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青春作伴好还乡

来源: 2022-07-01 16:05

第五届海峡两岸青年发展论坛5月11日在浙江杭州开幕,两岸青年学生朗诵《青春华章 复兴有我》。图/中新社


回顾两岸关系,冷暖伴生,但两岸同胞间交流却从未停滞,特别是两岸青年一代的交流,充满了无限可能。

当前,两岸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但两岸民间交流并没有受到疫情防控和岛内政治因素影响,两岸各领域交流持续热络,大陆为两岸同胞特别是两岸青年交流搭建平台,提供助力,两岸融合发展继续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线上线下促两岸青年融合发展

5月11日,西子湖畔,年轻的面孔从海峡两岸汇聚而来,第五届海峡两岸青年发展论坛如约而至。

从首届论坛的“携手共创新时代”、第二届的“携手共创美好未来”、第三届“携手共筑美好家园”、第四届“携手共促融合发展”,到今年的“携手共创美好生活”,五年来海峡两岸青年发展论坛的主题,都贴近两岸青年的发展实际,不断推陈出新,为两岸青年发展创造机遇。

从北大博士到大学老师,从一人跨海逐梦到帮助更多台青“登陆”,台青许晋铭自己在浙江温州安家的同时,也不断奔走在推动两岸青年交流交往的路上;在美国完成研究生学业后,台青周庭盈回到中国大陆,加入杭州亚组委参与亚运盛事;在大陆十年,台湾导演周百祥打造的IP项目走向国际市场……

五年来,海峡两岸青年发展论坛累计邀请2200多名两岸青年参加,年轻的面孔不断在变,他们在大陆打拼成长的故事和心路历程也在变,但一批批台青来大陆逐梦、筑梦、圆梦的热情和信心不变。

“两岸青年的交流除了受到台当局的阻隔外,实则受到了媒体错误导向的影响。台湾年轻人对于大陆的认知,很多来自于台湾媒体添枝加叶、半真半假的新闻报道。另外,台湾暂停招收陆生,确实为两岸青年的结交、合作,甚至是思想的触碰,带来了一定影响。但是所有这些因素,都不该成为两岸交流的阻碍。”台湾梦想家工作室理事长郑良宏说,“好在,生活在互联网时代,两岸青年的交流不需要被允许。台湾青年可以开拓更多的渠道来打破隔阂,同步了解社会发展的资讯。基于真实情况,对于两地有更加理性的判断,才能展开多方面多形式的交流合作。”

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王建民指出,面对岛内政治因素和疫情等不利影响,在大陆主导和积极推动下,两岸青年交流始终保持了持续向前发展的良好势头。通过“两岸青年发展论坛”等平台,以线上线下多种方式,两岸青年依然能够开展交流与沟通,目前有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愿意来大陆求学、创业、发展,到大陆追梦、筑梦、圆梦,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理想。

“台湾青年积极投身大陆经济社会发展,付出自己的心智与力量。同时,也有因为疫情等因素无法到访大陆的台湾青年,积极投身到两岸青年的线上交流中来,与大陆青年共同交流、分享相关看法与体会,两岸青年在思想碰撞中共同进步,共同成长,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贡献源源不断的青春智慧、注入激情澎湃的青春动力。”王建民说。

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台湾青年讲师陈晓晓说:“正因为民进党忌惮两岸青年的交流,两岸间才更应该通过交流的方式促进对彼此的了解”。陈晓晓认为,在疫情状况下,基于年轻人喜欢交流的特质,采取多种形式的线上交流等新模式,推动两岸青年的融合发展,在两岸直接交流阻断的情况下,可以让青年交流,成为两岸沟通的最重要纽带。


最大诚意为台青搭建舞台

尽管两岸关系严峻复杂,但大陆始终以极大的诚意与善意推动两岸交流特别是青年交流,包括出台多项有针对性的惠台政策措施,为广大台湾青年在大陆发展创造更多方便条件,搭建更宽广的舞台。

在求学领域,大陆不断为台湾青年来求学等创造便利条件。据统计,每年有数千名台湾学子来大陆高校就读,近3000名高校台生获奖学金。他们参与社会实践、社会调研和志愿服务,大陆高校成为台生奉献爱心、展现才华、了解国情的重要平台。

“学校的教育资源十分丰富,各种社会服务的机会相当多。”陈晓晓说,从学校到社会,大陆对台青的各种关切和帮助都很到位,遇到问题都能找到对应的单位来处理。

在实习就业领域,大陆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岗位,帮助台青以实习促就业、以就业带创业。

在创业领域,大陆对台湾青年创业十分支持,也提供了很多帮扶措施。特别是《关于做好台湾居民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地区申请设立个体工商户工作的通知》实施后,大陆向台胞开放个体工商户登记的行业不仅进一步增加,开放地域也进一步扩大。

