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一口诗意 颂尽春夏秋冬

来源: 2022-06-06 17:45

在素食馆内,不仅是吃素食,更重要的是静心。图/慈云斋

古朴、精致、淡雅,一抹白墙黛瓦,遗世独立,随处可见原木元素、花朵、盆栽、挂画、书籍等,让疲于都市生活的家庭,于此放松身心,静心享受素食时光。同用餐环境一样讲究的,便是素食的精心搭配,讲究味道的起伏、意境、感觉,每道料理循序登场,结合花艺与精美器皿,让食客的身心在艺术飨宴中,享受着来自自然万物所带来的惊喜!

 

地炉篝火煮菜香

食自然之味,享清幽之境,这是古时文人茹素之况味。盛唐时期,著名诗人王维可以说是一个“铁杆”素食主义者。素食生活的淡安与平和,在王维的笔下,更是多了几分舒惬的雅韵和审美意味。他由衷地赞扬德人达士“虽方丈盈前,而蔬食菜羹;虽高门甲第,而毕竟空寂。人莫不相爱,而观身如聚沫;人莫不自厚,而视财若浮云”和“比布衣以同年,甘蔬食而没齿”的高贵品格与闲淡旷达的胸襟。

虽然一生食素,王维并没有感到丝毫的清苦,相反其诗人的情思更加的欣悦润泽。他的《游感化寺》诗有写:“抖擞辞贫里,归依宿化城。绕篱生野蕨,空馆发山樱。香饭青菰米,嘉蔬绿芋羹。誓陪清梵末,端坐学无生。”一碗青菰米,一钵绿芋羹,在他眼里竟是那样的色香味美。

如果说王维食素背后还有佛学的因缘,那宋代大诗人陆游食素可谓是一种高雅情趣,一种个人爱好,一种养生准则。陆游勤于创作,保存下来的诗作就有9300多首,有许多是歌颂和赞美庸常生活中的朴素菜蔬。他以长斋蔬食自豪:“放翁年来不肉食,盘箸未免犹豪奢。松桂软炊玉粒饭,酰酱自调银色茄。时招林下二三子,气压城中千百家。缓步横摩五经笥,风炉更试新山茶。”在《素饭》中,可以看到陆游留恋于色彩斑斓的素食生活,品味人生的超然与洒脱。

陆游的《菜羹》诗中反映了他的素食健康思想:“青菘绿韭古嘉蔬,莼丝菰白名三吴。台心短黄奉天厨,熊蹯驼峰美不如。老农手自辟幽圃,土如膏肪水如乳。供家赖此不外取,袯襫宁辞走烟雨。鸡豚下箸不可常,况复妄想太官羊。地炉篝火煮菜香,舌端未享鼻先尝。”

青翠的白菜(青菘)、翠绿的韭菜(绿韭)、滑润的莼菜(莼丝)、清脆的茭白(菰白)是苏州、常州、湖州等三吴之地的特产。世间人喜爱的熊掌、驼峰之类的美味远远不如这些苔菜和矮黄。自己亲手辟一片幽园,种上自己喜爱之物,自给自足,供自家享用即可,不再辛苦为蔬食奔波。自己种出来的菜,经过炉火烹制,其香四溢,自是妙不可言。

 莲池盛景迎宾汤。图/无味舒食

承袭古人茹素之雅

古有四雅:插香、品茗、插花、挂画,皆在盘雅苑内能觅得身影。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其走道用大落地玻璃隔开苑内植物造景,雨天可以听雨观芭蕉,晴日亦可观池中鱼儿嬉戏,这里的生活美学想必是效仿古人,让生活慢下来,以享素食之美好。

其实,陆游还是诗人中少有的美食家,他生活中不仅放弃肉食,还非常讲究色、香、味、形、器。他选用洁净如玉、颗粒饱满的上好大米,以山上松枝桂木慢慢烹饪。将鲜嫩的茄子蒸熟后,调入精醋酱油,茄子晶莹剔透,呈银白色,十分诱人。美食之美,不可独享,邀约同道中二三人,在绿水青山之畔,一起品尝。吃饱喝足后,信步摩挲装着五经的方形竹器,不为无事读书之乐,更待风炉新茶之美。

