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闽南书院的当代表达

来源: 2024-03-15 13:37

文/《台海》杂志记者 郑雯馨   图/受访者提供 



当下闽南众多遗存的传统书院或转化为现代学校的前身或者多为文物保护单位,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随着“国学热”的兴起,政府及民间团体开始推动修复传统书院和创建新型国学书院,通过不同方式探索传统书院的新生之路,令这一重要的文化场域能够持续在当代社会发挥作用。

 

如今闽南地区有越来越多像厦门仙岳书院这样以弘扬国学为主的新式书院,令书院文化再度回到人们的生活中。



厦门仙岳书院:文武兼备,赓续传统书院精神



古时书院往往择山明水秀之地而建,或是被茂林修竹所环绕,或是毗邻林壑幽深处,这样的环境有助于潜心学问及陶冶性情。从这个角度看,坐落于厦门仙岳山半山腰处的仙岳书院也是一间颇具古典气息的书院。黄瓦白墙、檐牙高啄的建筑外观显得雅致,那些木质落地窗宛如一个个取景框,捕捉人们在书院里安静阅读,在老师的带领下读经、讲经抑或体验汉礼、香道、花艺、国乐、二十四节气等课程的身影,这里既引导当下的人重拾对书院的认知,也致力于中华传统经典的传承。

 

文读三经,武习白鹤

随着当下“国学热”逐渐成为一种社会和文化现象,人们被各类眼花缭乱的国学讲堂、课程及活动所围绕,不禁会发出这样的疑问:我们为何要读经典?有一些人就在仙岳书院找到了答案,三经立学课上,在仙岳书院山长方宇的引导下,学友们结合自身的经验,用自己的语言,重新阐释和理解《论语》中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句,从而获得新的启迪。仙岳书院正是以《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三经立学,独创儒兵文武道经典教育训练系统,将中华传统经典的讲习与人们日常生活运用相结合。

传统书院主要包含三大功能,即读书讲学、藏书刻书和祭祀先贤,“创办之初,我们对仙岳书院的定义就是延续传统,从前书院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而且要在当下更完善的设备条件下,将书院的价值更好地呈现和传播开来。”在仙岳书院院长黄昌玲看来,传统书院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讲学,而仙岳书院目前运营的三大板块“文教、文礼、文旅”之中的文教,正是对传统讲学的继承。从每日的线上读书打卡,到每周、每月开展的线下系统研习课程,许多学友从一开始对经典一知半解,到渐渐能够联系实际、内观自省,才算是真的把书读“活”了。

仙岳书院的三经研习还分为三经知行班、三经领读班、三经家学班、三经执御班等课程,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同时也代表研习深度的逐级递进。相较于成人的课程,少儿典读班最大区别就是以讲读故事的形式替代解经,对此黄昌玲院长解释道:“孩童阶段的学习,首要是让他们有机会读到更多的书,在他们日后的成长过程中,就能够不断地理解和运用经典。”从幼儿至小学阶段,仙岳书院一共设计了三阶九年十八部经典课程体系,从蒙学、诗词到经典,包括《三字经》《千字文》 《声律启蒙》 《诗经》《论语》《庄子》及唐诗宋词等,帮助学童识字、阅读,进而领悟经典中的为人处世之道,培养一颗求知之心。

除了文化课,仙岳书院还开设了武学课,穿着练功服的学友们,在永春白鹤拳传承人的带领下,体验白鹤拳刚柔并济、以形为拳的魅力。2022年中秋,仙岳书院女子白鹤队正式成立,黄昌玲担任队长,带领成员们礼敬白鹤祖师方七娘,并在现场展示了白鹤拳一阶三战,尽显飒爽英姿,到场的武术前辈还分享了白鹤拳的流派技法,讲述白鹤拳所蕴含的中华文化。黄昌玲告诉记者,白鹤拳是明末清初一位女性方七娘所创,至今有四百多年历史,这套拳法男女老少皆可练,可强身健体,有助于涵养精气神。在她看来,读经和习武是为了强精神、健体魄,正所谓“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二者是一体两面,凸显了中华文化文武双修的教育传统精神。

