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陈金城:深耕两岸文史 唤醒共同记忆

来源: 2022-05-07 22:10

/卢燕  图/许梗桐

“水木之思兮,悠而远;骨肉之情兮,深而沉。”这是陈金城在第一部两岸共编的家谱上所题的字。而他的大半辈子,也始终耕耘在两岸文史的田亩上。

“厚植同安文史、保存土地记忆。”这个朴素的信念支撑着他不断前行:著书寻根、守护文脉、传承历史,一走就是近半个多世纪。313日,被誉为“金厦一笔”的陈金城去世,享年80岁。

 

首开两岸共编族谱先河

“他一辈子忙碌,一心扑在文史工作上,他的故事真是三天三夜都说不完。”说起陈金城,妻子王梅华泪眼婆娑,他一天除了吃饭,其他时间几乎都在书房度过,子女担心,经常劝他多走动锻炼身体,但他总是口头答应着,转头又扎进书中,不到四年,就坐坏了三张椅子。

田洋村有一祖厝要重修,陈氏宗亲陈水供上门请陈金城帮忙题写对联、楹联。王梅华告诉记者,那时陈金城刚出院不久,但当晚又在书房忙起来。

陈金城同田洋村的渊源远不止于此。书架上显眼的《浯阳陈氏家谱》,红色的封面、泛黄的书页上沉甸甸的内容,牵出两岸首次共编族谱的奇缘。

据陈金城的研究,唐末五代时,浯阳陈氏始祖陈达随王审知入闽,从河南固始阳翟村迁上金门岛任职盐场承事郎,官居八品,成了金门浯阳陈氏始祖。为纪念中原祖籍地,他将在金门的居住地命名为“阳翟村”。后来,浯阳陈氏世袭盐场承事,历代贤杰辈出。据陈金城介绍,浯阳陈氏传到第三代就出现了同安第一个进士陈纲。

明朝嘉靖年间,金门屡遭倭患,岛民纷纷举家迁避大陆内地。陈沧江就是在此间由金门迁入同安田洋前宅村,成了同安田洋浯阳陈氏信房的开基祖。他在前宅村建私宅居住,共有“九十九间”大厝,至今尚存。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朝廷官军收复金门、厦门后,一些人又开始回返金门祖籍地,陈甫文的四世孙陈复莘偕堂叔陈世盛由同安回迁金门祖籍地上后垵,由陈世盛抚养成人,道光年间再迁至庵前,繁衍成族,时历300多年,始成了庵前村的开基祖。

20014月和20029月,陈氏宗亲后代、金门日报原记者陈国兴两度携母赴同安寻根访祖,在同安田洋陈氏族谱中发现了庵前陈氏开基祖先的名字。一直以来,金门庵前陈氏只知开基祖是在清代康熙年间从同安迁徙至金门,却不知族人原来是属于同安田洋陈氏这一支。原来,金门庵前村浯阳陈氏开基祖陈莘正是同安田洋村浯阳陈氏信房基祖陈沧江的五世孙。那一次的重大发现,让金门庵前陈氏感到非常高兴。

说起那趟寻根之旅,陈国兴至今印象深刻,也是在这趟旅程中,经由同安文史专家颜立水牵线,他认识了陈金城。其时,田洋村浯阳陈氏子孙准备在珍藏古谱的基础上重新编纂一部族谱,并找到陈金城帮忙。

陈国兴告诉记者,见到陈金城时,刚好碰到他在翻译古谱,当即表示希望两岸同胞一起出钱、出人、出力,共同编纂这部陈氏家谱,将两岸各自的族谱衔接在一起,金门部分由他们负责,大陆部分由田洋村负责,最后再由他来统筹。

 

一部家谱连两岸血脉

“只有陈金城能做这事了!”陈水让感慨道,从父亲处得知,陈金城打小就跟着他父亲常来田洋村,对当地的人、事、物都特别熟悉,深谙同安人文历史,再加上科班出身,精通古文典籍,当初父亲等宗亲决定要重新编纂族谱,最先想到的就是找陈金城。

因为这一家谱牵系两岸血缘,当陈水让的父亲找上陈金城时,他二话没说便应承下来。探查中,陈金城发现浯阳陈氏历代有八部族谱,大都被毁,仅存一部清初止庵公陈观泰续修的明代辅吾公谱,中间又有人补续,却也于乾隆初断谱了,留下近30010来世的空白。

关于这段空白,陈金城等人通过查神牌、县志和家族中祭祀祖宗的文字补上了。陈水让告诉记者,那段时间经常看到陈金城三天两头,从城里骑自行车来到村里,穿梭在各个角落的祖厝,寻访村中耆老,深究神祖牌上的记载,一点一点将那段留白填满。

而彼岸的陈国兴,更多的是透过电话跟陈金城联系,将在金门掌握、收集的族谱情况及时传递,同时也就自己不懂的部分,向陈金城请教。陈国兴告诉记者,当时电话费都不知花了多少。一得空,他就往田洋村跑,有一次甚至直接住在陈金城家里。陈国兴说,当晚他们探讨了很多,一直到深夜才睡,他还记得当时师母还为自己煮了地瓜粥。

