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胶似漆”,这个成语,我平时写作时基本不会用到,觉得它太黏了。黏乎乎的东西,我不喜欢。我喜欢明朗的、清冷的、简简单单的,如那秋天的阳光。当第一次看到漆画时,我的心仿佛被那抹秋阳照亮,不刺眼,也不黏人。
一方风云变幻的天空、一艘沧桑斑驳的渔船、一位侧耳倾听的惠安女……对我们这些海边长大的观众,这些元素再熟悉不过,但我并不厌倦,而是心生好奇,拉长耳朵,跟随着这位惠安女,去倾听。我听到了风起云涌的涛声,听到了点着白色浪尖翔舞的海鸥发出的快乐鸟鸣,听到了渔船满载而归时渔民的欢呼声,也听到了母亲对出海儿子的嘱托,还听到了妻子与归航爱人的窃窃私语。
漆画《远音》,让我这位完全不懂画画的人陷入了无限遐思。这幅于1994年荣获了第八届全国美展最高奖项的作品,其作者就是厦门漆画家陈金华,自此,他的漆画成就在全国大放异彩,获奖无数。陈金华与漆画的感情,我们《台海》副主编刘舒萍采写他时,就用了“如胶似漆”,我读来一点儿也不腻,而是觉得恰如其分。
南平青年陈干平,2009年的一天,走出大山深处来到了厦门美术馆,这位时年20岁的青年被正在举办的漆画展惊艳到蒙了,“漆画的肌理如此丰富,色彩如此绚丽,我从未见过如此令人心动的画种!”他于2010年考进了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成为该院漆画专业的首批学生。
十几年后,陈干平还在画漆画,据说与他一起考进去的学生,毕业后坚持从事本专业的没有几人,其中一个原因是画漆画太艰辛。能坚持下来的人,都是与漆画如胶似漆的。
画漆画的大漆采自漆树,后期调色千变万化,令人着迷。但很多人对漆过敏。过敏时,全身长满疹子,奇痒无比。陈干平起初也是如此,但他一次次过敏又一次次脱敏,终于适应了漆,且进入了“如胶似漆”的境界,他觉得自己无比幸运。
陈干平的工作室位于厦门同安乡下,室外绿树成荫,清风徐来;室内笔墨纸砚,漆香氤氲。在这幢租来的别墅里,陈干平日出而作、日落不息,渐渐小有成就。故乡南平的山山水水时常入他的画,“小时候经常在山里玩耍,对丛林、光影、动植物的感受,后来都融入了我的创作。”其实,对许多人而言,无论离开多久、出走多远,“故乡”都会在明里暗里影响着我们的人生。
作为在全国鼎鼎有名的漆画大家,陈金华对陈干平等年轻人投身于漆画创作,他想必会是很高兴的。2006年起,陈金华就任厦大艺术学院首任漆画系主任,18年来,漆画系在他的带领下培养出许多优秀学生。福建是中国漆画的龙头,是无可争议的漆画大省,从1984年到2024年,40年来,遥遥领先,始终如一。厦门是福建的漆画重镇,入展成果和获奖数都是最多的。“观察全国美术界的整体态势,无论是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粉画、壁画、漆画等等,一个画种很难在一个城市一枝独秀几十年。厦门是一个例外。”陈金华自豪地说。
说到漆画,就绕不过漆器。以前,我总以为先有漆画,再有漆器,采访下来,发现事实是相反的——漆器是漆画的源头。
纵观中国的艺术史,有青铜器、陶器、瓷器、玉器、漆器,等等 ,但由“器”发展出“画”的,似乎也就只有漆器、漆画,7000年漆艺越来越精彩,可谓 “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
所以,本期封面故事并不局限于漆画,而是延展到漆器、漆艺等,相信您读下来,会有“漆篮打水水不空”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