仙岳书院开设的三经讲学班,将中华传统经典的讲习与人们日常生活运用相结合。



仙岳书院还开设武学课,由专业老师带领学员练习永春白鹤拳。


 仙岳书院举办各类祭典和民俗活动,旨在强调“礼”对个人生活及社会的重要性。


知行合一,文化旅者

提到七夕这个传统节日,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牛郎织女或是“乞巧”的习俗,关于七夕最初源于对星宿崇拜却鲜少人知,古人将北斗七星中第一颗星称作魁星,认为其是主管文运的神,每逢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读书人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魁星保佑自己考运亨通。正因如此,仙岳书院在七夕节举办祭拜魁星、七姐的民俗体验,学友们一同晒书闻道、穿阵乞巧、戴七结、汲取七夕水,以传统的方式共庆佳节。

古代书院祀先贤,祭祀本身就是礼的最高体现,在黄昌玲眼中,“其实我们日常的行为举止,许多都与礼息息相关。读再多的经典,如果没有付诸实践也是不行的。”倘若说仙岳书院的文教版块是灌注思想,那么文礼版块就是规范言行举止,以达到知行合一。孔子曰:“不知礼,无以立也。”强调的正是学“礼”的重要性,仙岳书院正是通过举办传统文礼主题活动,将“礼”的观念传达给更多的人,譬如以隆重的仪式礼祭仓颉、孔子、老子等先贤,在端午、七夕、中秋等传统节日组织学友们身穿汉服进行各种民俗体验,每逢二十四节气,书院也会通过各种活动,让人们了解到,如何从天道运行规律中认识二十四节气对生活的影响。“比如我们在小寒论梅,因为它是冬季最具高洁傲骨气质的花,大家一边赏梅,一边分享对梅花所承载的文化精神的见解。”黄昌玲说道。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时读书人多有游学的经历,《史记·春申君列传》中就直言:“游学博闻,盖谓其因游学所以能博闻也。”一路上所见的山川湖海不仅能增长见闻,往往还会引起文人的灵魂共鸣,激发创作灵感,文人墨客在三山五岳所留下的痕迹,也为其增添了更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后继者心之所向。同样那些曾在中华大地上留下许多名士先贤遗迹的书院,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场域。2021年,仙岳书院开启了首届书院主题文化之旅的序幕,前往十三朝古都的河南洛阳,探寻中华文化的发源地。2021年至今,开创嵩山、泰山、衡山、华山、恒山的五岳文化游学之旅,带领学友们身临其境感受名山大川的魅力和底蕴。

不同于其他的文旅研学,仙岳书院选择了更贴近古代游学的形式,黄昌玲介绍说:“就像孔子和弟子周游列国那样,我们前往那些文化名山,走进那些书院,一边看一边听老师讲学。”譬如在洛阳的龙马负图寺,书院带队老师结合《周易》,向学友们讲起了“河图”的奥妙;在韩园凭吊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自然就联想起他所著 《师说》提到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令古往今来的师者形象具象化,关于何为师道的思考,在行程的最后,书院的老师为学友们上了一节《论语》课,再次总结了教育之本在于“立人、立心及明明德”。所谓书院文旅,亦是修学的一种方式。

 

仙岳书院推行的书院文旅,亦是修学的一种方式。


联结共建,传播传统文化

诸如仙岳书院这样立足国学培养教育的新式书院,不仅局限于服务个人素养的培养,而是更进一步走进社区、学校、企业,譬如与湖里区图书馆结为共建单位,仙岳书院专门布置了一个阅览空间,平时总能见到市民来此借阅图书,还有一些小朋友在这里安静地看书。仙岳书院还与厦门的一些街道社区合作,为社区居民开设“诗礼传家”等不同主题的讲堂,带来有关中华礼仪的学习;还配合不同时节,为社区长者讲解诸如中医秋冬养生知识,现场体验健身操、贴耳线、分享饮食养生秘诀等,在轻松的氛围下,听众领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还收获日常生活保健的知识。

