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蓝营沦为难营了吗?

来源: 2022-02-28 15:45


文/特约撰稿 杨昆福

近期,国民党多场投票皆落败,陷入了空前的困境之中,但这并非便意味着国民党就此土崩瓦解,而民进党却可高枕无忧继续“欺行霸市”。


国民党最近气势十分不佳,陷入了混沌状态。缘何如此?去年12月18日,该党力挺的四项“公投”悉数落败,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今年1月9日,两场与民意代表有关的投票,一场是台中的民代补选,另一场是台北的民代罢免案,国民党同样全部败北。这样的残局让国民党再次陷入了空前的困境之中,特别是不少民调显示,国民党的支持度低度徘徊,更是让蓝营支持者忧心忡忡。难道国民党会持续式微吗?民进党嚣张跋扈了多年,依旧能持续“权力傲慢”下去吗?笔者认为,现在下定论还为时尚早。


接连失利伤气势

国民党并未崩盘

接连的败北失利严重冲击了国民党,乃至整个蓝营的政治气势,这是毋庸置疑的。任何一个岛内政党均经不起这样的败局,一方面,政党的主导者的协调操盘能力会受到质疑,支持者会沮丧悲观,整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无疑会大大被削弱;另一方面,对手阵营势必会更加的嚣张与跋扈,会对失利的一方继续围追堵截,进一步挤压他们的政治生存与发展空间,并逐步构建出他们的“新威权体制”。目前,国民党和民进党正是处于以上描述的两端。国民党从台湾当局的主导者,沦落至如今被民进党“压着打”,还手能力越来越弱。而民进党从当初极力抨击国民党当局的“威权体制”,到如今执掌台湾当局6年多以来,不断建构绿营版的“新威权体制”,导致岛内政党格局、政党竞争以及政治发展等各个层面均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民进党似乎越来越忘乎所以,特别是在开篇提及的几项投票案当中处于主动状态。然而,尽管国民党在结果层面是失利了,民进党确实处于有利地位,但在笔者看来,这并非意味着国民党便就此土崩瓦解,而民进党却可高枕无忧继续“欺行霸市”。

以去年底的四项“公投”为例,整体的投票率大约在41.09%,显然不是很高,这意味着大部分具有投票权的台湾民众并未出来投票。而且,四项“公投案”结果的差距仅有3至4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差距并非是压倒性的而是微弱的。并且,如果细查去年这次投票结果的相关数据还会发现,民进党在台湾北部不少县市中,四项“公投案”的票数有不少还是输给了国民党。在临近四项“公投”投票之前,民进党倾巢而出回到高雄大本营,操作蓝绿意识形态对决,并抛出“南票北送”战术,最终被证明是奏效的。民进党在高雄和台南的得票数大幅超过了国民党,以此来弥补台湾北部票源的不足。并且,民进党在四项“公投”中,成功地将四项“公投”操弄成“政党对决”,并将之扭曲成国民党对民进党发动的“政党恶斗”,最终影响了台湾“中间选民”的投票意愿,让他们不愿卷入蓝绿的政治斗争当中,从而降低了投票率以及国民党的得票率。

而在今年1月的两项投票案当中,台北深绿民代林昶佐的罢免案,事实上,同意罢免的人数超过了不同意罢免的人数(同意票为54813;不同意票4 3340),只是整体投票率未达标,按照规定算作不通过而已。但要看到,其实同意票离罢免门槛58756票非常接近。而台中民代补选,虽然国民党籍的颜宽恒败给了“空降”的民进党籍候选人林静仪,但二者的得票差距也仅在8千票以内,颜宽恒拿下80912票,而林静仪则是88752票。今年这次投票与去年底的投票案相较而言,一次是国民党强力动员和介入,另一次则是国民党刻意淡化政党色彩并选择神隐,这显然是个策略性错误。前一次国民党“好大喜功”将岛内民间团体和人士推动的“公投案”纳入支持力挺范围,导致蓝营内部不团结浮现,比如极具争议的“反核四公投” 便让国民党中央与国民党地方县市长产生严重的分歧。并且,被民进党操弄成“政党对决”,导致原本支持四项“公投”的台湾“中间选民”缺位。而后一次国民党错误吸取了“教训”,在民进党大军压境支持民代补选和罢免案的同时,国民党却保持距离,生怕再次被炒作,而减弱了政党动员的力度,导致支持蓝营的投票动能严重不足。台北惜败,台中被民进党以微弱优势拿下。

和不少一边倒的评论不同,笔者并不认为国民党就此一败涂地,而且也不赞同国民党已被所谓“台湾主流民意”抛弃了的研判。相反,笔者认为国民党策略失误是失利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政治气势受到严重冲击,但也并未因此出现崩盘现象。如果阿Q一点,也可以认为,去年四项“公投”主要是诉诸“直接民意”的方式,来反对民进党当局的既定政策,过了会对民进党当局产生政治压力,没有过其实也只是回到了投票前的状态。而台中、台北的民代席次原本便是这一届台湾立法机构绿营的席次,蓝营没将之翻盘,是否可以理解成只是绿营护盘成功?蓝营翻盘未果也并不能牵强地说因此便土崩瓦解。


朱立伦难以“立威”