在文化领域,大陆落实落细同等待遇措施,鼓励台湾青年来大陆参与演艺、影视、文创等事业。

同时,大陆惠台“31条措施”“26条措施”及台胞在事业单位就业试点等政策公布后,台湾青年参与基层服务的领域持续扩大。厦门就招聘数十名台胞担任社区主任助理、社区营造员参与基层社区治理,建构“顾问团队+执行团队+项目化运作”的服务新模式。

台青罗鼎钧在大陆求学后选择留下,他在2014年创办的“两岸青年”微信公众号已积累了近10万粉丝。“大陆出台了哪些惠台政策,近来有什么交流活动和创业比赛,我的公众号都会第一时间分享。”他告诉《台海》记者,公众号从线上分享发展到线下交流,成功帮助上百名台湾青年赴大陆发展、超过500名大陆学生赴台湾求学,由他策划的大陆求学和创业分享会更吸引上万名两岸青年参与。

“在台湾,你也许可以拥有小确幸。如果愿意来大陆发展,你可以拥抱更好的大未来,也给自己更多的机会和成长。”厦门启达海峡双创基地负责人、台青范姜锋说,自己与大陆伙伴携手打造双创基地,从“追梦人”变成“摆渡人”,致力于协助更多台湾青年创业。随着事业扩展,他还投身大陆乡村振兴实践中。

台湾伏羲文化经贸协会秘书长翁鼎钧表示,自己在大陆创业过程中,得到了祖国大陆的很多支持。“但是台湾青年在大陆受惠台政策的照顾是‘加分项’,但不一定是‘得分项’,个人成败是由市场机制决定,而不是台身份决定的,只有专业严谨的工作态度才能成为优势。应选择自己擅长的项目,与本地伙伴多加交流合作、取长补短,紧跟发展潮流,参与到大陆的崛起中。”

陈晓晓表示,台湾青年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这些期盼难以在岛内达成,但在大陆,在全面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当下,正在一步一步变成现实。

 

两岸青年齐聚厦门集美,助力乡村振兴。


奏响两岸青年人才“交响乐”

大陆是希望的沃土,为台青的成长成才、事业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在大陆各项惠台政策的指引下,各地也推出一系列鼓励、支持台湾青年到大陆就业创业的优惠措施,为台青大陆发展提供便利。

厦门市集美区作为全国唯一拥有2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的行政区、省级两岸融合发展县域集成改革试点区,正不断为台湾青年在集学习、实习、就业、创业创造良好条件,努力打造台青温馨家园。

从昔日的贫瘠小渔村,到如今的两岸新家园,集美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一群在奋斗中追逐理想的新青年,他们把激情飞扬的青春奉献给这片让他们成长成才的土地。而集美也不断创新举措,激发两岸市场的主体活力。

当前,在集美就业创业的台湾青年常年保持在2000人左右,两岸青年逐渐成为促进两岸经济融合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现在,集美正奏响青年人才“交响乐”,让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区这一鼓点准确敲击在两岸青年的心尖上。

4月,《集美区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区行动方案》颁布,就“台青聚融友好工程”进行了实施细则的补充。提供免费人才公寓、给予租房补贴、实习见习补贴……集美的快速崛起、对青年的包容性和更多种人才补贴,这些都是吸引大量台青留下发展的重要因素。

同样在4月,全国首个两岸青年创业创新行政赋能顾问团成立。顾问团创新“行政赋能”模式,与辖区台湾青创基地、高校代表,签订服务协议,推出10项精准帮扶举措,改变以往资源分散、被动辅导、无差别服务的局面,探索资源集约高效、主动指导规划、服务精准直达的新路子,为两岸青年创业创新保驾护航,助力厦门市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的“第一站”。

来自台湾苗栗县的张铮同学2018年与集美结缘。因外公外婆定居在大陆,她早早便开始考虑来大陆读书,目前已经是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大四学生。毕业在即,张铮也决定留在集美工作。做出这个决定并不难,通过各方面信息的搜集,她发现集美能给台青提供更多更实的发展机会。

新兆恩(厦门)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简瀚宇在集美定居22年了,已经把这里当成了第二个家。2018年在厦门聚融壹家台湾青年双创基地和朋友的帮助下,他成功获取了10万元的创业启动扶持资金,并找到了厂房。

简瀚宇发现,相较于2018年,集美关于台青创业就业的扶持政策有所升级,提供的服务也更全面了。租房补贴提高、为台胞提供一站式服务,这些实打实的政策为台青在集美创业就业提供了很大便利。

有理想也有生活,有远方也有故乡。这是很多台湾青年选择集美的理由。为了让台青在集美更有家的感觉,集美区行政服务中心设立“阿集台胞服务驿站”,为辖区台青提供有温度、高效率的“一条龙”服务。

青年一代有锐气、有闯劲,他们是两岸融合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也是推动者、受益者。他们坚定信念、携手前行,一同书写多姿多彩的人生华章,并为两岸关系和平、融合发展搭起一座友谊与希望之桥。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0.036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