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在厦门投资感觉好极了

来源: 2021-12-31 16:05

厦门新凯复材科技有限公司自行车轮胎生产车间。


2021年,厦门集美(杏林)台商投资区已年过而立。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当年一早落户杏林的台商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借助大陆的资源,融合台湾的经验,许多台商开创出了自己的一片天空,达到了事业的另一高度。

三十年,流淌着一段高歌猛进的光辉岁月,而在这片土地打拼多年的台商们,每一天都在亲历集美(杏林)台商投资区的点滴变化。


新凯复材:

我看中的是未来

厦门是碳纤维“全球生产基地”,现已形成了一个产业集群,厦门新凯复材科技有限公司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台企之一。

1980年,厦门新凯复材科技有限公司的台湾母公司拓凯实业在台中创立。当时,正是球拍产业蓬勃发展的时候,生产供不应求。由于台湾人力短缺、用工成本高涨等原因,拓凯实业决定到大陆设厂。

1992年,厦门新凯复材科技有限公司正式进驻集美(杏林)台商投资区。在集美(杏林)台商投资区扎根30年,厦门新凯复材科技有限公司已成功升级成为一家专门研发制造高性能复合材料的高科技企业,目前拥有专利44项,其中12项为发明专利,32项为实用新型专利。

来大陆之前,台商沈辉雄还曾经去过诸如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考察投资建厂的环境,最终选择将新凯复材落户厦门。

选择厦门,选择杏林都是有原因的。选择这里,除了看好未来大厦门的发展前途必然在岛外之外,语言相通、政府效能和用工人群都是新凯复材最终决定留下来的重要因素。在沈辉雄看来,集美有着良好的多功能定位,产业、学术、观光为一体的环境非常有活力,而这一切,都依赖于政府有着良好的发展眼光和服务心态。

对此,新凯复材总经理张桂林说,从一开始,政府的高效务实就是可以直接看见的。三十年前,新凯复材的高层团队来考察时,发现几乎所有和企业相关的职能部门如劳务部,安全监理,台商投资管委会等办公地都设在台商投资区内,审批程序快,时间和人力成本就可以大大节省,企业的良性运转就可以得到保证。“第二个例子看似是个小事,但政府的作为却让我们很感动。杏林原本所有的蒸汽管道都是高空设计的,我们从整个厂房的美观度出发向政府建议是否可以在新凯复材的地段将管道都改铺地下。没想到政府经过评估,很快接受了我们的建议,今天大家所看到的宽敞明亮的场地,都有赖于当时的决策。另外政府现在每个月都会举行几次招聘会,为企业解决用工的难题。以前我们招聘员工都比较零散,现在有规模地引进也为务工人员增添了了解我们企业的途径,政府在其中就起到搭建一个良好的双向沟通桥梁的作用。”张桂林说。

成立初期,新凯复材没有现在这么多产品和系列,公司早期的核心产业是网球拍、羽毛球拍等相关产品的生产。因此,早期的新凯复材还是一个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最高峰时期的2007年,新凯复材实际用工人数超过了1万人。

2008年,新凯复材获得了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称号,管理层清楚地认识到,转变的时机要来了。

2012年,集美区率先与台湾最具专业能力和规模最大的产业顾问机构——(台湾)财团法人中国生产力中心合作,建立“卓越创新中心”。中心借助台湾产业转型的成功经验,通过组织参访太平洋自行车、台湾樱花、义隆电子等台湾标杆企业,开展培训课程,与企业“一对一”进行诊断、辅导等方式,进一步服务集美辖区的台商台企,协助他们更好地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精益生产。

通过辅导,加上自身不断改造流程、提升生产力等,新凯复材现在的实际用工人数已下降到3700人,其中还包括了500多名的技术研发人员。“能做到这一点,投资区以及集美区政府的助力功不可没,我们真的非常感谢!”张桂林激动地说,生产成本降低,生产效率提高,让新凯复材能够也敢于在技术创新上花更大的气力——每年投入研发的费用超过总产值的3.5%。