蓝营群雄并起

接连失利不意味着国民党就此便土崩瓦解,但其主导者却难辞其咎,负有统筹操盘责任的朱立伦成为了千夫所指的蓝营“战犯”。去年底的四项“公投”蓝营败北,除了朱立伦被质疑外,在“公投”推进过程中与国民党中央保持距离,确切地说是持“间接反对”四项“公投”态度的新北市长侯友宜成为了蓝营支持者挞伐的对象。在失利的当晚,朱立伦出面讲话并呼吁“不要找‘战犯’”,表面维持了大度的格局,但是否间接推波了蓝营内部对侯友宜的不满?当时蓝营内部对侯友宜的反弹远大于对朱立伦的不满。不过很快1月9日,蓝营的再次失利,朱立伦便首当其冲,面临了党内外的再次质疑,客观上缓解了侯友宜的压力。

朱立伦犯下了策略性的错误,虽然不至于很致命,但在笔者看来可能会最终导致他在2024的角逐当中提前出局。为何这么说呢?1月9日的败北,已让朱立伦“精于算计却失算”的负面标签再次被牢牢贴上。“精于算计”会被认为没有格局与担当,“频频失算”则是难堪大任的表征。在1月9日的两场投票案当中,朱立伦主导的国民党中央其角色地位被严重弱化,因为担心林昶佐罢免通过的几率不高,并未强力介入,然而结果却是如果投票率高一些便能成功,这也让蓝营支持者对朱立伦十分不满。而台中尽管候选人颜宽恒家族不愿国民党中央过多地介入,但朱立伦主导的国民党中央并未真正起到从旁协助的效用,特别是在“空战宣传”方面没有有效跟进,让颜宽恒家族“徒手”采取传统的在地动员的路数,来对抗民进党“党政大军”的联合“绞杀”。最败笔的是,投票出炉蓝营败北后,朱立伦选择神隐,不敢出面讲话表态,而是派了名年轻的发言人将责任推给前任国民党主席,称这是过去设定的架构和任务。

原本便十分弱势的朱立伦“立威之战”接连失利,政治短板与软肋却被刻意凸显。他去年接任国民党主席之时曾经宣称,他的上任是民进党要开始害怕的时刻,然而几个月下来,民进党不但没有惧怕朱立伦,反而得寸进尺,而蓝营支持者的寄望也不断被消减。朱立伦曾说,他担任国民党主席要帮国民党找出“最强棒”参选2024,而且这当中还不包括他自己。如今一语成谶,朱立伦已然并非国民党的“强棒”,而且他的“领导权威”已被他自己消磨殆尽。国民党内不少山头势力已经趁势而起,有如侯友宜、韩国瑜以及赵少康等。侯友宜原本是朱立伦担任新北市长时的副手,也是他提携的新北市长接班人选。然而,侯友宜目前已经坐大,在岛内各种民调数据当中差不多均位列榜首位置,已然成为了朱立伦参选2024最大的挑战者。朱立伦在参选国民党主席之时,侯友宜并未表态支持,而当朱立伦入主国民党中央之后,侯友宜依旧刻意与其保持距离,两人已渐行渐远,若是在接下来为了争夺最佳战略地位而正面对决,也并不会令人感到意外。

而韩国瑜今年初以发表新书的方式试水温,现场依旧热络,“韩流”可能已经溃散,但残存的“韩粉”依旧有一定的凝聚力与爆发力,这便是韩国瑜强力复出的立基点。他加入国民党权力角逐,势必会再次荡起新一波涟漪。而目前已在运作的“战斗蓝”,其主导者赵少康明确自称他自己是参选2024最佳的人选,他无疑会以“战斗蓝”为根基,加入国民党的战局当中。所以说,朱立伦若想参选2024,如何安抚党内挑战者,确实存在较大的难度。由于他主导的国民党接连失利,加上负面标签不断固化,朱立伦可能已难有挑战2024的实力与能力了。


蓝绿攻防“定军山”

“九合一”才是决战点

前文提及的几场攻防战,事实上并非是蓝绿双方决一雌雄的主要战场,充其量只是“热身赛”。真正的对决在于今年底的台湾“九合一”选举,尤其是这当中的台湾县市长选举。国民党尽管失利,但其基本盘还在,而且可别忘了尽管台湾当局在民进党的主导之下,但全台湾22个县市当中,国民党执政的就有14个,民进党仅有7个。目前,国民党相关县市的施政成绩不算差,甚至可圈可点。他们为了顺利获得连任,也不断在经营,甚至公开与国民党中央唱反调,比如去年的“反核四公投”,国民党籍的不少县市长便采取不同的基调。持平而论,国民党在县市层级是有政治优势的,特别是台北以及桃园两个所谓的“都”,也存在被国民党“光复”的可能性。若是能在维持既有县市版图的基础之上,国民党再次有所斩获,那么国民党极有可能为2024选举奠定胜局做出铺垫,民进党会因此被翻盘。

基于此,可以看到,民进党开始动用公权力对国民党的地方家族和地方实力派进行“围点打援”了。宜兰的林姿妙、台中的卢秀燕、云林的张丽善乃至新北的侯友宜,要么已沦为“政治猎杀”的对象,要么传言将成为下一波绿营攻击的标靶。如果就今年底的县市长选举层面而言,这可以理解成民进党已提前开打。另外,民进党近段时间不断酝酿要“设都造市”,引发蓝绿激烈的攻防,此举同样是在为县市长选举做的铺垫。可见,民进党已意识到了年底这场选战之于他们的重要性,而且深感危机重重,才会花招百出以图奠定胜局。所以说,笔者认为,蓝绿真正的大战是今年底的“九合一”选举,“开胃小菜”虽然重要但无法代替“正餐”,尽管蓝营目前沦为“难营”但根基还在,再起的空间及可能性依旧存在。而民进党表面风光无限,但内心其实彷徨焦虑。双方最终如何“定军山”,年底会揭晓。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