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漳州双第华侨农场: 寻一方净土,回归内心的真

来源: 2024-01-08 11:49

文/张铮

这边风景独好。 图/胡智勤


半个世纪过去了,昔日被称作“荒山野岭”的双第农场已初步建成了具有异域风情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村,侨民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了今天幸福的生活,也把祖先传到南洋的素味与乡愁带了回来。

“举目满眼绿,移步皆是景”。龙海双第华侨农场,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从1960至1979年,农场先后接待安置了来自印尼、越南、缅甸、泰国、菲律宾、新加坡、沙捞越、马来西亚等8个国家和地区的归难侨13批共4719人。

这里的气候宜居、环境优美;民风淳朴,食材丰富。一栋栋整齐的小洋楼隐约带着一抹东南亚风情,让人眼前一亮。开窗看绿,推门闻香,让人不禁感叹“诗和远方”尽在眼前。在充满东南亚美食的地方找寻素食的踪迹,并不是一件难事。归侨们虽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素食主义者,但素食在他们生活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清安岩寺的历史可追溯到唐朝。图/胡智勤

千年古刹,“素”源慈悲

双第的故事,还得从清安岩寺说起。传说一千多年前,唐代周氏兄弟读书于此,周匡业、周匡物兄弟俩双双明经、进士及第,其中周匡物为设立漳州府后的首名进士,官至高州刺史。因双齐及第,地因人传,故“天城山”遂改为“名第山”,继之改为“双第山”。这也是今天双第名称的由来。

曾经的清安岩寺是古龙溪一大名刹,善男信女云集,香烟旺盛。但因时代变迁,庙宇曾一度沦为土匪窝,极为荒凉。2007年,从厦门南普陀旁的闽南佛学院毕业后,传聪法师在新加坡继续修行了8年,对南洋的素味与净心有了别样的体会。机缘下,他来到了清安岩寺,眼前荒芜的景象令他感到十分心痛,决定参与抢救清安禅寺文物古迹,全面规划进行重建工作,最终使昔日名闻海内外的清安禅寺重放光彩。

作为汉传佛教的修持者,对于吃素这件事,传聪法师有更加深刻的看法,“我们不能让素食流于形式。佛教讲究修心,而不在形式。我作为出家人,希望用身体力行感化世间的贪念与诛杀业,培养慈悲心与同情心。对于决定吃素的人来说,了解素食的起源与发展非常重要,盲目吃素并不可取。同时,吃素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避免走向极端,因为对自己的慈悲是最基本的。”

岩上风光绚丽多彩,山如翠幄,常年云雾蒙蒙,缭绕禅寺。庙中晨钟暮钹,山谷传声。诵经时,对面鱼嘴山上的鱼嘴岩寺也能听见,两寺诵经之声在山谷回荡;岩下一年四季果香弥漫,层层叠叠的梯田,如诗如画。潺潺泉水清澈幽咽,让人如痴如醉。荔枝林,茶叶园,随风摇曳的竹林郁郁葱葱,翠绿环抱。

 菜园里打理蔬菜的老人。

清安岩寺的信众时常向身为归侨二代的小梁家定做九层糕。


把味觉记忆带回祖国

前往清安岩寺的信众,时常向小梁家定做两种素食糕点作为供品——九层糕和黑年糕,这是印尼常见的糕点。店主梁慧蓉是在这里土生土长的归侨二代,她的父亲梁俊贤是1960年第一批到达双第农场的印尼归侨,那年梁俊贤只有11岁,他是和父母一起回来的。

如今,梁俊贤变成了老梁,年逾古稀的他坐在店门口喝茶,说起过去的种种经历,平静得仿佛在说别人的故事。与众多因排华而回国的归侨不同,梁俊贤一家是主动回国的。当年,他们有两种选择,一是放弃华人姓氏与国籍,彻底成为“印尼人”;二是回到祖国。梁俊贤的父母几乎没有犹豫,带着孩子以及所有能带上的家当,登上了满载归侨的船,在海上辗转七天七夜,终于回到祖国。

梁俊贤坦言,刚到双第农场的时候,放眼望去除了山,还是山。由于农场地理位置较偏,出入只有一条羊肠小道,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这对海岛出生、家境优渥的他来说,毫不夸张是“人生第一次”。干农活、学技术、谋生路……一切从头开始学起,曾经双第农场里邻里乡亲流传着一句话:“全村穷当当,母鸡跑光光,公鸡孤单单……”因此,多数归侨希望能生一个女儿,把她嫁出去,不要再过苦日子。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60年,眼见双第发展得越来越好,梁俊贤便将在外的女儿叫了回来,这间糕点铺就是小梁2010年接手的。

