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开厦第一村,今安在

来源: 2022-02-08 14:57

文/《台海》杂志记者郑雯馨  图/金柄村村委会提供

俯瞰金柄村,其地处翔安北部的大仑山山脚,东倚大帽山,当地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

金柄村地处翔安北部的大仑山山脚,距今已有1331年的历史。村落中的大姓为紫云黄氏同安房一支,历代黄氏子孙耕读并重,文风鼎盛,村中至今依然保留许多人文景观与历史遗迹,黄氏族人曾经历多次迁徙,其中不乏前往金门、台湾开垦立业者,如今海内外的黄氏宗亲依然与金柄村保持着密切的往来联系。

通往翔安新圩镇金柄村的路平坦无阻,不需翻山越岭,也不见束马悬车的险境,我们的汽车在途经了几个小村庄之后,来到了一片地势开阔之地。车道的两侧是一畦畦齐整的农田,刚种下的青葱与大蒜是当地主要的经济作物,不时还能瞥见年迈的农人在田间忙碌的身影。继续向前,一个背山而筑的村落出现在我们眼前,一面写着“金柄”二字的立牌提醒着:我们已经抵达此行的目的地。如今借助导航,我们能够轻松地前往任何地方,由此对金柄村的开基祖是如何披荆斩棘,并最终决定在此开垦建村的魄力所折服。


跋山涉水始建村

虽然金柄村的村民也说不清,“未有厦门,先有同安;未有同安,先有金柄。”这句俚语究竟是何时开始流传于当地,但关于这句话背后所揭示的建村始末,当地人都能娓娓道来,这要从1300多年前的一件“献地建寺”美谈说起:据传江夏紫云派始祖黄守恭之父黄崖在隋末南渡入闽,先后迁居于福州侯官黄巷(今东街口南侧黄巷)和丰州东南郊(今泉州鲤城区)。黄守恭自小熟读经史,素有“郡儒”的美名,成年后他先是随父经商,而后在泉州西郊广植桑树,成为远近闻名的庄园主。同时他还发展桑蚕养殖,并雇佣百名织工纺织丝绸,凭借丝绸生意,黄氏成了泉州当地富甲一方的望族。

彼时有位高僧听闻黄守恭素来乐善好施,便多次登门拜访,请求他拨地以建寺传法。这当中流传着不少的传说:譬如当时黄家的桑园内出现了桑树开莲花的奇景,黄守恭将其视为祥瑞,因此捐出桑园以及周围田宅,所建的正是泉州的开元寺。还有相传在兴建寺院时,天空飘来了紫色祥云,因此黄守恭后裔便将“紫云”作为堂号。

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黄守恭安排五个儿子迁居他处,最终五子分别在惠安、南安、安溪、同安及诏安各自开基定居。其中第四子黄肇纶带着亲族,骑着驴从泉州一路走到了古同安境内,关于他为何选择落脚在如今的金柄一带,金柄村的黄书记讲起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传说当年黄肇纶出发前,有和尚告诉他,一定要等驴叫第三声才能停下来。他走到马巷附近时,驴叫了一声;走到新圩乌山附近时,驴又叫了一声;最后走到金柄这里,驴叫了第三声,于是黄肇纶就留下来安家立业。”对此,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黄坚定从更理性的角度,去进行合理的推测,他说:“其实观察一下金柄村周围的地理环境,就能理解了。首先村子背后是大仑山、大帽山两座山,前方是非常平坦的土地,可以用来种地;而且在我小时候,村前还是有溪流的,正所谓背山面水,地理环境还是挺不错的。既有耕地,又能安下心来读书,若是有战乱,这里也是一个很好的避世之所。”

黄肇纶及族人选择在此安顿,他们这一支被称作紫云黄氏同安房,据传黄氏族人因见东北面山谷里坑沟众多,北面山梁形如木柄,便将村落取名为“坑柄”,如今当地很多老一辈的人还记得这个称谓。一说当年黄氏族人开垦此地时,看见山脊的泥土赤色如金,便又雅化成“金柄”。他们在此开垦之时,此地尚属南安县管辖,直到唐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析南安县的四乡,即永丰、绥德、明盛、武德置大同场,五代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大同场才升为同安县。