“他真的非常用心。”陈国兴特别提到,为使家谱广泛流传、通俗易懂,陈金城把所有的古文都翻译成白话文,工作量无形中增加了很多,他还在此基础上,加以注解,让两岸小学生也能看懂,让外族的人也方便了解。

说起自家的家谱,陈水让难抑自豪。他说,与以往的家谱不同,《浯阳陈氏家谱》的编纂进行了大胆、探索性的改革。在这次重新编纂族谱的过程中,考虑到现在男女平等,有些女性的功绩、能力都远远超过男人,因此陈金城建议两岸都将现在的女性后代及媳妇写进族谱,但后来只有大陆部分这样做了。

历时一年多,由陈金城主编,田洋村和金门庵村陈氏宗亲联谊会共同编纂的家史族谱《浯阳陈氏家谱》问世。2003111日,族谱问世仪式在“世士大夫第”举行,金门庵前村特组织了一个14人的寻亲团前来参加。

《浯阳陈氏家谱》是全国第一部两岸共编的族谱,全书共10章、20多万字,记载了1000多年来陈氏家族“谱系”及其重要人物、重大事件,以及古代金门和同安之间三次移民互迁等重要史实。

“它不仅仅是一部记载某个宗族衍传世系的族谱,更是反映两岸同宗共祖的一个铁证。”陈金城认为这才是他编纂此部族谱的真正意义所在,他曾说过,这部家谱突破了传统家谱的范畴,把它放在金门和同安历史、文化交流的大范畴中来组织编写,挖掘其中激励后人、鼓舞后人的文史财富,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一本通俗读物。

 


黑脸妈祖根在同安

《浯阳陈氏家谱》问世后,两地宗亲走动越发频繁。在这之后,陈国兴几乎每年都组织人员回乡祭祖,越来越多的年轻世代也加入这一行列。两岸交流的这段佳话在田洋村越走越实,更促成了后来厦金浯阳陈氏同修“世大夫第”之举。

“‘浯水长流润两岸 阳光熙灿暖三州’,这也是陈金城所题写的。”田洋村陈氏宗亲陈水供指着“世大夫第”大门两侧的对联如是说,2011年“世大夫第”落成时,这里里外外十多副对联、楹联都是陈金城写的,包括重建碑记等。

如今走在田洋村,总能邂逅陈金城在此留下的足迹,除了世大夫第,村中的多处宗祠,都有他留下的对联、文字。因共修族谱缘分,陈国兴和陈金城成了挚友。因对同安历史感兴趣,陈国兴每次到同安,都会到陈金城家里拜访。陈金城总是牵着自行车,带着陈国兴逛老街巷、访古民居,边走边向他娓娓道来每一处古建古街的历史故事,“这里是陈沧江创建的受飨宫”“这是供奉黑脸妈祖的天后宫”“这是南宋筑造的城墙”......

“他涉略广,研究深,注重考据,尊重史实。”同安文史工作者许梗桐告诉记者,陈金城老师敢于质疑证伪,文人风骨在他身上犹存。

“黑脸妈祖要被抢走了!10多年前,接到同安区撰写有关银同黑脸妈祖信仰文章的紧急任务,陈金城转头钻进卷帙浩繁的史料中,连续一周的时间,都在查找文献、史料,以笔为援为银同黑脸妈祖正名。王梅华告诉记者,每晚他都写到两三点。后来,陈金城撰写的《黑脸妈祖根在同安》一经发表,便在两岸引起极大反响。

据陈金城的研究,明清时期,异化分身的银同黑脸妈祖随同安人大批东渡南迁而传播台湾、南洋。据同安南门天后宫宫史记载,郑成功参军、同安南门铜鱼馆人林圯于1661年携南门银同妈祖神像随郑氏复台,因神“涌潮济师”有功,郑成功于次年改鹿耳门荷兰教堂为土城圣母庙,主祀银同黑脸妈祖。1668年林圯又于云林水沙连屯垦地(旧林圯埔,今南投竹山镇)立庙奉祀,至今在台知名分炉近百座,名庙有道光年间建的台南府前街“银同总庙”等。银同黑脸妈祖信仰成为台湾妈祖信仰三大支派之一,已久为两岸民俗学者所共识。

如今,妈祖信仰在台湾信众最多,其中70%的妈祖庙都信仰黑脸妈祖,而黑脸妈祖的根,就在同安,就在今天南门路上的天后宫。20115月,台湾高雄旗山溪洲朝天宫谒祖进香团115名信众,护驾“黑脸妈祖”首次回厦门同安“娘家”认祖,并举行了隆重的认祖、祭祖仪式。此后,越来越多的台湾信众到同安祭祖,南门天后宫也与多家台湾宫庙友好结盟。银同妈祖成了联结海峡两岸妈祖信仰的一个纽带。

“推动同安黑脸妈祖入台绕境巡游,是陈金城心心念念的事。”有一次许梗桐就两岸民间信仰交流的事请教陈金城时,交谈中他透露,过去没能促成同安黑脸妈祖入岛,一直很遗憾。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