我国有着悠久的食用梅花传统。古代,人们用白梅花、檀香粉、面粉和水制成的鲜花汤饼,汤鲜花香,味美无穷。《红楼梦》中就有相关记载。用白米煮粥,待熟后,再加入梅花,便成为“梅花粥”,食之可令人口舌生香,津津有味。此外,梅花还可入茶,《红楼梦》中就有妙玉用雪水煎梅花待客的故事。以梅花为材料,经由不同煮法,有梅花冻、酥炸梅花等三种不同吃法。

春节后,正是梅花盛开之际,这时的梅花表面裹着一层薄冰。厦门慈云斋主人、大厨舒修便选择在凌晨四五时左右,收集梅花,收集后将花同冰一起置于瓮中,并将其埋于地下,一直到夏季才取出。取出后的梅花,有的作天妇罗,有的作梅花冻,有的则直接用开水从梅花中间浇开,成为梅花茶,也称“三片雪”。不管是食材准备还是烹煮的过程,都极尽风雅。

乾隆是公认最疯素食的清帝,相传他有回下江南,途经扬州天宁寺用餐,大读“蔬食殊可口,胜鹿脯、熊掌万万矣!”日后,他下令将“文思豆腐”列入宫廷菜单,只因无法忘怀一位名叫文思的和尚用嫩豆腐、金针菜、木耳做成的豆腐汤。

 

循四季之色更新器皿

沿袭古时的文人雅致,在如今的很多素食馆内,一年下来几百道菜品不重样,关键是每个菜名都是一首诗,凝聚了许多文人雅韵和智慧。比如,“香菜花菇香美”“象牙雪笋宝塔钟”等。

“香菜花菇香美”中“”的烹调方法来源于山野人少的区域。将一把柴草点燃,把食物烹熟,汤汁干。做成的菜品味道浓郁,且方便下一顿饭直接食用。无论佛家、道家,都奉菜花为养生上品。菜花原产于地中海沿岸,汉朝时被带入中国。菜花的粗纤维含量少、品质鲜嫩、营养丰富、风味鲜美,是深受僧侣喜爱的蔬菜。此外,“象牙雪笋宝塔钟”的背后还有一个传说。据说,三国时期江夏人孟宗,年少时父亲就去世了,与母亲相依为命。一日,其母身体不适,医生开出药方,需用新鲜竹笋做汤服用。正值寒冬,遍寻不到鲜笋,小孟宗无计可施,独自跑到竹林,扶竹而哭。哭声打动了身边的竹子,于是奇迹发生了,只听“呼”的一声,地上瞬间长出了许多嫩笋。小孟宗破涕为笑,小心地摘取了竹笋,欢欢喜喜回了家。母亲喝了笋汤之后身体果然大有好转。

无独有偶,南普陀素菜的每一道菜,都有一个主题,一个四字的雅名或巧名或趣名。如:梵宫玉笏、二冬白雪、珠圆玉润、松花竹影、叠翠连云、五老如意等。

厦门文史专家彭一万坦言,每一道素菜雅名的背后往往都有一个故事。20世纪60年代,著名诗人、学者郭沫若与夫人于立群光临南普陀寺品尝素菜。彭一万说,其时郭沫若看了看菜单,便把菜名略加排列,编成有韵律的诗句,一边吃,一边打着拍子,高声吟唱起来:“千层腐皮红醋面筋,腐竹酥蛋碧青,南普米粉玉翠花生;半月沉江长生果,酸卤菠萝甜炸酥酡,三杯茅台醉得不亦乐乎!”饭后,他应邀挥毫题诗:“我自舟山来,普陀又普陀……半月沉江底,千峰入眼窝。三杯通大道,五老意如何。”郭沫若把“半月沉江”和“五老如意”两道菜名隐含入诗,寓意深刻,风情浓郁,“五老”还紧扣了寺后的五老峰。

在素食馆内,不仅是吃素食,更重要的是静心,这里空间的每一件器具,都能让你心灵洗涤。承袭旧时因时而食的古人养生理念,就连餐具也会随之而变。素食重养生,依五行,据四季,食五色,养五脏,食五蕴。

在舒修的素食馆内,配合不同季节,使用不同颜色质地的餐具。春天食绿,便用青瓷盛放菜品;夏天食红,便用清透的水晶琉璃;秋天食黄,则以草木灰的竹木器;深秋食白,便用白瓷;冬季食黑,便用黑陶土的瓷器装放。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