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

来源: 2023-03-07 15:08



论年龄,我大炎煌两轮,同一个属相,属鸡。他算是我的晚辈。不过,人前人后,他都说我是他的亲戚。此话不假,但说来话长。

炎煌祖辈、父辈,跟我外公、舅舅是同一个村子的。打我记事起,外婆的身影,就是我人生旅途中的一盏明灯,让我拥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希望。所以,那个村子,时至今天,依然令我魂牵梦绕。       

那个村子,叫茫洲。秋天一到,微风习习,芦花飞舞,白茫茫一片。我曾想,这个村子,该因芦花而生,芦花而名,故曰“茫洲”?当然,村志——如果有的话,是怎么写的,就不得而知了。       

村子建在半山腰,山下就是晋江最大支流东溪,每逢枯水期,鱼翔浅底,静若处子;一到丰水期,却白浪滔天,动如脱兔。

如今,村子已不复存在,早就消弭在一片汪洋中。因为,我们曾经的那个人民公社,修建了一座在当时、当地曾闻名遐迩的水库。后来,我从事新闻工作,曾翻阅过那一年《人民日报》的合订本,找到有关山美水库蓄水发电的消息,记得那篇消息,引用了毛泽东《七律·到韶山》中的一句名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今天,山美水库不仅仅是泉州市的饮用水源,2018年8月5日10时,福建向金门供水工程正式通水,“两岸一家亲,共饮一江水”愿景成为现实,这里的“一江水”,源头就是山美水库。这是后话。

水库蓄水前的1972年1月,整个九都公社集体搬迁,两万多人被分别迁移到当时晋江地区、龙溪地区的一些县。我所在的生产队迁移到当时晋江地区的同安县(现厦门市同安区),舅舅所在的生产队——也就是茫洲,迁移到龙溪地区的华安县(现漳州市华安县)。


山美水库位于泉州南安九都镇,是一座综合功能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一)

那时候,炎煌父亲的年纪跟我差不多,也就十岁出头,山旮旯的孩子,懵懵懂懂的,第一次看到汽车开进村子,只顾得看热闹,哪能体味到大人们那种既失望又憧憬的复杂心境呢?

今天的华安,是清新福建的一块瑰宝;而上世纪70年代的华安,虽没有虎豹出没,却也是林深路滑。

我第一次到外婆家,从家里走路,到县城搭乘班车到集美,再从集美站乘坐绿皮火车,一路咣当咣当,晃晃悠悠,一个多小时才到了龙溪地区地界的潭口站。潭口水深深几许?九龙江横亘在眼前,一叶扁舟,空空荡荡,喊一声“过渡啰”,摆渡人才从林间的茅屋里睡眼惺忪地走出来。到了江对面,已赶不上漳州发往外婆家所在的沙建公社的班车;那趟班车,每天只一趟;只能步行了,赤脚踩在砂砾硌脚的马路上,刺痛难耐,而且要走两个多小时。风尘仆仆,舟车劳顿,饥肠辘辘,好不容易到了外婆家。

那天,恰逢大雨,四处泥泞,羊肠小路,哪有什么奇花异草,有的只是坑坑洼洼,荆棘丛生。

深一脚浅一脚,到了外婆家的村子——汰内,猪粪、牛粪和着泥泞,黏在脚底,心里似有千万只小虫在蠕动;一眼望去,低矮的瓦房灰灰蒙蒙,干打垒的墙壁,经不住风雨的剥蚀,墙体已是千疮百孔;几扇木窗,犬牙交错,参差不齐,弱不禁风……这就是移民后外婆的“新村”,也是炎煌的出生地。如今,村子里虽然大多已是新楼林立,尤其是炎煌家,早就旧貌换新颜,但他特意留下老宅的一段断墙残垣,以向后人诉说着过往的种种不堪。



郑炎煌在汰内小学门口留影。


(二)

我花了一点笔墨,写了我印象中的炎煌老家的变迁,是想告诉人们,一句“穷人孩子早当家”说来容易,而对真正挺过来的人来说,却是满眼辛酸泪。

我的童年,与炎煌的童年,十分相似。尽管我们是两代人的关系。但或许也正是这样,让我们的相识,验证了一句话:世上所有的相遇,都是冥冥之中注定的缘分。       

那是2012年春节假期上班后的一天,一位平时很少往来的同事,兴冲冲地走进我的办公室,告诉我说,曾经让她操碎了心的儿子,终于有了学习的自觉与冲劲,原本在班上排名倒数两三名的孩子,就一个学期,成绩便突飞猛进,一直保持在班上前五名。她激动地说,她遇到了一生中的贵人:郑炎煌。在她的眼中,80后的炎煌,出身寒门,不卑不亢,教导有方,温和贴心……她建议我能派一位记者采访炎煌。顺便说一句,我这位同事的儿子,如今已在美国底特律就业,每每提及儿子,她总要唠叨几句与炎煌有关的话题。       

