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传球传情

来源: 2023-09-18 09:27

文/《台海》杂志主编 年月


两岸融合女子篮球队的诞生,其实是缘于台青彭欧雅脑海中的灵光一闪。

2020年,两岸青年企业家篮球联赛筹办之际,人们希望看到一支由台青组成的女子篮球队登场。任务落到了厦门市台商协会青委会副主委彭欧雅身上。彭欧雅并不是把目光只停留在厦门台青身上,而是想到,厦门本地也有不少篮球好手,何不用两岸融合的概念,让台青和厦门本地篮球爱好者组队呢?

彭欧雅的想法很快得到厦门同好的呼应。厦门篮球爱好者陈芯茹等人也在为自己的队伍寻找合适的中锋。两支缺人的队伍在与对方相遇后,因融合而壮大起来。而今已发展成为有60多名队员的女子篮球队,其中台青占比约为一半。她们为自己的篮球队取了一个走心的名字——“两岸融合”。

融合让她们不分大陆还是台湾,而是只有一个身份——队友。队友初见,难免拘谨,但一上球场,就完全放开,这就是运动的魅力,总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让陌生人的盔甲卸下。身体的碰撞,力量的对抗,在电光火石之间,“分歧”与“隔阂”分崩离析。

她们给球队取了一个力量感十足的名字“GirlPower”,但也深切地感受到,如果球队想要更好更强,除了不间断地练习以提升战术外,更需要重视与队友的配合,因为篮球运动的核心精神在于积极向上、团队协作。

友情也从场上延伸到场外,她们来自各行各业,有律师,有医生,有企业家,有人身体不适,医生球员说:“把舌头伸出来我看看。”有人惹上官司,律师球员帮忙出谋划策。她们互相推荐好书,一起聆听金曲,队友变好友。

如何融入厦门?这是登鹭台青的第一课。彭欧雅总是给他们这样的建议:运动起来!

让体育精神当领路人。彰化人Yuri2018年来到厦门宸鸿科技,通过打排球认识了许多早年随父母来厦门发展的台商二代;台东人王伯元,2010年来集美大学读书,毕业后组建了厦门台青棒球队,每周末都到大嶝中学的棒球场训练,他对厦门岛外竟有如此棒的棒球场和学校的友善赞不绝口;台北人林泓杰,来厦门创业已有20多年,许多个成功洽谈都是在高尔夫球场实现的;桃园人曾绍先,2008年来厦门,在金山一带开设了跆拳道馆,他曾与不爱学习只想打拳的少年约定一起边训练边考研,并最终如愿以偿;另一位台北人苏郁程,2013年来厦门当剑道馆总教头,与来自三明沙县的学员朱婷在一招一式的教授中,缔结两岸婚姻;同样也是来自台北的蔡志贤,担任思明区闽南王格斗赛主播时,激情澎湃,他选择到厦门发展,是因为无数次往返闽台参加格斗赛时发现,厦门的环境与他所热爱的格斗运动是可以非常好地匹配在一起;世界运动会速度轮滑冠军廖彦胜,退役后也选择到厦门创业,推广轮滑教育培训;台中人张孟如,虽然热爱的运动是有“孤独者”之称的跑步,但在参加鼓浪屿日出跑活动中,结识了更多同好;同样是台中人杨民忠,却带领两岸少年,从厦门出发,骑行闽南金三角,“单车天使”一路播撒“两岸一家亲”的金色种子……

写到这里,蓦然想起,厦门有“对台体育合作与交流基地”的美誉,想必源于厦台民众都有“爱拼才会赢”的基因吧!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0.048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