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解码中国符号

来源: 2022-04-13 10:25
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曾说:“人是符号的动物,所有文化形式都是符号形式。”人类的文化就是由各种符号组成的复杂系统。有的符号是可见的,比如文字,人类通过文字记录思想;比如旗帜,人们围绕国旗结成共同体。有的符号是不可见的,比如节日,附着着深厚的历史传统;比如传说中神灵,凝结了人们对某种规则的想象。一个符号的生成发展,背后必然有强大复杂的文化做支撑。只有读懂了符号,我们才能理解符号所承载的文化,以及脚下这片土地。
《符号里的中国》一书,就是带我们从符号入手解码中华文化。本书作者是北京师范大学古典文献学博士赵运涛。作者在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华文化中的一百多种符号,比如龙、凤、蝙蝠、松、竹、梅这样的祥瑞;土地公、灶王爷、四大天王、十殿阎罗这些民间信仰;以及端午节、中元节、重阳节各大传统节日。另外,这本书配了300多张彩图,每一张图背后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
当然,在作者看来,理解符号并不是要记住符号背后的故事,而是要把握符号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原理。
作者认为,符号最大的特征是不断演化,而演化的方式有二:一是“错讹”,一是“错位”。
先说“错讹”。顾名思义,“错讹”就是符号在形成过程出现了错误,背离了原来的情况。
有的“错讹”是积非成是,也就是说,最初人们不知道出错了,结果文化符号以错误形态延续下去。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八仙”,在民间传说中,“八仙”济贫救弱、不畏权势,深受民众喜欢。但作者在书中提到,“八仙”中至少有两位的名字存在错讹。一位是梳着双丫髻、挺着大肚子、手摇芭蕉扇的汉钟离。汉钟离人物原型是唐代或五代时期的钟离权。《宣和年谱》记载“天下都散汉钟离权”,意思是“我钟离权乃是天下最大闲散之人”,由于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人们断句断错了,把“汉”和后面的“钟离”连起来,结果把人家的名字误读为汉钟离。之后,人们就这个错误的名字继续找补,说汉钟离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大将军,因兵败而躲入终南山,被铁拐李点化后成仙。还有一位是倒骑毛驴的“张果老”,他的名字也是错讹。所谓的“张果老”本名张果。他是史书记载的真实历史人物,生活在唐朝。由于张果年纪很大,人们就在他的名字后加了一个“老”字,用来表示尊敬,结果有人误以为“张果老”就是他的本名。
你想,连人名这种最基础的信息都有错讹,更别说与人物有关的故事了。我们都熟悉一句俗语:“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作者认为,这也是讹传。“狗咬吕洞宾”,并不是真有一只狗去咬吕洞宾,“苟杳”是个人名,“苟”是姓,“苟且”的“苟”;“杳”是名,“杳无音信”的“杳”。相传,苟杳和吕洞宾是一对好朋友,他们都为对方做了一件好事,但没有声张,结果互相误解,以为对方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后来真相大白,双方重归于好。本来是一场美好的误会,结果以讹传讹,变成了“咬狗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像这样不经意搞错,然后将错就错的案例不胜枚举,在此就一一略去。
再说“错位”。作者认为,“错位”与“错讹”有很大不同。“错位”是放在一个更大的时空尺度中讲的。符号是不断变化的,随着历史的推进,地域的扩展,符号原本的含义会无法满足当下需要,这时,符号就要因时而变、入乡随俗。这便是符号“错位”出现的背景。
书中在阐述“错位”时,认为有“三化”:一是自上而下的“神圣化”,二是自下而上的“世俗化”,三是由外向内的“本土化”。
“神圣化”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孔子的神化史了。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但在中国文化中,孔子的地位可不是教育家、思想家这两个词能概括的。孔子能获得那么高的地位,既有弟子们极力神化的功劳,也是帝王为稳固统治而不断推崇的结果。作者从孔子的头衔,到孔子的故事,一路被神化,得出一个结论:生活在古代,总有一款孔子适合你。
而世俗化的一个有意思例子,也莫过于有关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的“绯闻”了。
你是不是认为,“王母娘娘”并不像玉帝的配偶,更像玉帝的母亲?是的,作者写道,玉帝和王母来自两个不同的系统,玉帝跟道教有关,而王母出自上古神话。那么,他们俩又是如何走到一起的呢?
古人同样喜欢八卦,认为玉帝既然是三界主宰,也就应该有老婆,就像人间皇帝一样,得有个主理后宫的皇后。于是,人们查阅各处传说,选来选去,西王母好像是最出色的女神仙。宋元以后,话本小说流行,神仙故事是重要题材。因此,玉帝和王母硬生生被拉在一起,变成了两口子了。
 说完符号的“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我们再看“从外向内”的演化,也就是外来文化进入中国后,如何本土化?
就拿“龙王”说吧。“龙王”这个名称听起来,好像是“龙中之王”的意思,尤其是受《西游记》的影响,四海龙王好像是龙族的四大家长。而其实,“龙王”跟我们想象中腾云驾雾的“龙”不是一回事。龙是中国本土的,而龙王则来自印度。在印度,“龙王”叫那伽(Naga),是一种人首蛇身的精怪,中文翻译为龙或龙王。在佛经中,龙王常常妨碍佛祖、佛教徒传播佛法,这时,佛教徒要么赶走龙王,要么把它们收服为护法。护法共有八部众,第一是天,第二是龙王,这八部众便统称为“天龙八部”。你看,佛教中的“龙王”,无论是外形特征、善恶形象、社会地位跟中国本土的“龙”差别非常大。但是,“龙王”这个符号传入中国后,就入乡随俗了。 
 当然,作者并不是为讲故事而讲故事,他要表述的是,中华民族是以文化认同为基础而形成一种想象的共同体,只要你接受了中华文化,就融入了中华民族。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强大的感召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文明一直没有断绝。无论谁来了,都会为其折服,成为“我们”的一分子。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