过了几天,同事又找上我,只是,这次,她的身后,跟着一位精神饱满、生龙活虎的小伙子。他,应当就是郑炎煌吧?

果然。我们一谈,似是久别重逢的亲人。在华安,在沙建,在汰内,他的家,跟我外婆家,仅一墙之隔。更巧的是,我舅舅的小女儿,嫁给了炎煌的堂叔当媳妇。千丝万缕的关系,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这就是我们闽南人所说的“面线亲”吧?

于是,我们从炎煌老家聊起,聊到了他走出山门,走进厦大校门,再到下海创业的艰辛历程。我被他的精神所感动,便请记者采访了他。

彼时,《厦门日报》开辟了一个专栏,叫“都市潮人”,专门刊发一些在自主创业路上敢闯敢试的年轻人的事迹。

那时,炎煌已经毕业7年,但如果从他进厦大翌年,就开始做家教算起,他在创业路上已整整走过十个年头。十年磨一剑,十年的风霜雨雪,十年的寒暑更迭,十年的筚路蓝缕,足以写就一部创业史。

记者从他怀揣三百元逐梦写起,仅仅千把字,就把他的理念、践行、憧憬写得活灵活现。这篇题为《80后“校长”——注重“情绪控制学习”》的报道,刊登在2012年4月3日《厦门日报》第五版头条。报道的社会效果如何,不得而知,但炎煌多次跟我说,这是对他最好的褒奖和鼓励。

就这样,一位同事,一篇报道,进一步巩固了我们两代人的友谊。

随着交往的加深,炎煌身上的优点愈发凸显。从他身上,我读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比如忠,比如孝,比如仁……      


2005年,郑炎煌厦大毕业,自主创业,开办智华教育。图为他正在给学生上课。到 2013年,智华教育已发展成为拥有 6 个校区的厦门知名教育培训机构。

 

(三)

“忠”就是热爱祖国,忠于职守。

炎煌虽然不是一名中共党员,但他爱国爱党的赤子之心却可昭日月。在他的办公室的报架上,除了几本与物流行业相关的杂志外,就是中央、省、市三级党报。他可不是一般的摆摆样子,而是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比如,每年公司联欢晚会的主题都是他定的,而他又是根据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研判而定的;他的致辞,也是围绕国家大事、联系公司实际写就的;其中,有不少是他摘抄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一些重要场合发表的重要讲话的金句。公司原本有10名中共党员,党员关系挂靠在外面;2021年1月1日,炎煌任董事长后不久,即决定在公司成立非公企业党组织。经努力,2021年3月10日,中共湖里区湖里街道非公有制企业委员会正式批复,同意成立“中共厦门汉航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支部委员会”;继而,他又在寸土寸金的租用的写字楼里,划出了一个单间,作为“党员活动室”;在他的重视下,公司目前党员已达16名,还有2名正在申请入党的积极分子。一年多来,公司党支部坚持“经济要稳住、疫情要防住、发展要安全”总方针,在公司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工作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炎煌虽然身为董事长,但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务必率先垂范。公司实行的是“朝九晚五”,除了出差,除了正常上班,他从没有过节假日概念;周末,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办公室,梳理前一周工作,谋划下一周事宜。疫情期间,凡要求公司员工做核酸的,他第一时间自己去做,第一时间将核酸报告传到办公室。


2021年尾牙宴,以“美丽汉航·我辈当自强”为主题。


(四)

“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贤。

我向来以为,无论生活如何穷困潦倒,却始终有一颗感恩的心,孝顺父母,这样的人,品行一定端正。我愿意跟炎煌交往,更多的是被他那穷不怪父母、苦不怨生活、孝不比兄长的修养所感染。

