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我品“宋茶”

来源: 2023-04-25 15:09


前不久,我的老东家厦门日报社的资深编辑李之杨送给我一本她的新著《访宋:一本书让你变成宋史通》。
我的这位原同事,近年来专注于宋史,特别是宋代制度、社会、生活史的研究。她有这方面的本钱,她的学位是历史学硕士。
在我的印象里,她一直游走于学院派和实践派之间。
相对而言,我更佩服学院派。因为,真正做学问的,是需要浸淫在汗牛充栋的文献里,没有板凳甘坐十年冷,是无法让文章不写半句空。比如,《访宋》一书,每页下面,皆是密密麻麻的注释。
不过,我还没读完这本书;最近匆匆浏览,是为了印证之前我读过的另一本书关于宋茶的说法。
我说的另一本书,《宋茶》是也。
巧合的是,《宋茶》作者,也可谓半个媒体人。说是半个,是因为作者李开周虽然是专业作家,但他却经常为报纸写专栏文章,在电视台主讲文化节目。
依我的经验,媒体人写作,更能直达读者的心。换句话说,他们更清楚读者的阅读体验。
更巧的是,李之杨、李开周都对宋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写作《宋茶》之前,李开周就出版过《食在宋朝:舌尖上的大宋》一书。当然,他们都姓李,都跟我是本家。
有点牵强附会了。我的意思是说,最近几年,宋学几成显学,宋朝题材的书籍层出不穷。
由是观之,有关宋朝茶文化的专著也绝非《宋茶》一本。
那么,我为什么对《宋茶》一书感兴趣?
一是我爱喝茶。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虽然排在末位,但如果说,这颗星球上有一种地球人公认的神奇植物,那它无疑就是“茶”了。有人说,茶,一不能充饥,二不能御寒,好像没什么用。可是,当你着急上火的时候,一碗茶冲下去,火气就消了;当你抓耳挠腮的时候,一碗茶冲下去,灵感就来了。比如我,烟茶酒,情有独钟的就是茶了。对了,我喝茶,是为了提神,特别是码字的时候。茶是有灵性的,也是有神性的。我以为。
而且我爱写作。写作,几乎成了我的职业病。但我的写,与李之杨、李开周的写,相去甚远。我更多的是写点豆腐块文章,而他们则专注于大部头。大部头著述,要有读者,相当不易,尤其在今天。但他们做到了。他们的写,有个共同之处,就是查阅了大量文献。我为了印证《宋茶》史料来源,将李之杨的《访宋》中的相关章节放在一块读。在《访宋》第四章“宋人如何帮你打造‘地表最强中国胃’”中的“茶:原来抹茶和拉花是这么玩出来的”,1200字左右,作者在书页下的注释,就达20条,可见作者治学之严谨。可见,一部《宋茶》,近20万字、100多幅珍贵图片,那得查阅多少文献?两相比较,李之杨也好,李开周也好,对宋茶文献的解读是高度一致的。只是,李之杨的是简约版,而李开周的是豪华版。
当然,他们的笔法也有一致之处,即尽最大可能,将“死”的文献,化作“活”的文字。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不同的话,就是李开周并不仅仅停留在对历史典籍的钩沉,而是跟茶农、茶商和茶艺师合作,在茶园里反复实践,动手复原宋茶工艺研制过程,如宋人怎么喝茶、怎么做茶、怎么品茶、怎么斗茶……以力求逼近历史真实。
显然,他们的写作,是我的榜样。
有人说,除此之外,《宋茶》还给人什么启示?依我一隅之见:
首先,收获新知。《宋茶》专门介绍宋朝茶文化,共五章,分别讲述宋朝的采茶方法、制茶工序、烹茶要领、斗茶秘诀和品茶之道。 这些,文献里都有记载,但却不乏模糊、夸张和自相矛盾之处;所以作者遵循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亲口吃一吃”的原则,与茶农、茶商、茶艺师联手,复原宋茶的几乎所有细节。 如果你有兴趣去尝试的话,也能切身体验到原汁原味的宋朝茶文化,甚至还有可能做出苏东坡和李清照等人喝过的茶。
 其次,开阔视野。独特的宋朝茶道,是由一帮并不做茶的宋朝士大夫创立起来的,它迅速崛起,迅速定型,引领了此后将近四百年的制茶特色和饮茶偏好;但却在明朝初年迅速消亡,被全新的茶道取而代之;同样的,促使宋茶消亡并推广新型茶道的那个人也不做茶。也就是说,宋茶是被不做茶的局外人创立的,又是被不做茶的局外人击败的。这里的所谓“局外人”,前者指宋徽宗,他不同于其人只是嗜茶,而是对茶艺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写了一部茶艺专著《大观茶论》,较为详尽地介绍了宋代的茶叶制作和点茶法;有皇帝的加持,宋茶自然也就大行其道了。后者则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这位农民出身的皇帝认为,宋朝蒸青研膏劳民伤财,斗茶和分茶——所谓分茶,并非将打好的茶汤分给别人,而是想办法在雪白的泡沫上面制造图案。也就是李之杨书里所说的“拉花”——更是玩物丧志,所以他下旨推广炒青和泡茶。呵呵,我们今天的炒青、泡茶,原来是对朱重八“遗志”的发扬光大啊。类似这样的情形,在文明史上屡次发生,原因就是当人们在一个领域建功立业以后,往往会陷入高度定型的模式化而不可自拔,往往会自我满足并自我设限,不敢也不愿从自己建立的精神家园里走出去,最终把精神家园变成了坟墓。作为现代人,我们是不是也可以从宋茶崛起和消亡的故事里获得一点启发呢?
再次,精神享受。我们之所以要了解一千年前的古人怎么喝茶,并不是为了成为古人,而是要让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再多一种相对古典的选择。你知道,你能掌控的选择越多,自由度和幸福感就越强。当然,那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下里巴人如我,喝茶,就一个目的:提神醒脑。
好了,有兴趣的话,自己找下《宋茶》读读,《访宋》也行。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