无论古今,书院始终没有丧失传播文化、重教育才的功能,2023年12月20日,仙岳书院迎来一群特别的学友,他们是来自泰国、缅甸、澳大利亚、巴西、智利、巴拿马、古巴、俄罗斯、德国、毛里求斯等26个国家的87位海外华文教师,前来参加主题为“何以中国——中华文脉寻根解码”的研习班。这些华文老师中大多为华裔,书院的老师向他们娓娓道来中华文化之源起,为他们打开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从而令他们对先辈曾生活过的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厚的情感认同。在黄昌玲看来,这些华文老师肩负着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的使命,然而“他们必须真正理解中华文化的根基和源头,才能更好地进行传播和表达,这也是我们开设研学班的出发点。”

作为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实践基地,仙岳书院也是以国学为媒介,以各种活动的形式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包括举办台胞台商子女文化寻根夏令营,来自金门学童以及厦门在地台胞子女跟着书院老师吟唱《诗经》《论语》,一起练习永春白鹤拳、制作传统香囊,来自金门小学的童文萱小朋友对这些课程都充满兴趣,她说:“对中华传统文化很感兴趣,平时就有学习国乐笛子,这个营队能让我学习到更多的中华文化。”通过夏令营,两岸青少年有更多交流机会,他们在学诗习礼游艺的过程中,更深刻地体会到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从而缔结深厚的友谊,促进两岸心灵契合。

 服务个人成长、服务家庭建设,服务组织文化及服务社会发展,仙岳书院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书院更多样的可能性,让传统书院秉持的“教之以为人之道,导之为学之方”精神,继续在当下社会发挥影响,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两岸文化交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书院的绵薄之力。




漳州闽南书院:古城又见讲学处,以文化点亮城市



青石板、石牌坊、古朴的竹蒿厝、交融着闽南风情与南洋风格的红砖骑楼,从人们踏进漳州古城的那一刻,这座古城就开始悄悄地散发着魅力,促使人们在“九街十三巷”随意游走,感受历史的沉淀与市井烟火气的碰撞。北宋的文庙、南宋的比干庙、明代的石牌坊……这座有着“海滨邹鲁”美誉的老城,至今依然保留着众多展现城市文化底蕴的古建与遗迹,当然也有不少新的文化业态诞生于此,为古城增色添彩,譬如位于修文东路、原向阳剧场东侧的骑楼里,诞生了一座新的书院。

 

复兴讲学之风

2023年8月,漳州闽南书院在漳州古城举行了揭牌仪式,这座由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漳州市委宣传部、漳州市文旅局作为指导单位,漳州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中心、漳州市文旅康养集团主办的新书院,是落实漳州市委、市政府“用闽南文化点亮千年漳州古城”行动计划的重要节点。“当时提出这个计划时,留意到漳州古城里似乎缺少一座书院,因此将原向阳剧场东侧的一座占地430平方米的建筑,改造成书院。”据漳州闽南书院院长叶明义介绍,书院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为文化讲坛,一为阅读空间,是一个集讲学、研学、阅读、藏书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自漳州闽南书院揭牌以来,已经举办了9场闽南文化系列讲座,林晓峰、朱清、陈庆元、侯真平、陈耕、何池、郑晨寅、阮永好等专家学者分别从闽南文化的不同面向出发,带来精彩的演讲与分享。首场讲座就是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林晓峰会长主讲的《朱子与闽南——漳州是朱子理学南传重镇》,他从朱子在闽南任职经历和他与闽地文人学士、门生子弟、友人的交流往来讲起,娓娓道来,阐述漳州为什么能成为朱子理学南传重镇,以及朱子对漳州人文的重大影响。