炎煌在与人交谈时常说,一个人不能决定自己的出身,但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句话,看似平淡无奇,但只要你了解炎煌的家境,就会被深深震撼。炎煌父亲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母亲积劳成疾,干不了体力活。小时候,炎煌一家体味的世态炎凉,让一切伤春悲秋都太过渺小。他说,由于家贫如洗,有的邻人见了避之唯恐不及,甚至恶语相向;父亲见状,却极少唉声叹气,而是用农民朴实的语言告诉自己的儿子:不管雨下得有多大,总会有停止的时候。

炎煌开始创业了,事业初现端倪,“雨”也快停了,但劳碌一生的父亲却病倒了;炎煌毅然放下手头的业务,陪着父亲四处寻医问药;他将自己创业攒下的所有积蓄花光了,依然不够,只能向亲朋好友借钱。虽然前前后后花了50多万元,但无奈天不从人愿,子欲养而亲不在,才刚刚要迈入花甲之年的父亲还是驾鹤西去了。炎煌擦干眼泪,将对父母所有的爱倾注到母亲身上。无论他工作再忙再累,回到家里,放下公文包,第一个动作,就是先向母亲请安,嘘寒问暖,冬去春来,周而复始。

炎煌还有个哥哥,经济上比不上炎煌宽裕,但也尽心尽力孝顺父母;不过,大凡花在父母身上的每一分钱,都是炎煌支付的。              

这就是典型的孝不比兄。炎煌敞开心扉跟我说,孝顺父母,是自己的事情,对父母好,图的是心安理得。每个人对父母孝顺的方式不同,孝不比兄,全靠自觉。尤其当父母生病住院的时候,自己出钱出力,照顾吃喝,不要对手足有意见;和手足比,势必会引起矛盾,让父母更加失望心寒。凭良心尽责任去孝敬父母,让自己问心无愧;若是攀比孝顺,就是伪孝了。父母,给我们生命,养育我们,教育我们,身为儿女,要懂感恩,不要因为生活不如意,或者赚不到钱财时,埋怨父母太贫穷,责怪父母没本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推己及人,炎煌也是将公司的老员工当作“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看待。2021年10月13日是重阳节,炎煌将公司退休员工请进了企业之家,给他们佩戴红花、发放红包,并宣布退休员工除了社保金外,公司每年还将给予一定生活补贴。在场的老员工结合自身经历,谈感受、谈变化、谈未来,有的说着说着,就抑制不住激动的眼泪,哽咽感恩公司的“大孝”。

炎煌用他的言行,生动地诠释了孝道的蕴涵。

2021年重阳节,汉航退休员工被请进企业之家。在汉航,退休员工除了社保金外,公司每年还将给予一定生活补贴。



(五)

“仁”就是以人为本,富有爱心。

我是退休后,偶尔得空到炎煌所在公司找他泡茶、聊天。在我的印象中,炎煌素来是个乐观派,平时笑容可掬,极少看到他生气。

但是,2020年春的一场疫情,让所有人猝不及防,炎煌也无法“独善其身”。尤其是对他所从事的物流产业,疫情的打击,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那时候,炎煌神情十分凝重。一家300多人的企业,涉及几百个家庭的生计,骤然按下“暂停键”,换成谁,都难免忧心忡忡。

一方面是企业停产,一方面是支出不断。此时,有人劝炎煌,干脆歇业、停工止损。

作家柳青说过,人生的路很漫长,关键处却只有几步。关键处,炎煌果断作出决策:将自己家的一套房子抵押给银行,贷款500万元,以维持公司日常运营,包括所有员工,薪酬一分不减、一分不少。

他的决定,让公司上下吃了定心丸;疫情刚过,企业业务呈井喷,当年实现扭亏为盈。

公司业务逆势增长的同时,炎煌进一步将打造员工之家提上议事日程。

公司原本没有食堂,疫情之前,倒也“顺其自然”;但猝不及防的疫情,让员工吃饭成了问题,为了员工的安全、健康,炎煌提出创办职工食堂。而且,他认为,要办,就要正正规规,大凡职工食堂所需要的手续,一个都不能落下。经过紧锣密鼓筹备,职工食堂在2020年11月2日正式开业了。

张爱玲在《色戒》中写道:“通往男人的心通过胃。”意为,想要抓住一个男人的心,首先要抓住他的胃。这句话,颇有道理。炎煌也是通过抓住员工的胃,抓住了员工的心。

当然,抓住员工的心,不仅仅是“胃”。炎煌非常关心员工及其家属身体健康状况。父亲的病逝,让他深切体会到何谓“看病贵、看病难”;他一直在寻找一个突破口,让员工及其家属,能共享企业发展的红利。于是,他决定,在原有的员工体检基础上,与医疗机构联手,打造“员工健康VIP通道”。2019年7月2日,公司与厦门弘爱医院签署了医疗服务协议,集团员工到医院体检、看病,皆可走VIP通道;这项福利,进一步惠及集团中高层骨干的直系亲属。