由此以来,新凯复材自主研发产品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拥有专利44项,其中12项发明专利、32项实用新型专利,陆续开发出脚踏车、安全帽以及更高端的飞机零部件、医疗器材等碳纤维复合材料产品。

1991年新凯复材在杏林买地,彼时杏林处处是农田,马路上人很少,厂房更少,周围配套很不成熟。然而沈辉雄却说:“我看重的是未来。”而事实也证明了他的判断,这三十年来集美(杏林)台商投资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凯复材也跟着实现一点点变化、一次次跨越,张桂林说:“新凯复材的发展,都离不开集美(杏林)台商投资区,以及市区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推动”。

对于集美(杏林)台商投资区,以及新凯复材的未来,张桂林显得信心十足,“我们相信,集美(杏林)台商投资区的未来将会更加蓬勃发展,为在这里发展的台商、外商提供更大的空间与更多的机会。新凯复材也将继续在这里扎根、深耕,致力于深度在地化管理,强调干部本土化,探索转型升级的新路子,促进企业业绩持续成长,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还会落实企业社会责任,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

 

01>1989年位于杏林台商投资区的来明工业大门。

02>2000年的来明生产线。

03>厦门来明工业有限公司新改成的护目镜生产线。

来明工业:

优质服务让我充满信心

1989年7月,杏林台商投资区刚刚获批设立两个月,来自台南的吴进忠就选中这里买地建厂,将事业重心从台湾转到厦门,成为投资区迎来的第一批台商中的一员。

吴进忠回忆,自己是1989年7月11日到的厦门,一下飞机就听到熟悉的乡音,虽然腔调上有些许差异,但那种亲切感依然难以言表。“语言相通,气候又和台湾差不多,这些客观因素我是很看重的。经营企业以人为本,创造一个温馨的环境,让我的干部、我的员工少些离家的感觉,他们才能全力以赴地为企业做事。”

决定在厦门投资,接下来的工作就是选址了。有朋友推荐当年5月份刚刚通过国务院批准成立的杏林台商投资区,其实在朋友推荐之前吴进忠就有所耳闻,恰好也看中了企业现在所处的这块地,就这样来到了杏林区。

“我来大陆是想寻求永续经营,当时杏林台商投资区虽然刚设立,但水电等基础建设都很完整,企业发展的必备基本条件都能满足,政府支持力度也很大,所以很快就做出了投资决定。”吴进忠说,“虽然当时政府的办公条件远不如现在的现代化,但这完全没有影响办事效率,包括到银行开户头、到工商局办理营业执照等等在内一系列的手续,一天时间全部办好,说出来可能有人会不相信,但这就是事实!”

目前,吴进忠在厦门已经开设了5家企业。他说,30年的时间,自己的投资不曾跨出厦门,每一个增殖的标的点都在厦门,因为很满意厦门在服务投资方面的表现。

“一路走来,不论是市委市政府、区一级行政主管,还是招商、海关、检验检疫等相关部门,都很关心、照顾台商,经常询问我们有什么困难,并且表示如果有政府一定努力帮助解决。他们说,他们是来服务企业、服务百姓的,事实上他们也这么做了,经常苦企业之苦,千方百计地帮助企业解决困难,这一点让我感动不已。我绝对不是刻意在讲好听的话,这是我的切身体会。”吴进忠说,刚到厦门办厂时,对税收政策不了解也是最大的困难之一。得知情况后,厦门税务部门主动上门调研、倾听需求、宣传政策。这样的优质服务数十年如一日,让他和其他台商都感到十分满意。

如今,吴进忠创办的来明工业(厦门)有限公司,已拥有超过百项专利,为多个国内外知名品牌代工生产太阳镜、光学镜等各种功能眼镜,同时也拥有多个自主品牌,是太阳眼镜、太阳镜片、偏振三维立体眼镜国家及行业标准的主要起草单位,是助力厦门摘得“中国太阳眼镜生产基地”荣誉的开创先驱之一。

