部可有线状红斑、丘疹或风团样损害。症状较轻者可能1~2周痊愈,中、重型蜇伤后几分钟至数小时内可出现全身过敏反应,甚至短时间内迅速发生过敏性休克。当察觉身体出现刺痛感时应立即上岸检查,可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蜇伤部位,尽量清除局部毒液;有条件者可用镊子等工具清除残留在皮肤中的海蜇触手及刺丝囊,忌用手直接接触蜇伤部位。简单处理后还是尽早送医院,以免贻误治疗时机。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日益扩大,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不断被压缩或是与之重叠的情况,使得人与动物接触的机会增多,一些动物身上携带的病毒亦直接或间接进入人体,对健康造成威胁。一些发生在城市及周边的动物致伤事件给予人们的启示,除了日益完善的救治措施之外,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平衡人类活动与动物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