诚如林晓峰所言,朱子因为两度在闽南任职,得以走遍闽南大地,在闽南理政治学的实践令他意识到唯有儒学才是经世济民之道,因此积极推动兴学重教,并经常前往闽南的书院讲学论道。漳州龙江书院(芝山书院前身)即与朱子有很深的渊源。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朱子认为临漳台之地可作读书室,惜未果。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知州危稹秉承朱子遗意,仿照白鹿洞书院的规制创建了龙江书院,令朱子兴学重教的思想在漳州落地生根。尤其在明朝时期,漳州的书院呈现繁荣景象,有记录的书院就有49所,而且书院并非为了科举考试而设,而是继承了朱子所倡导的书院精神,即授以经世致用之学,培养了众多名儒,为漳州学术繁荣和文化普及做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朱子,历经千百年发展演变的漳州书院,还有许多值得挖掘的故事。为此,叶明义院长邀请漳州城市职业学院郑晨寅教授到漳州闽南书院,专门分享了一场《漳州书院文化探寻》讲座,郑晨寅教授用细致生动的语言,穿插不同历史时期的书院图片,深入浅出地讲述漳州书院的历史进程,其中就包括“八闽第一书院”漳州松洲书院的源起,以及漳州名儒黄道周创建邺山书院的故事。这场讲座赢得现场听众的一致好评,面对一些听众踊跃提问,郑晨寅教授一一耐心解答,听众表现出对书院文化的浓厚兴趣。让听众参与其中,在人文讲座与受众问辩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闽南文化的理解,这正是漳州闽南书院举办文化讲坛的初衷之一。

 

闽南书院旨在打造一个集讲学、研学、阅读、藏书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漳州闽南书院首场讲座特邀省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林晓峰,为听众讲述漳州如何成为朱子理学南传重镇。图/张旭


闽南文化面面观

从朱子理学、阳明心学,到闽南文化的海外传播、闽南青草药文化、漳州文明探源与水下考古,关于选择每期文化论坛的分享人和主题,叶明义院长有自己的考量。长期从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加之曾担任闽南日报社总编辑的经历,令他积累了丰富的“人脉”,其中就包括许多高校里研究闽南文化、朱子文化的专家学者;平时他又特别关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闽南文化研究相关的资讯,只要与这两个方面相关、同时也是听众感兴趣的话题,书院就尽量去邀请最合适的主讲人。“比如水下考古专家阮永好,很早之前我就有关注。在一次深谈后,我被漳州丰富的考古成果所震撼,特别是被他的故事所感动,就专门邀请他来书院讲课。”叶明义院长如是说。

阮永好为漳州闽南书院的听众们讲述的主题是“漳州文明探源和水下考古”,他从2008年至今负责了东山冬古湾、龙海半洋礁、古雷圣杯屿等漳州地区水下考古调查、发掘工作,其中既有许多令人惊喜的发现,也有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挑战,他图文并茂的讲述,为听众揭开了漳州水下考古的神秘面纱,也令听众了解到开展水下考古的意义,即对不同海域、不同时间的沉船进行考古发掘研究,将这些点串联成线,这些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佐证,说明漳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在漳州闽南书院的文化讲坛,不仅可以跟着专家学者追溯历史,还能学习祖先流传下来的生活智慧,譬如福建省非遗项目“闽台青草药”传习中心总顾问陈耕教授就为听众带来了流传千古的闽南养生智慧,尤其是那些先人总结归纳的各种养生防病的青草药,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活化利用。针对近几十年来日渐流失的闽南青草药文化,陈耕教授积极呼吁通过让青草药文化进校园、社区、医院、公园等方式,对其进行抢救与传承,他的分享受到了听众的热烈肯定。

每期文化讲坛的分享,并没有随着讲座的落幕而结束。据叶明义院长介绍,每场讲座的精彩部分都经过精心整理,刊登在《闽南日报》及漳州闽南书院微信公众号供读者品读。“每一场讲座都希望通过线下与线上结合的方式,起到再次传播扩大影响的效果。”叶明义院长说道。闽南文化有着深厚的内涵和丰富的表现形式,保留古音的闽南方言、多元文化交融的建筑、独具一格的饮食文化、百花齐放的传统戏曲、体现尚武精神的民间武术等,这些都可以作为讲座的话题分享,吸引更多人了解闽南文化,讲坛开办半年来逐渐受到关注,同时给予书院主办者更大的动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闽南文化学习交流,书院是个很好的平台。接下来我们将充分发挥漳州书院文化传统优势和漳州古城的地理优势、文化优势和阵地优势,逐步开展研学、培训等活动,收集、编辑、出版闽南文化相关著作以及研究性成果,探索‘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品牌+平台运作’‘项目带动+人才融合’的运营模式,持续推动闽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闽南书院还结合传统节俗举办雅集和艺文表演。


