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一个古老而又现代的故事

来源: 2023-07-21 14:08

1900年1月,美国旧金山的一家报纸,刊登了一篇小品文,说是唐人街附近的一家报馆,存放的一台中文打字机,配有一个长达12英尺(约3.66米)的键盘,键盘上有5000个按键,需要一个打字员拿着扩音喇叭发号施令,4个打字员在键盘上操作,才能打出汉字。
50年过去了,1950年,意大利奥利维蒂打字机发布了一则平面广告,画面上方是一块黑板,写满了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画面下方是一排漂亮的打字机,广告语是“从古代到奥利维蒂”。
小品文中的“中文打字机”,是空想出来的一种庞大、笨拙、效率差的机器;漫画则直指中文的低效率。这显然都带有讽刺性和侮辱性。
又过了73年,即1973年,一本书将这幅漫画收入其中,作为插图。
这本书叫《中文打字机》,作者墨磊宁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美国斯坦福大学历史学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历史。他一直关注汉字的信息化,他想写两本书,一本讲中文打字机,就是2023年1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译本《中文打字机》;另一本讲电脑时代来临后的中文信息处理,尚未面世。
《中文打字机》引用七十多年前的那幅漫画,并无他指,只是想告诉人们,要设计一台中文打字机,实在是“难于上青天”。
对此,有人不解,今天,我们不是可以自由自在地坐在电脑前打字吗?
但是,不知你注意到否?我们今天的所谓打字,有着多种输入法,比如全拼输入法、双拼输入法、搜狗输入法,还有五笔输入法、手写输入法。所以,严格意义上说,我们不是“打字”,而是“输入”;但拉丁字母语系的国家,就没有“输入法”一说,他们打字就是打字。
或许有人不服,说,不对,自己就见过中文打字机。对不起,我也见过。我从中学、大学到走出校门,都见过。但真相是,中文打字机压根就没有进入家庭。我的老东家厦门日报社的印刷博物馆里,就摆设着一台锈迹斑斑的中文打字机。它似乎在昭示世人,今天,中文打字机已成历史博物馆的陈列品。
然而,早在1890年代,世界上大多数语言都有了自己的打字机,它们都是根据拉丁字母打字机改造而来,就连泰国的暹罗文也能用打字机打出来,唯有中文却不行。
为什么?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反思:我们为什么落后?结论是:教育落后。为什么落后?汉字太难。
汉字一大难,就是难于与世界接轨。为解决这个问题,当时就有不少人搞汉语拼音方案,比如,清末学者卢戆(zhuang读第四声)章——也是我大同安的乡贤,1892年创制了“中国第一快切音新字”方案,他以为,自此拼音文字就能够在各国使用。但时至今天,打字机仍然无法直接打中文,仍然只能叫“输入法”。要是卢戆章九泉之下有知,怕是也要扼腕长叹了。 
究竟为什么?《中文打字机》写到许多专业问题,有些还难免枯燥,但其中作者提及的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我们不搭理拉丁字母语系的那套标准行不行?干吗用打字机?我们就用笔,我们有书法文化啊。
但是,对不起,作者说,这个放在古代可以,放在现在不行。 
原因很简单,现代化的标准是成系统的。换言之,古老的汉字无法适应英语所主导的现代化;或者说,中文与拉丁文字在文字处理上的深层矛盾。
汉字有悠久的历史,也有广泛的影响。中国地域辽阔,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中国人南腔北调,相隔十里路的口音就不一样。不要说远的,比如闽南话,泉州、厦门、漳州,就有差异。不同方言的人交流,可能听不懂,但没关系,只要认识字,能读文章,就能交流。日本、韩国、越南一些受过汉语教育的人,能和中国人笔谈,听不懂没关系,认识汉字就行。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但是,到了清末,到了现代,汉字文化圈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汉字的地位开始动摇了。电报、电话、现代印刷技术、铁路、轮船、飞机……新技术、新思想让使用汉字的人进入一种表述危机。一位英国记者在民国初年就断言,汉字只能用笔写,不能用打字机,而这会影响中国的商业;因为,交流没有效率,商业就不会发达,交通也不会发达。不要说是老外,新文化运动后,不少曾在欧美或者日本留学的知识分子,也持这种观点。就连瞿秋白先生也说,用纸笔来记录文字,是手工业的方法,现在的文字处理要用机器和科学。国家要解决商业和交通的问题,要解决沟通和沟通效率的问题,国家要面对现代化。
总之,在《中文打字机》作者看来,是否方便、经济、更有效率,应成为汉字的一个衡量标准。比如,现在你在网上或者书上遇到一个不认识的字,你是直接百度?或者查《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显然,网上直接查更省时间。
尽管我们不一定认同他的观点,但关于中文打字机的历史,还是提醒我们思考一些问题:英文打字机确定其垄断地位之后,其他语言的打字机就只能跟随吗?必须在英文打字机的键盘上去思考怎么处理自己的文字吗?打字机是适于英语的一种发明,那电脑是吗?互联网是吗?操作系统是吗?我们的手机和电脑,自己的系统好使吗?
可见,中文打字机的故事是汉字应对现代化的故事,其中的故事枝枝蔓蔓,颇费思量,即便到今天,这个故事也远没有结局。比如这两年,我们时常听到有人讨论说,要不要学英语?要不要考英语?而这并不是什么新问题,150年前就有了。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0.031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