黄氏大宗祠内留存的明代《重兴祖祠碑记》中提到“同安金柄系出泉郡开元紫云支派,长安年间,肇基祖纶公负主立庙于此”,其中长安是武则天执政时期的年号,大约是公元701年至705年之间,由此可推测,在“同安”及“厦门”未出现之前,金柄村就已经存在,黄坚定说,自己翻阅了厦门各类典籍史册以及各村各姓资料,都没有发现比金柄村更早的村社开发记录,“可以说,金柄村是现今厦门行政区域古同安内开发最早的村落。”


 


01>紫云黄氏同安房后裔历经多次迁徙,定居于福建、江西、台湾甚至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地,其中移垦金门的宗亲亦不在少数,他们时常返回金柄村祭祖寻亲。

02>2019年黄氏宗亲祭祖,乡民们带着三牲五果、薄酌香茗、香楮金帛准备昭告于紫云黄氏金柄大宗祠的神位前。


散落四海毋忘乡

同当下中国的许多村落一样,如今走在金柄村中,既能见到新式的楼房,也保留着不少传统古建,其中最重要的非黄氏大宗祠莫属。据黄氏族谱记载,黄肇纶于唐长安年间(703年)主持兴建了宗祠,此后数代黄氏族人都曾修缮拓建,曾经的宗祠有着“古同安第一祠”的美誉,可惜在民国时坍塌废弃,直到1987年由海内外的黄氏宗亲筹资,在原址上仿照原先的样式重修。如今的黄氏大宗祠布局为二进五开间,走近祠堂正厅,正中供奉着紫云黄氏始祖黄守恭、金柄黄氏开基一世至三十四世以及分基至世界各地的始迁祖、妣的神主牌位。看着这些神牌,可以想象千百年前,有多少黄氏族人从这个村落出发,沿着不同的路径,历经艰难后抵达新的安居地,开启新一轮的垦拓。

据《千年金柄》一书记载,紫云黄氏同安房在1300多年间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迁播:自开基祖黄肇纶建村百年后,黄氏同安房人丁兴旺,已然是闽南的一大望族,至唐贞元年间已经出了24位进士,由此招来旁人的嫉恨而被迫四散避难;此后第二次迁居更为惨烈,明洪武年间,黄氏宗裔黄子澄受命辅佐建文帝,在靖难之役后紫云黄氏同安房被牵连而惨遭剿杀,幸存的族人再次被迫流散四方,散落于长乐市的屿后、赤屿,龙海的锦宅,平阳县的水头镇塔园等地;到了明末清初,黄氏同安房的族人为了躲避战乱,再次往内地及偏远地区迁徙,其中不乏入台开垦者,其足迹远至台中、台北、宜兰、嘉义、新竹、彰化、屏东、云林、澎湖各县,其中有些族人直接以“同安”作为垦地之名,如同安村、同安寮及同安厝,以此纪念先辈,并提醒后辈不忘来处。

迁居金门的黄氏同安房的后代也不少,比如在靖难之役后,二十七世黄振扬之子黄金园、黄金沙携家眷避祸金门,其中黄金沙定居水头;再如另一位后裔黄沧海因为宋末元初为躲避战乱而来到金门,因为家族以染布为生,因此所居之地被称为染厝。在《同安华侨华人名人录》中也收录了不少远渡重洋谋生并定居的黄氏后裔,譬如祖籍金柄村的越南巨富黄清平,祖籍古宅村、后成为马来西亚“大年市汽油巨子”的黄仟章。随着迁居各地的黄氏宗亲陆续返乡探亲,他们的经历也不断丰富了紫云黄氏族群的源流故事,同时他们还在金柄村中留下了新的印记。

驱车驶向金柄村的最北边,在大仑山山麓下见到了由海内外黄氏宗亲筹款建立的黄肇纶陵园,2007年,厦门市政府将其列为涉台文物古迹。从一座气势不凡的牌坊进入,沿着蜿蜒的石径盘桓而上,相隔不远便有一处景观可赏,有树石、林池以及桥亭,移步换景,将金柄黄氏的典故化作景观,供人欣赏,譬如桑莲池以及旁侧郁郁葱葱的桑树,皆源自紫云先祖“桑莲献瑞”及遣子往四方开基的典故,难怪在金门建县一百周年暨第三届世界金门日的会刊上,会将这里称作“金柄大观园”。


