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台海》杂志记者 郑雯馨
在各种减肥、减重话题常年霸占各大网络平台的当下,还有一类因体重过轻而烦恼的人,不过这并非是值得羡慕的特质,当体重过度下降,对个人生活必然会产生诸多不良影响。关于如何增重,当下还存在不少误区,为此,复旦中山厦门医院营养科主治医师王新月将为读者详细科普如何科学增重,拥有健康的身体。
多种多样的“瘦”法
关于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体重过轻,医学上最常用的指标就是体质指数(BMI),即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值,王医师解释说:“针对中国人而言,正常体重一般是18.5~23.9区间,当BMI低于18.5,就属于偏瘦,需要引起重视。”体重过轻的危害因人而异,主要包括:影响青少年身体及智力的发育,导致成年人胃肠功能紊乱及免疫力低下,老年人易出现骨量丢失从而引起的骨折,对女性而言,可能就会出现月经不调和闭经等情况。
据王医师介绍,“吃不胖”或突然消瘦有诸多原因:其一属于遗传因素,比如天生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就存在异常;其二属于后天因素,主要是饮食不规律或严重偏食,“比如一些年轻人长期饮食不规律,而且一日三餐能量也摄入不足”;其三属于病理因素,例如寄生虫感染、急性胃肠道疾病、甲亢、肿瘤、糖尿病等生理性疾病,尤其是突然间消瘦的情况,就要留心是否与上述疾病有关;其四属于心理因素,包括是否遭遇强烈的心理应激或患有神经精神类疾病等;还有一种情况属于饮食习惯突然改变。
当患者到增重门诊之后,王医师会首先建议到全科看诊,排除病理性的消瘦之后,再到营养科的增重门诊进行治疗。对此她解释道:“因为如果是病理性的原因,还是要先通过专科解决原发病症,这样我们才能对患者辅以营养治疗。”在治疗前,还需要进行临床生化指标的检测,了解消瘦患者的肝肾功能以及血糖、血脂指数。之后便是通过沟通了解患者的日常饮食习惯,主要是评估其一日三餐的能量摄入是否达到标准,一般而言,轻体力女性每日需要摄入1500~2000Kcal,轻体力男性每日需要摄入2000~2400Kcal。上述的种种都属于科学增重的检测阶段,即通过有效沟通和借助科学仪器的检测,查出消瘦的原因后,才能针对性地制定增重计划。
科学的增重计划
提及增重,人们往往有这样的误解:增重就是多吃,尤其是热量高的食物。事实上,科学的增重是为了改善机体功能,而非囤积脂肪,科学增重倾向通过均衡营养的饮食搭配来增加热量。对此,王医师的建议是:多选择富含优质蛋白质、营养密度高的食物,例如谷类、牛奶、蛋类和肉类等;饭前不要喝太多水或饮料;就餐时先吃主食、肉类等营养密度高的食物,最后吃蔬菜、水果等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其中所谓的“营养密度”是指,食品中以单位热量为基础所含重要营养素(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的浓度。可知营养密度越高,该食品的营养价值也就越高,多吃这类食物才是健康的增重方法。
除了一日三餐,根据自身情况可适当增加进餐次数,将能量摄入逐渐增加至相应的推荐量水平,或者稍微高于推荐量。王医师还提到自己曾接诊过一些胃肠吸收功能较差的患者,在为他们制定增重计划时,会增加肠内营养制剂作为补充,从营养上来说,这类营养制剂比较容易消化和吸收,对于无法通过饮食获得足够营养的消瘦患者有一定的帮助。
除了饮食,增重计划中还包括运动方式的调整,“我们会建议患者以无氧运动和力量训练为主,可以尝试做负重深蹲、俯卧撑等练习动作,以此增加肌肉重量。”王医师补充道:“而且我们认为在消瘦状态下,患者可能会缺乏多种维生素,所以会适当地让他补充一些复合型维生素。”此外,保证充足的睡眠、戒烟戒酒以及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同样重要。
当增重的效果开始显现后,人体的新陈代谢会处于一个新的平衡点,需要进行调养巩固,主要是保证每日所摄入的总热量和消耗量达到一种平衡,体重才不会再次下降。总而言之,增重同减肥一样欲速则不达,在专业指导下,长期增强能量摄入和坚持运动锻炼才能达到良性循环,这才是最有效的方式。
养成正确的饮食观
不少消瘦患者是由于慢性胃肠炎导致消化吸收不好,在进行营养治疗之余,王医师也给出养胃的小建议,她说:“我们一般建议大家正常饮食,之前有种说法是,小米粥这类比较稀的食物养胃,但如果你的肠胃很正常,却还一直吃这些流食性的食物,胃肠黏膜长时间没有用,就可能出现萎缩,久而久之反而是伤胃的。肠胃功能好的年轻人可以多吃粗粮,利用它建立良好的肠道菌群,但如果是肠胃功能不好的人,就要少吃膳食纤维多的食物,容易引起胃痛或腹胀。”
在王医师看来,当下人们对增重和营养科尚未有很明晰的认知,她笑称,自己时常跟其他科室医师讨论,大家总觉得“你怎么能把到营养科看诊的人叫患者呢?他们没有生病啊!”但是她觉得,肥胖或消瘦其实也会引发一些疾病,也应该引起重视,大众能够自觉思考怎么吃才是健康、营养的,“食育”的建设很关键,即从儿童期就开始进行健康饮食习惯的培养教育,目前已有不少专家呼吁将营养教育纳入教育体系中,不过关于食育理念的推广无法一蹴而就,社会也应对饮食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