提升员工获得感、幸福感,除了触手可及的福利外,炎煌更看重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他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于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决定与高校建立校企合作,让员工“回炉淬火”,提升自己的技能。2019年7月8日,公司与厦门理工学院经管学院正式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一方面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公司就业,另一方面把公司高管送到高校培训。厦门理工学院经管学院反馈说,在他们所有的校企合作对象中,汉航集团的合作是最真诚的、最可持续的。而2021年12月9日,厦门理工学院“汉航国际物流产业学院”正式挂牌,开启校企合作新篇章,打造人才培养新高地,成了当天“学习强国”的新闻。

经常听有人高谈阔论,该如何提升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如何让员工有归属感;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关键在做。

更难能可贵的是,炎煌的爱,是一种大爱。我前面提及的,炎煌老家华安县沙建镇汰内村,过去的情形,用闽南话说,叫:“雨天到‘印尼’(泥泞不堪),晴天到‘英国’(尘土飞扬)。”当初,炎煌深一脚浅一脚走出山门时,就暗暗发誓,有朝一日,他有能力,先修的就是通往村子的路。

教育培训机构初创时,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甚至有时面临着没米下锅的窘境;但他还是1万元、2万元……集腋成裘,扶助村里的父老乡亲;到了他有了一定能力,他同样5万元、10万元……聚沙成塔,整治村容村貌,修建老年活动中心。每年春节前夕,他就向公司所在的社区,给孤寡老人捐献年夜饭;而且购置一袋袋米、一桶桶油,送到华安老家的困难户家里。

为了将扶贫行动纲领化、制度化,在连续5年扶持华安县一些乡镇贫困户基础上,2019年11月2日,炎煌带领公司部分中高层干部,再赴华安县。此行目的,是与华安县农业农村局签署扶贫帮困协议。

那次,我有幸跟炎煌同行,协议签署现场,炎煌即兴发言,字字句句都发自他的内心。放下签名笔,炎煌又与县里有关部门领导,风尘仆仆赶往仙都镇先锋村走访慰问贫困户。

是日,晴空万里,秋高气爽,我们一走进先锋村,就被眼前的一块大石头上镌刻的“毛主席批语之乡”七个朱红大字所吸引。

原来,上世纪50年代,先锋村用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宣传教育方法,率先走农业合作化道路,总结出“四对比、五算账”(“四对比”即一比社、组、户哪个好,二比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哪个好,三比剥削制度和农民当家做主哪个好,四比个人发展和共同富裕哪个好;“五算账”即一算灾害账,二算搞副业增加收入账,三算发挥劳动积极性增加工分收入账,四算贫农、中农合作互利增产账,五算克服生产、生活困难账)的整社经验。材料呈报到毛主席案头,毛主席充分肯定了这一做法,并为该村的整社经验总结《一个整社的好经验》一文写了按语,该文先后收入《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和《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炎煌站在“四对比、五算账”看板前,久久地凝视着,郑重地对公司同行说,毛主席当年的批示,如今读来,仍然发人深思。今天,虽然时代变了,但通过对比、算账,消除群众的疑虑,做通群众的工作,这种工作方式方法,永远不过时。先锋人不愧为先锋。不因事艰而不为,不因任重而畏葸,这是先锋村历任干部的优秀品质,这种品质值得我们公司员工传承。

爱心,来自真诚、来自行动。诚如炎煌所说的,做慈善、献爱心,也应发自内心,持之以恒,不因事艰而不为,不因任重而畏葸。


汉航制定了继续教育制度,为非本科学历员工免费提供本科培养计划。图为员工展示收到的录取通知书。


(六)

我以一定篇幅,阐述炎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绝非生搬硬套;我的感觉是,这些传统文化,对炎煌而言,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而不是一般停留在口头上。