打造文化传播阵地

因为松洲书院的创建,漳州书院文化自唐始,历经宋、明的发展兴盛,直至清末被新式学校所替代,然而无论形式如何改变,这些书院依然为漳州文脉的延续作出了巨大贡献。如今既有不少复建漳州古书院的呼声,也有如同漳州闽南书院这样新生的书院,它们持续作为开展文化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并且延续传统书院的讲学传统。漳州闽南书院选择以文化讲坛的形式讲学,旨在让关于闽南文化的时代价值与活化利用,不局限于学界的论述,而是能够拉近与市民的距离,令其融入闽南人的日常生活。

书院所承载的另一传统功能则是藏书,2023年10月,长泰区委史志室联合宣传部、漳州闽南书院主办的《长泰历代文献辑刊》研讨交流赠阅活动,就在漳州闽南书院举行。书院获赠的《长泰历代文献辑刊》收录了明代戴时宗的《朽庵存稿》、戴庭槐的《孔门源流考》《革节巵言》《制锦堂集》、林秉汉的《尚友堂集》,清代叶先登的《纪游诗》《木天草》、杨魁植《九经图》等,并有历代长泰先贤140多种古籍存目,这些古籍文献为人们深入学习研究闽南文化和闽台交流提供了珍贵文献资料支撑。

作为闽南文化主要发祥地和核心区、台胞的重要祖籍地,漳州在促进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叶明义院长提到,未来他们将探讨邀请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闽台文化的台湾专家学者登上漳州闽南书院讲坛,为听众们带来更丰富多元的演讲主题,另一方面有助于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相互交流,推动闽台文化研究交流朝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力,努力把漳州闽南书院打造成宣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开展闽南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落地古城的漳州闽南书院,不仅是传播闽南文化的重要阵地,还具有特别的精神象征,它让漳州本地市民以及往来的游客看到了漳州在保护传承、活化利用闽南文化,推动闽南文化方面所展现出新的生机活力,用文化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位于清源山景区的欧阳书院是沿袭旧欧阳书院的风格新建而成。图/潘登



复兴的泉州书院:书香胜景重现,打造文化新地标



闽南书院的历史始于唐代松洲书院的创建,而泉州书院始发于唐末,鼎盛于宋,巩固于元明两朝,既有官办书院,也不乏民间捐助而建的书院,其中仁颖书院、欧阳书院、泉山书院、小山书院、石井书院为古时泉州的五大书院,足见彼时兴学之风日盛。那些建于泉州古城及清源山周边的古书院,有些尚能找寻到一些旧时书院的踪迹,有些则早已消逝。近年来,泉州市启动复建书院计划,准备将复建的古书院打造为泉州古城文化新品牌,融入城市文化发展整体方略,以实现书院的有效保护和功能的持续发挥。

欧阳书院长期开展各类非遗活动,以沉浸式教学的方式,让游客体验非遗文化的趣味性。


清源山寻欧阳读书处

清源自古多圣贤,坐落于泉州城区北郊的清源山是一处集自然美景与人文历史于一体的宝地,散落于山上的寺庙宫观、文人书院、石室碑刻,是儒释道、伊斯兰教、摩尼教、藏传佛教等多元文化兼容并蓄的证明。千百年前的清源山还没有熙熙攘攘的游人造访,不过已有不少文人在此清幽处筑室读书,譬如陈中段于梅岩读书,欧阳詹和林蕴的读书处则在虎岩,后人称之为欧阳石室,又名“欧阳洞”。

明嘉靖年间,欧阳詹的裔孙欧阳深在石室附近捐资建了一座书院,其子欧阳模于万历年间再次重建,并正式命名为欧阳书院,据说当时“午夜书声,可以相闻”,而后欧阳书院又历经几次修葺,据传在读书堂西侧有一小轩,轩东有二巨石横出,上建有飞亭,元代释大圭、明代何乔远等人在此留下题咏,然而书院几经兴废,庭室早已不存,仅留石刻向后人讲述这座书院的故事。