 


01>万历年间,理学名儒黄文炤在倡建金柄村东部的防洪水利工程时,铺设了一条长约1里的道路,这条山间步道后来成为古代漳泉两府商贸往来、学子赶考的通道,被称作“布衣古道”。

02>修建于1969年的后溪大渡槽,是一种由桥梁、隧道或沟渠构成的输水系统,长年将古宅水库的水输送到曾溪水库,旱季时浇灌金柄村的万亩农田,随着时代发展已经成为历史遗迹。


金柄村的手工面线师傅黄加是翔安区传统手工面线传承人,其“拉面线”的功夫炉火纯青,能将一根面线全部拉开,直径细至1毫米。

萋萋古道掩旧事

除了宗祠与祖陵,对海内外黄氏宗亲而言,金柄村境内的八座庙宇同样寄托着他们的乡情与信仰。据黄书记介绍,分布在村里各个角落的庙宇分别有:炎帝殿、水耀宫、上帝公岩宫、土地公庙、田都元帅宫、玄武庙、关帝爷宫及新兴宫。其中最为特别的非炎帝殿莫属,我们在金柄村的一户人家里,见到客厅正中的佛龛摆放着三尊神像,老人饶有兴致地介绍道:“正中的这尊是炎帝,就是那位尝百草的神农,旁边两位分别是土地公和观音。之所以供奉炎帝,可能跟他管耕种有关系吧。”黄氏族谱中对为何信奉炎帝也没有过多说明,仅提及大约是宋代的同安黄姓族人兴建了金柄的炎帝殿,此后黄氏族人将炎帝奉为当境神,每当迁徙到其他地方,都会带上炎帝的金身塑像供奉,祈求平安。

在金柄村里的炎帝殿里,一位白发苍苍的守庙人证实了这一说法,他带着我们参观这座历经多次修建的庙宇,目之所见是深红色的山墙、绯红的琉璃瓦以及暗红色的佛龛里一尊据传是宋代所雕塑的“乌沉香木”神农坐像,此时有位妇人正在大殿内虔心祝祷,只听见清脆的一声“哐当”,守庙人忙转过头去帮她看掷杯筊的结果,这是他们与守护神之间的“交流”。除了当地人,海内外的黄氏宗亲也时常回村到这里进香,“尤其是新加坡的华侨居多,他们在家里都会供一尊炎帝雕像,往年还会组团回来进香。”守庙人回想起当时的场景,万分感慨道。

金柄村东边的一座山峰上,还有一座供奉玄天上帝的上帝公岩宫。黄书记说,这座庙宇也是很有故事,“从村子里远望那座山,是不是有点像一根长的蜡烛?据说朱熹将它命名为‘通天蜡烛’,还有人觉得它看起来很像武当山上的天柱峰,所以把它叫作闽南小武当。而且据说古时候,只要村子里的玄武宫一点香,山上宫庙的香炉里就会自动燃起烟火,所以它的香火一直很旺。” 上帝公岩宫之下,还有一条石阶铺就的古道,也与紫云黄氏族人有关。据黄坚定介绍,这条古道被称作布衣古道,“这个名字和明代大儒黄文炤有关,他虽然饱读诗书但终生不仕,后人称作黄布衣。”黄文炤曾经提倡在金柄村东面山中修建“石帮涧”防洪水利工程,为此专门用石径铺设了一条施工道路,这条路后来变成古代同安通往泉州的要道。

如今这条古道现长约 580 米,宽 0.8米至1.5 米,沿着山势蜿蜒而上,这条古道上已是杂草丛生,鲜少人经过。“从前沿着这条古道向东走,翻过大帽山就能抵达南安官桥,紧接着就能走到泉州府、泉州港;从村里往西南方向走,还能走到古同安县城;如果取道龙海、石码,就能一直走到漳州府。”黄坚定说,当年金柄村的人就是经过这条路到泉州参加科考,这里也是一条重要的商贸之路,不过时过境迁,如今已经有了更方便快捷的交通方式,这条古道自然逐渐被人所遗忘,而金柄村的人也在重新寻找与外界“连通”的路径。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0.031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