只见小梁熟练地将斑斓汁和糖加入椰浆中搅拌,雪白的椰浆很快变成了奶绿色的液体。斑斓是一种亚热带绿色植物,是印尼菜的常见食材。但本地种植斑斓要么不易存活,要么容易变种,因此只能依靠进口。在快递业不那么发达的年代,这些特殊食材只能靠他们去香港亲戚那儿背回来。在疫情发生以前,小梁几乎每周都要去一次香港,如今的库存已所剩不多。在制作时,她显得格外小心翼翼,生怕浪费了这珍贵的原料。

小梁一边过滤椰浆中的杂质,一边缓缓地回忆起了往事:“制作糕点的手艺,是奶奶教给母亲,母亲再教给我的。在印尼时,我们家的条件不错,平日里奶奶不用上班,每天有大把时光学习、制作各类菜色和糕点。你会发现,不管是印尼菜还是印尼糕点,舍得投入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从食材到香料,长时间捶打必不可少。”说着,小梁指着厨房里一具重重的石臼介绍,它是奶奶在印尼时用以捣碎食材的工具,随着家人漂洋过海而来,至今仍在使用。

昔日用来消磨时光的休闲爱好,成了维持生计的方式。九层糕需要经过一层一层蒸制而成,整个过程要花费近一个小时,但小梁却笑着表示,黑年糕才是真正需要交付大把时间的糕点。它需要将蒸好的糯米制成浆后与红糖、椰浆一起不停翻炒直至变得Q弹,过程中不能有停顿,否则就会粘锅。如今小梁做一次黑年糕用时4小时以上,而奶奶当初甚至告诉她们要超过8个小时。炒制的时间越长,黑年糕就越有嚼劲,保存时间也越长。只需常温放置,就能保存半个月之久。黑年糕的香味浓厚,又带了一丝椰汁的清甜,口味独特,是过节时必不可少的糕点。

九层糕的椰香愈发浓郁,夹杂着斑斓叶的清爽气味,弥漫在整间小店。顾客循着香味而来,小梁忙得不亦乐乎。这间从老梁就开始经营的小店,几乎日日如此。随着农场客流量与日俱增,加之配套网络销售渠道,小梁家的糕点店订单不断,生意愈发红火。

如今,越来越多像小梁这样的“侨二代”“侨三代”回归农场,孕育着无尽的希望。

 

双第华侨农场民众载歌载舞。图/游斐渊 


好好生活,就是放慢脚步

远处,依山势而建的小洋楼鳞次栉比,在绿树掩映下整洁漂亮。在双第农场生活的归侨,生活很慢,慢得好像和外界是两个时空,让人不自觉地忘记时间。走在一栋栋排列整齐的别墅前,可以闻到各种各样的气味,侨民们喜欢在自家庭院里种菜、种花、种香料等。据场部工作人员介绍,夏天的夜晚,侨民们有在庭院里吃火锅的习惯,伸手就可以摘到最新鲜的蔬菜,一把放进锅里。在等待菜出锅的过程中,摘取桌旁的小青橘、香茅等香料调一个东南亚风味的蘸料,夏夜吹来的风伴着声声蝉鸣,好不惬意。

一位正在庭院里打理孤挺花的老人吸引了我们注意力,老人名叫吴辉全,他与妻子甘瑞莲同为早期的归侨,见证了双第华侨农场建场创业的光荣历史和华丽转身。作为农场退休职工,他与老伴每个月有近7000元退休金,夫妻俩居住在农场,每天和邻里乡亲跳舞、串门或打理自家菜园,日子过得特别舒心,晚年生活其乐融融。

吴辉全现年82岁,精神矍铄,听闻我们要了解素食,他兴致勃勃地地带我们去了自家菜园,那是他每天下午必去的地方。穿过小道,他在一株株膝盖高的菜旁蹲了下来,精心呵护着这种名为“树菜”的绿叶蔬菜,据说它可以长到和人一样高。天气渐暖,老人很开心,这是他最喜欢的一道菜,可用来炒、炖、做馅等。树菜畏寒,气候寒冷时只能用塑料布包着,但多数时候还是熬不过冬天。这种菜在印尼一年四季都可品尝,但在这里只能在气候温暖时生长,但能吃到记忆里的味道,吴辉全已十分满足。

诚然,侨民们仍旧会偶尔追忆侨居国的生活,通过味觉也好,通过老物件也好。但不用怀疑的是,他们在双第华侨农场里找到了心中追求的安宁与满足,正如吴辉全的妻子甘瑞莲所说:“现在农场路畅、山青、景美。我们哪里都不想去,哪里都比不上咱们双第!”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0.0324s