2021年,相关部门将清源山景区旧展览馆修缮改建为欧阳书院,从清源山景区的千手岩出入口一路往上,在势至岩西北侧见到了一栋古色古香的建筑,建筑风格保留欧阳书院旧址建筑布局,门额高悬着一面仿朱熹题写的“欧阳书院”的鎏金匾额。一进门就看见三块悬挂于梁上的旧匾额,“四门学士”“温陵甲第”“文以载道”都与泉州第一位进士欧阳詹有关,他曾被授予国子监四门助教一职,朱熹为他题联曰“事业经邦,闽海贤才开气运;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受欧阳詹的事迹所激励,泉州读书取士的风气日盛,从唐代至清末,泉州共考取进士2000余名,堪称文风鼎盛。

复建后的欧阳书院被定位为集阅读、讲学、休憩、轻食多功能一体化的文旅复合空间,左侧为欧阳书室,墙上张贴着记述欧阳詹生平事迹的展板,空间按照读书堂的模样布局,据书院工作人员介绍,这里主要用来举行书法体验、清源山和泉州世遗相关的研学课程和专题讲座,还会不定期举办花灯、妆糕人、剪纸等非遗体验手工课程,周末时会见到身穿儒生服的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体验非遗技艺,了解闽南传统文化。

书院右侧则分为笔会区、藏书区和修书区,前者除了开放书法体验,还用作非遗展示。走出书院,在宽敞的户外空间还设有欧阳书场、读书区和休憩区,既可开展主题互动等活动,也可供游览清源山的游人在此休息,或是带着从书院阅读区借来的图书,在这个“天然”的书房品读经典,就如同千百年前的先贤那般,以山间清风为伴、潜心学问。依托清源山景区的资源,将来欧阳书院还可在推广泉州书院文化、研学旅游产品开发、传统文化传承等多方面进行创新探索,构建新型的集研学、文学于一体的空间。

 

新修建的镜山书院为泉州市民提供了踏青阅读的好去处。图/潘登


毗邻泉州孔庙的正音书院如今提供多样的文学体验活动。



一峰书院的匾额现为泉州一中学府校区的地标式校门。图/潘登


聆听文化之声

“每引见大小臣工,凡陈奏履历之时,惟有闽广两省之人仍系乡音不可通晓。”两百多年前,雍正皇帝对闽南方言的一句吐槽,在今天依然能得到不少北方人的赞同。这位处事雷厉风行的皇帝当即就下了一道要求闽粤两省官员“正音”的谕旨,由此在闽粤诞生了一种特殊的正音书院,所谓正音,就是矫正语音,不会说当时的官话,也就失去了迈入仕途的可能。

清代的泉州就有四所奉旨创办的正音书院,据清道光年间的《晋江县志》所载:“正音书院,一在城内百源庵,一在城内铁炉铺,一在城南承天寺,一在城西奉圣铺,俱雍正七年建。”顾名思义,这些书院主要目标就是帮助学子熟练地掌握官话词语,以应对科举考试以及入仕后的日常事务,直到清代中叶,正音书院才逐渐停办。为了纪念这段特殊的历史,同时沿袭正音书院曾发挥的文化功用,2020年5月,泉州市文旅集团在泉州文庙旁投资兴建了一座仿古大厝,命名为正音书院,这也是泉州启动复建书院工作以来投用的首个书院。

走进正音书院,首先看到正厅上方的匾额“聆音察理”,出自《千字文》中“聆音察理,鉴貌辨色”,教导众人多听多想,明察事理。因为新华书店的入驻,这里被打造为一个立体图书馆,并结合“润物无声·古城悦读”公益活动推广计划,提供多样的文学体验活动,为泉州市民及四方游客提供一个轻松的阅读空间。每逢中华传统节日,正音书院还时常举办多样的活动,譬如中秋佳节,一场特别的游园会在正音书院举行,人们在挂满灯笼的书院内穿行,不时抬头寻找系着灯谜的灯笼,孩子们小小的脑袋凑在一起,眉头紧锁地盯着谜面,突然不远处传来一声惊呼,便知有人猜中了谜语;相较于热闹的灯谜区,书法区则呈现着宁静祥和的氛围,身穿汉服的孩子握着毛笔,在家长的指导下,认真地在宣纸上落下一撇一捺。另一边的阅读互动区,人们通过一个个讲解展板,阅读泉州古书院历史文化,感受古城文风兴盛的脉络。

