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趣我 在厦台青探索不一般的儿童教育

来源: 2023-01-29 09:26

如何让孩子健康成长,如何让他们成为更好的人?关于儿童教育的话题,参与者不仅是家长和孩子,教育工作者在当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三位从事儿童教育领域的台青,在课堂之外探索不以“分数唯一论”的教育,包括逻辑思维的训练、艺术乐感以及语言能力的培养,尽管形式不尽相同,但他们所追求的目标却是一致的,就是让孩子在学习中发现自我。


文/《台海》杂志记者郑雯馨  图/受访者提供

 

张安昇:

寓教于乐,逻辑的游戏

两个孩子坐在一张1m×1m的格子地图旁,盯着摆放在地图上的一辆蓝色小车,正在思考如何将它移动至另一侧的格子上。只见其中一个孩子,将一枚画着左箭头的积木,放到一块控制面板的凹槽内,接着按下右侧的按钮,小车开始启动,稳稳地朝前移动一格后停下。这个有趣的益智玩具是台青张安昇及团队研发的“嘟马奇”实体编程小车,在游戏中引导孩子表达抽象思维,掌握数学知识与逻辑,同时对计算机编程有初步的了解。

在集美新城创业大厦的海蛎文创基地内,进驻了众多台青创客,张安昇便是其中之一。在基地见到他时,他刚从上海回到厦门,推开办公室的门,看到的是摆在角落里的一个个纸箱,展架上也摆着许多“嘟马奇”实体编程小车。他说:“我是在2016年成立了厦门石湾科技有限公司,从一开始就明确产品定位,那就是编程小车。目前我们位于上海的公司主要进行销售推广以及培训,厦门的公司主要负责产品生产包装,在软件园我们还有一个研发团队,主要针对产品进行升级研发。”

这一段看似平淡的介绍背后,是张安昇几经波折的创业之路:他从台湾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又赴美留学,在纽约大学获得了应用数学博士学位。回到台湾后,张安昇曾一度从事计算机编程的相关工作,直到2014年,他决定到大陆寻找商机,但由于缺乏经验,加上对大陆环境不熟悉,事业发展并不太顺利;总结了经验教训后,他决定从自己的数学特长出发,开始第三次创业,这一次他瞄准的是儿童编程教育这片“蓝海”。

张安昇最初的想法只是“做一个教育机器人”,在接触到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关于教育机器人的种种研究之后,他心中那个模糊的构想逐渐变得清晰了。在办公室里,还保留着张安昇及团队研发设计的初代编程小车模型,相较于如今最新版的外形已有很明显的提升,性能自然也进行了优化。“编程小车是由一辆玩具小车、一个控制面板以及一张格子地图组成的,其中控制面板搭配了许多代表不同指令的积木。”张安昇一边说,一边拿出一袋积木,当中有箭头朝向分别为上、下、左、右的积木,有些还写着“30”“40”“60”等数字,他拿起其中一个标注白色圆点的橙色积木,将其放入控制面板最下方的一个凹槽,说道:“这个橙色的积木代表重复的指令,需要搭配另一种指令才能实现。”说罢,他将一个表示“左转90°”指令的积木,放入控制面板最上方的第一个凹槽,按下确认键后,小车真的朝左90°方向转动了两次。不少初次接触编程小车的孩子,都被这个新奇的玩具深深吸引,而且张安昇及团队设计的诸如“警察捉小偷”“数字星球”“地鼠寻宝”等多种玩法的格子地图,更是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及竞技性,“嘟马奇”实体编程小车一经推出就广受好评。

张安昇告诉记者,“嘟马奇”实体编程小车适合作为3岁至9岁儿童锻炼抽象思维能力的教具。其设计思路就涉及心理学家让·威廉·弗里兹·皮亚杰最著名的学说,即“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当中提到儿童会经历四个不同的心理发展阶段,“简单来说,就是孩子先从触觉、听觉、视觉等感官体验去认知世界,之后逐渐从具象到抽象,进行逻辑思考,而我们就是用小车这样具象的玩具,引导孩子将那些抽象的数据表达出来。”张安昇如此说道。