2022年9月27日下午,炎煌回到了自己的母校华安一中。那天,他面向500名高三年段的学弟学妹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讲。演讲时,他回忆道,20多年前的一个夜晚,他来到槟榔小区为一户人家的孩子补习功课。返回厦大的路上,天气突变,风狂雨骤,电闪雷鸣。回到学校,他不仅全身湿透,仅有的一双皮鞋也被雨水泡坏了。眼泪无声地流下来。他情绪十分低落:为什么别的同学可以安心靠家庭供养,而自己却要如此忍辱负重?他把自己的苦恼向大学自己的数学老师刘涣堂倾诉。刘老师只说了一句话:“你无法选择出身,但你可以选择未来!”这句话让炎煌铭记终生。

也有人问我,炎煌事业成功的秘诀何在?应当不仅仅是如我所言的“文化”吧。我也曾想就这个问题请教炎煌,但我毕竟对交通物流产业一无所知,对现代企业制度也是一窍不通,就有点进退维谷;但最终,还是拐弯抹角提及这个话题。

本以为,炎煌做企业这么多年,一定会有什么“高谈阔论”;不料,他只轻描淡写地说:“其实,我一贯秉持做事要用心、做人要经得起推敲的原则。”他说,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言传不如身教。俄罗斯大作家托尔斯泰认为:“要让所有人做到的,首先必须自己做好。”

说到“做事要用心”,炎煌很有一番体会。做企业,就是做事,做事,就要找对会干事、肯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人。千言万语,只有一句话:就是找对用心、尽心、匠心的人。

孔夫子曾说过,有两种人很难造就,一种是无所用心的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意思是,一个人如果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心不在焉,那就太难了,还不如去下棋玩。

还有一种是耍弄小聪明的人,“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成天三五成群,高谈阔论,言谈举止与工作没半毛钱关系,又喜欢卖弄小聪明,这种人很难教导。

这两种人都是“不够用心”的人,注定难以成就事业。

所以,为人做事,要提倡实在,要经得起推敲,这样,人家才会信任和拥护你。

炎煌做人、做事,谨小慎微,三思而行。他经常跟我说,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慎独。因为,网络时代,社会越来越发展,越来越透明,一个人走过的路,后面都会留下影子,都有你的痕迹;人无论到任何时候,都要经得起推敲。

说到推敲,他结合自己成长经历,谈了几点:

要在修身立德方面经得起“推敲”。人有德行,才能敬业向上,积极进取;人若无德,犹如大树无根,难以成才,“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是也。炎煌常说,做人、做事,要有大视野、大格局、大胸襟。要忍受委屈,才能成就格局。他曾跟我讲过一个以德报怨的故事,让我记忆犹新:一个邻居,在他母亲患病时不仅没给予帮助,还落井下石,让他备受屈辱。但是,在他事业有成之后,这位邻居却遇到困难有求于他。听罢,他捐弃前嫌,二话没说,竭尽全力帮这家人渡过难关。一些亲友对他的行为感到不解。他却平静地说:“如果没有这样的胸襟,我怎么能成就自己的事业?”何谓以德报怨?诚如是也。

要在担当实干方面经得起“推敲”。一家企业,大到董事长、总裁,小到保洁阿姨,都要立足岗位,敢于担当、乐于吃苦、多作贡献,在工作上要拿出“一招鲜”,为解决实际问题闯出一条路,不能一遇难题,一推了之,甚至一问三不知。炎煌经常说,作为董事长,自己日理万机,如果什么鸡毛蒜皮的事,都要等着他做决策,他就是有孙悟空七十二变的本领,也应付不过来。事业,需要团队每一个人的实干担当。人心齐,泰山移。是也。       

要在群众口碑方面经得起“推敲”。金杯银杯,不如员工的口碑。一个企业的“领头雁”,能力强不强、作风好不好、实绩佳不佳,不是自己夸的,员工才有发言权。平时,炎煌厌恶夸夸其谈。他说,他的压力来自公司的业绩。业绩上不去,其他都是空的。

要在时间和实践中经得起“推敲”。一家企业,培养新人,看似容易,实则难矣。有的干部,刚上任时满腔热血,也的确干了些实事;但时间久了,就松懈疲沓,得过且过;更有甚者,利欲熏心,一念之差毁于一旦。这方面的教训很多。所以,时间、实践是一块“试金石”。只有那些持之以恒、埋头苦干、爱岗敬业的人,才能堪当大任。

最近10年来,汉航集团和郑炎煌一直持续走在公益慈善的路上


(七)

有一位朋友跟我说过,她跟炎煌茶叙过,刚开始,似乎觉得炎煌口才比较一般;但深谈下去,就觉得没那么简单了。她的感受是,炎煌的求学生涯,养成了他爱读书、爱思考的习惯。她问我,在我与炎煌的接触中,炎煌比较侧重读哪方面的书?我想了下说,两类书,是炎煌的最爱。一类是哲学方面,一类是企业家传记方面。她听了,颇为吃惊,企业家方面的书,倒也不足为奇;但喜欢哲学类的书,让她有点意外。

刚开始,我也有同感。一般人通常会认为,经营就是经营,经营就是为了盈利,为了挣钱,这和哲学能扯上关系吗?