作为泉州阅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音书院左侧空间还进驻了泉州广播电视台 《黄樱正在听》栏目,这是一档青少年教育类新锐广播节目,内容注重思政教育热点,注重青少年表达及家校沟通,搭建校方、教师、学生、家长四方交互沟通平台。除此之外,正音书院还计划逐步开设闽南民间习俗用语、闽南语等相关的课堂,从原先为了学官话而创办到如今对乡音的重视,正音书院的“转身”是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觉醒,这个集学堂、书店、电台、阅读、非遗展为一体的复合型空间是展现泉州深厚文化底蕴的新平台。


新文化业态的探索

在清源山筑读书处的除了欧阳詹,还有祖籍晋江的理学名宦何乔远,他在广西布政司经历任上因妻温氏病亡,请假回泉州治丧,由此在泉州生活了二十余年。他曾举办雅社,为泉州当地学子讲学,还与缙绅游士“倡酬论学”。因其父何炯葬于清源山下,何乔远时常前往祭扫,后来便在山脚的醉月西侧高地上建屋三间五楹,创立学社,授徒讲学、著书立说,此后他买下周边数间农舍,将其改造为学社,由此创办了休山书院。万历四十一年后,由于慕名而来者日益增多,为了容纳更多的学子,何乔远再次购买民房自成院落,书院更名为镜山书院,他也被人们称为“镜山先生”。

如今醉月岩上早已不见书院踪迹,仅有何乔远所题“醉月岩”“石镜”,颜廷榘所题“镜亭”“不厌”等摩崖石刻遗存。2020年,泉州市相关单位在镜山书院旧址上,以原有的历史遗迹为基础,复建了镜山书院,并与周边的防空洞相结合,构成了镜山文创园。来到大旗山山脚,首先看到的是“镜山书院遗址”的石碑,从旁侧的小门进入,便来到一处安静的小庭院,崭新的镜山书院俨然一座小型图书馆,玻璃书柜里还摆放着一套何乔远所著的《闽书》,为泉州市民多提供了一个读书休闲的好去处;书院外还增设“映月读书”“凿壁借光”“墨池”“步步登高”“琴湖”等人文景观,令整个空间充满古色古香的意趣。

回首泉州书院的历史,既有随朝代更迭而逐渐湮灭者,也有幸运地保留下些许遗迹供人考据者,还有一种精神延续的表现,即在书院的基础上诞生了新式学校,譬如旧址位于泉州一中的一峰书院。当记者根据导航来到泉州一中附近,发现的却是一块写着“梅石书院旧址”的石碑,其后方是一块状若五瓣梅花的石头,旁边一间书店的店员向记者介绍起这块梅花石的典故:“据说泉州自南宋后期就一直没有出过状元,直到罗伦来到泉州,这块石头突然裂成梅花状,当时民间有‘梅石开,状元来’的预言,没想到罗伦后来真的高中状元。”

高中后的罗伦在这块梅花石旁开设讲堂,吸引了众多学子前来求学,正因有这段机缘,后来的巡按御史聂豹等人在梅花石旁的净真观兴建一峰书院,后来历经几次重修,书院也从“一峰”改为“梅石”。“我们书店就是新建的一峰书院。”顺着店员所指的方向,记者注意到旁边那座仿古大厝的大门上方,赫然刻着“一峰书院”四个鎏金大字,书院内部却是原木系的现代装修风格,四面书架上摆放着不同主题的书籍,其中还特别规划了闽南文化主题的区域,挑选的都是有关闽南,尤其是泉州文史相关的文献。复建的一峰书院采用“书店+咖啡”的业态形式,除了引进风雅颂书局,还在书院户外增设社区咖啡馆,文化赋能打造书院生活人文空间。书院还不定期举办各类主题的文化活动延续城市文脉,目标是打造为解读泉州历史,传播泉州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无论是延续讲学传统,还是尝试与书店、文创、教育培训等业态相结合,这些重获“新生”的古书院,正逐渐成为泉州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文化名片。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