在研发“嘟马奇”实体编程小车的过程中,张安昇还将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西蒙·派普特关于人工智能教育的著作《思维风暴——儿童如何用电脑构建无限可能》翻译成中文出版。派普特教授曾提出,计算机编程和调试可以让儿童思考他们自己的想法,并了解自己的学习,这一观点给张安昇很大的启发。在他看来,大陆的中小学校基本没有针对少儿编程的教育课程,“双减”之后,针对思维能力的锻炼机会就更少了,“举例说,一些孩子知道三角形是什么样子,但是他不懂得如何用编程思维将其画出来,那就说明他所学的知识是不完整的。”

如今张安昇带着“嘟马奇”实体编程小车,针对中小学生开设编程兴趣班时,就发现不少孩子从一开始的盲目搭配,到逐渐思考如何通过合理的排列,操控小车按照自己的设想运动,甚至能够用小车“画”出各种图形,这便是编程思维逐渐形成的过程。当被问到是否考虑将编程小车开发成电子游戏时,张安昇的回答是:“当下儿童已经接触了太多电子产品,我们希望这款益智教具能将他们的关注点稍稍从手机、平板电脑等地方转移,和家长一起在实际操作中,享受编程的乐趣。”


左图>实体编程小车是在游戏中引导孩子表达抽象思维,掌握数学知识与逻辑。

右图>在张安昇及团队开设的编程小车兴趣班内,孩子们被这个特别的“玩具”所吸引。



郭宜青:

木笛声声,叩响音乐之门

在城市人来人往的广场前,一阵活泼的乐声吸引了过路行人的注意,原来是一群小小少年,正用木笛吹奏出一首首欢快的歌曲,街头洋溢着轻松愉悦的氛围,这些小演奏者来自天使舞笛木笛艺术中心,带他们体验“街头音乐快闪”的正是天使舞笛的创始人台青郭宜青。

郭宜青自幼学习音乐,在台湾从事二十多年音乐教学工作,除了带领多所学校木笛乐团,也曾在新北创立了一间音乐教室。她与厦门的缘分始于2014年,“那时候厦门有个音乐老师组成的弦乐团正准备在鼓浪屿举办一场音乐会,我从台湾过来协助他们筹备演出,后来因为一些音乐交流和教学工作的缘故,经常往返厦台两地。”2018年,郭宜青决定到厦门创业,天使舞笛木笛艺术中心由此诞生,这也是福建省目前唯一开展木笛专业教学的艺术机构。

据郭宜青介绍,木笛在台湾属于必学的乐器,木笛的教学从小学三年级到六年级,而且还有相关的考试。对木笛感兴趣、想深入吹奏的学生,还可以加入学校的社团并组成乐团表演及比赛。但是在大陆,大众对木笛的认识并不多,因此天使舞笛的招生并非一帆风顺。但在郭宜青看来,木笛是一个很好的音乐启蒙乐器,“用正常呼吸的气息就能吹木笛,对低年龄的孩子来说比较轻松且不费力;其次一只木笛就能吹出完整的‘Do-Re-Mi-Fa-Sol-La-Si’,是最直接地培养孩子对音乐的认知;而且练习木笛的指法时,学会正确按住代表不同音符的‘洞’,这一过程也是在训练孩子手指的末梢神经。”

在天使舞笛的教室内,陈列着各种不同形制的木笛,让人意识到,原来木笛家族比想象中要庞大,其“家庭成员”就包括:小超高音木笛,超高音木笛,高音木笛,中音木笛,次中音木笛,低音木笛,大低音木笛,倍低音木笛,倍倍低音木笛。木笛也并非仅作为配角出现在乐团中,所有不同音域的木笛就可以组成一个木笛交响乐团,时而轻快,时而婉转,时而让人感受到淡淡的哀伤,木笛所诠释的音乐世界远比人们想象的更宽广。