有一天,炎煌给我看了他正在读的稻盛和夫《经营为什么需要哲学》一书,我茅塞顿开。随便说下,稻盛和夫是日本著名实业家、企业家,2022年8月24日去世,享年90岁。

炎煌跟我分享了他的读书体会。他说,稻盛和夫通过几十年的经营实践告诉我们,经营不但要懂经济、会管理,更要懂哲学。为什么?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

一是怎样理解经营中的“哲学”。稻盛和夫所指的经营中的哲学,是指企业在经营中所必须遵守的规范、规则。说白了,也就是企业的所有员工都要遵守的事项。

这些事项,用现在流行语说,就是“内控制度”。虽然这个世界上的企业千千万万,但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有明确清晰的内控制度,也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够认真执行自己的内控制度。

我们不难想象,一家连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都无法搞清楚的公司,它会盈利吗?或者它会可持续发展吗?

所以,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必须像人一样,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这就是企业经营当中哲学存在的意义。

二是怎样理解用哲学确立企业经营目标。企业经营目标,即企业未来一段时间内,要成长为什么样的企业,要达到什么样的高度。

这一点,稻盛和夫有其独到之处。京瓷公司成立之初,是名副其实的小微企业。稻盛和夫向他的员工灌输的经营目标就两个字“第一”。用我们的话说,就是村里第一,镇里第一,县里第一,市里第一,省里第一,全国第一,最后是全世界第一。

当时的稻盛和夫,要人员没人员,要技术没技术,要资金没资金;但他却向大家灌输“第一”的思想。有人说,他是“睁眼说瞎话”;但是,我们不妨试想一下,那时,如果他只是跟员工说,我们挣口饭吃就行了,他还会取得后来的骄人成就吗?

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如果没有这么高层次、这么清晰的目标和战略定位,怎么可能让企业发展壮大起来呢?

三是怎样理解让哲学赋予企业优秀品格。哲学思维告诉我们,作为一个人,一个个体,你有什么样的哲学思想,就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企业也是,企业家亦然。

如果一家企业没有哲学,就不可能有明晰的内控制度,更不会有志当存高远的气魄,企业也就没有优秀可言了。

治理企业的是人,所以,企业想要具备优秀的品格,治理企业的人,董事长也好,总裁也好,总经理也好,首先必须具备优秀的品格。

治理企业千难万难,但如果企业家能洁身自好,以德服人,加之以科学的管理方法,就会大大提升经营能力,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

总之,企业经营中没有哲学,就如同学生不知道考试的重点、难点,企业有了经营目标,就如同个人有了人生目标,目标确立了,成功就近了。

一代代汉航人的励精图治、团结拼搏,谱写了一部爱拼敢赢、自强不息的创业史。


(八)

拉拉杂杂,词不达意;然字里行间,则是我这些年与炎煌交往的真情流露。写书不是我的长项,加上“廉颇老矣”,十几二十万字的书稿,已难胜任;好在炎煌的朋友鼎力相助,《起航——一个人和一家企业的追梦跫音》一书正式出版了,借该书的出版,我不揣浅薄,信手涂鸦,文中有的书里已经写到,有的书里没有写到;写到的,以书为准;没写到的,算一点补充。

末了,又想起2018年,也是我刚刚退休的那一年,一次跟炎煌微信交流,他转发给我一段“稻盛和夫给年轻人的忠告”,原文是:“钱是怎么赚来的?其实,钱,并不是赚来的,而是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后给你的回报。你发现没,那些越想赚钱的人,越是赚不到钱。抱利他之心,行利他之事,命运自然就会好转。你现在应该思考的是,自己能给别人带来什么,能帮别人解决什么问题。什么时候,你想明白了这句话,你就开始真正赚钱了。”这段话,至今仍保存在炎煌的手机里。或许,这是他真切的人生感悟,也是他为人处世的座右铭吧?特此“存照”,愿与诸君共勉之!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