“厦门在对台方面本身就具备天时地利的优势,服务环境不断地在进步,对在厦台商企业的经营、产业的发展都将是非常好的机遇。”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政府最新推出的减税降费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都让吴进忠对发展前景充满信心。除了在制造业领域继续深耕细作、转型升级,他还开始涉足生物医药产业,在黑蒜保健食品的深加工及植物新药应用方面推陈出新,朝着多元化经营迈出坚实一步。

在与其他省市台商的交往中,吴进忠经常会听到羡慕的声音,赞美在厦门投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每每这个时候,他总会笑着回答:“没错!在厦门投资感觉好极了!”

 建霖集团最新的厂房。

1月12日上午,总投资5.4亿元的建霖家居厨卫产品线扩产项目在厦门集美灌口举行奠基仪式。


建霖集团:

我们是来自台湾的大陆企业

“不是每个地方都可以像厦门,能让我们在18个月内盖6万平方米的厂房。”

1987年,为了寻求更广阔的市场,台商吕理镇来到大陆,在考察了福建、浙江的几个城市后,他看上了厦门。“厦门与台湾同文同种,位置方便,离台湾很近,又被刚刚选为经济特区,有政策支持。” 吕理镇认为,在这座距离台湾最近的城市一定能有所作为。当时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刚刚起步,一切都是欣欣向荣,飞速发展,政府为企业提供的全方位优质服务,让助力吕理镇更有信心留在厦门,深耕大陆市场。

1989年,台湾仕霖集团在厦门何厝成立了建霖卫浴公司。很快,杏林台商投资区成立,吕理镇在走访一圈后,看中了园区内完善的水、电等配套设施和相关的政策扶持,信心满满地把企业转到了集美。

走进集美(杏林)台商投资区,从传统的手工加工制造,转变为智能制造。吕理镇说,从2010年起,建霖集团开始尝试第一次转型升级,智能制造是时代的大趋势,从进入集美起,就不再把自己当成是台商,而是本地化的“厦商”,紧跟时代趋势,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开始转型升级。

扎根集美20多年,建霖集团从传统行业的改造升级,逐渐发展为涉及卫浴产品、汽车、家电零配件、饮用水系统等多个领域的大型生产供应商,借助智能元素、科技元素、健康元素、绿色元素等,达到智能升级改造。不仅如此,建霖集团还在投资区里打造创客空间———匠仕创客空间。

“建霖的价值来源于对产品的不断创新以及对品质孜孜不倦的追求。一个产品和一家企业要有价值和尊严,品质优先是重要的坚实基础”。回顾这些年的发展,建霖集团总裁陈岱桦强调:“2002年之前,我们赚的是‘机会财’,公司快速发展,环境变化不大,人工、房租等各项成本低,效益明显。2002年后,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我们也在变化,这时我们赚的是 ‘管理财’,通过产品出口到各地,提升管理来做好生意。2010年后,我们开始赚‘创新财’,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营运创新、文化创新持续不断的调整和提升企业生产效率,使产品品质更好、企业市场反应更快,不断地去寻找新的生意机会。”

2020年8月,厦门建霖健康家居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登陆A股。敲钟仪式上,陈岱桦感慨地说:“台湾是我们的发源地,但如果没有大陆这个市场,没有大陆的人才,我们做不到今天的规模。厦门在实施对台政策上先试先行,加大对台资企业自主研发、技术创新、品牌树立等方面的鼓励,在出口退税、人才引进等方面都给予必要的支持,为企业进一步的发展解决后顾之忧。”对于公司的发展壮大,陈岱桦说,长期以来,他们仰赖大陆市场,依靠当地政府、本地人才而发展。他们是厦门培养起来的企业,虽然来自台湾,但文化早已跟大陆深深融合,他们就是来自台湾的大陆企业。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