目前在天使舞笛学习木笛的以小学生为主,一开始,郭宜青会教他们看懂五线谱,而后是掌握指法,并从简单的儿歌开始练习,技法渐渐纯熟后还可以尝试考级。在郭宜青看来,学音乐不只是弹奏或唱歌,在练习演奏技巧的同时,生理或心理层面也能得到锻炼,为此她有意识地带学生参加比赛,今年她就带着天使舞笛的十三位孩子,参加了2022年第七届中国青少年音乐比赛·蜂鸟音乐奖,这也是他们第一次以团队的形式参加比赛,大家穿着礼服,用手中的木笛,献上了精彩的木笛合奏,最终获得了“特殊重奏(室内乐)”一等奖。

除了比赛,郭宜青还带领孩子们在厦门不同地点展开快闪表演,从商业街广场、海岸边以及天竺山上的香草园,起初大家表现得很拘谨,一听要出去表演都连连拒绝,但是顺利表演了一次后,孩子们都会主动问郭宜青,“老师我们下次去哪里表演啊?”看到这样的改变,郭宜青同样很高兴,她还会带着大家尝试不同的玩法:譬如提议挑战一个人连吹十首乐曲,或是不用拘泥于站位,而是边走边吹,随自己的喜好吹奏,这样随意且充满趣味的演出,得到了很多听众的喝彩。

对郭宜青来说,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在演奏中收获音乐带来的快乐,这也是她所坚持的教学理念。“我一直认为,学音乐并没有一个限定的期限,它是你能够一直练习、不断去延展的一件事。”在招生时,她也会明确告诉家长和学生,在天使舞笛的音乐教学,不是只为了考级这一个目标,她希望孩子们通过练习,能够发自内心地喜欢上这个乐器,这样他们所学的,才能真正成为能够给予他们力量的东西。在教授木笛的这些年,郭宜青也感受到自己的改变,“20年前我教课的方式,跟现在肯定就不一样,加上像短视频这类新传播形式的出现,授课和推广木笛的形式也就更多样了。”

在木笛教学之余,郭宜青思考更多的是如何在厦门将木笛更好地推广开来,为此她专程拜访了许多小学,希望能以课外研学的形式让木笛进入校园,但由于当下人们对木笛知之甚少,推广的效果并不理想。说起这一点,郭宜青也有些无奈,她说:“大家似乎都把木笛当作玩具,可能是因为它的材质主要是塑料,看起来就比较廉价;但其实木笛最初都是木制的,可是从便携性和保养的角度考量,最终以塑料为主,这本意是为了木笛能够更好地普及。”虽然也有来自深圳的一些学校向她频频抛来“橄榄枝”,但郭宜青还是希望能在厦门实现推广木笛的愿望,她说:“可以说,木笛教学既是我们的优势,同时也是劣势。劣势的原因在于当下大众对木笛的接受程度不高,但我们觉得,只要观念有所突破,那我们所做的这些都会被看到,木笛会成为更多人迈入音乐世界的领路者。”

 


左图>郭宜青正在向学生们教授木笛的吹奏方法。右图>郭宜青时常组织音乐教室的孩子们参加演出活动,每一次表演都令他们更自信。



王凯琳:

趣味课堂,玩转英语

提起自己从事的工作,台青王凯琳俏皮地说:“一般来说,学生们放学,我就准备上课了。”相较于学校和辅导机构的老师,王凯琳的课堂显得“自由”:她在社区的工作室主要面向1-6年级学生教授英语,同时兼有家庭教育和亲子陪伴的课程指导。学生基本是生活在同一个社区的孩子,而且以小班教学为主。

今年,王凯琳正式将自己的教育工作室命名为“小地才教育”,她从原先的自由职业者,开始转向有意识地经营自己的品牌,“大众总会赞扬天才,可是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真正的天才呢?所以我就想用地才这个词,意思是即便没有过人的天赋,通过后天的努力,大家也可以实现自我提升。”王凯琳对教育的理解,源自她在台湾从事了十五年教育工作的积淀,她曾在台湾知名语言教育机构任职,然而由于台湾生育率低迷,“少子化”的现象对教育机构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我后来也尝试过其他工作,觉得自己还是喜欢教育工作,后来听说大陆出台了不少惠台政策,很多人跟我说这边创业机会多,加上厦门生活环境跟台湾比较接近,所以我就决定来厦门创业。”

2017年,王凯琳来到厦门时,市场上众多大型连锁语言教育机构令她感受到不小的压力,但她对自己的定位很明确,“来厦门之后,我认识了一些本地的妈妈,她们的孩子基本还在上幼儿园,所以我一开始先教幼儿园小朋友英语,教了一段时间后,她们感觉还不错,就帮我介绍其他家长,真的是靠着口碑一点点积累起生源的。”之所以获得家长的认可,在于王凯琳的英语课堂并非枯燥的死记硬背,而是在充满趣味的游戏过程中掌握英语,“学龄前儿童一般高度专注的时间只有十分钟,而且这十分钟还是间隔的。因此当我讲了一个知识点后,就要马上把它带入游戏里,让学生加深印象。比起一堂课四五十分钟不间断地灌输知识,这种方式显然效果更好。”

游戏之外,王凯琳在英语教学时特别推崇“英语自然拼读法”:即通过英语发音和英语字母之间建立对应关系,形成一系列发音拼读规则。学习者通过掌握这一规则,就能做到“看词能读,听词能拼”,据她介绍,这是英语作为母语的孩子从小的学习方式之一,而大陆的学生则更依赖于通过音标背单词,“学英语本来就是为了交流,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比起死记硬背,掌握规律记单词,并且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才是学习的目的。”

小地才教育不仅是培养孩子专注力及英语阅读能力的培训机构,王凯琳还积极推动家庭教育理念,她告诉记者,家庭教育在台湾已经有七十多年的历史,大部分台湾家庭都有这样的共识:你希望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必须花时间和精力去陪伴和引导。不过在她目前所接触的家庭中,能意识到陪伴之重要性的家长并不多,因此王凯琳推行的是“3:7教学法”:在课堂中教导家长及孩子正确家庭观念与应尽的自身责任和学习技能,这部分教学占30%;70%则是辅佐家长自己对孩子进行日常引导和日常联系,从而达到亲自养育的期望。“为什么有些家长觉得孩子难带?因为他们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行为。”王凯琳举了一个例子:年龄小的孩子总喜欢碰触一些存在危险的东西,每当他们想伸手去碰,家长第一反应往往是呵斥、拍手或把孩子拉开,“家长心里想,我是在保护你;但孩子会觉得,你在阻止他,他并没有意识到这个东西可能会伤害到自己,所以就会出现,越是被制止越是想要尝试的情况。”

对此王凯琳的理解是:幼儿的心理依然是单纯的状态,他们不像已经进入社会的成人,具备理性同时接受了社会行为准则。对于他们旺盛的探索欲,只要在保证足够安全的情况下,可以适度地让他们去尝试,可能难免会有些磕碰,但他们会意识到哪些行为可以做,哪些行为是危险的。什么样的亲子陪伴才是正向的?王凯琳通过仔细观察身边的亲子家庭,同时与心理学理论知识相结合,在她看来,家长应该学会与孩子站在同样角度思考,既然希望孩子守规矩,那首先要告知他有哪些规矩,而不是一味地反对或专断,真正的陪伴是让孩子有参与感,而不是成为父母的附庸。


左图>王凯琳不定期会在社区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希望能将家庭教育融入孩子的学习生活中。

右图>针对儿童的英语阅读能力的培训,王凯琳致力于营造趣味的课堂,让学生体会到语言学习的乐趣。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